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人始終把人際關係當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圍繞著這件大事,產生了諸多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種:忠,孝,仁、義。這四點分別規定了中國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四類人際關係。忠、孝、仁、義這四點基本道德規範,是中國傳統社會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傳統道德的其他規範得以建立和發展。總體而言,這四種傳統道德的終極目的可以歸納為四個字:與人為善。中華傳統文化最講究「忠」。《論語》中曾於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第一省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說的就是,替別人做事時,有沒有盡心竭力了呢?在這裡,「忠「是盡心竭力的意思。朱熹的解釋就是「盡已之謂忠」。
儘自己的一切心力去真誠對待別人,盡心盡力完成別人託付給自己的事,這就是忠的表現。孟子曾問齊宜王:「有個人把家人託付給朋友出去遊玩,回來後,他發現家人正在受凍挨餓,對這樣的受託人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拋棄他。」這段記載於《孟子》中的對話,正是對「忠」這一傳統美德的具體解釋。答應幫助照顧人家妻兒的「朋友」,根本沒有盡心,使得人家的妻兒挨餓受凍,這就是不「忠「。「忠」還表現為要忠於民族和國家。古人云「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的都是要忠於自己的祖國和民族,要時刻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將自己的生命與祖國的興亡、民族的盛衰緊緊聯繫在一起。
」孝」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何謂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也。」也就是說,身為孩子要順承父母的意思,並且要奉養父母,這才算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孔子說,孝是為人之本。中華傳統美德第一經的 《孝經》更是把「孝」提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中國人提倡孝道,源於中國血緣文化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本位的,而在家庭中最重要、最首要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孝既是子女對父母的天然情感,也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孝」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它還是做有道德的人的根基。比如漢代的「舉孝廉」制度。
為了宣揚、推行孝道,中國古人編寫了許多孝道教育的教材。其中最為經典的有《孝經》和《弟子規》。「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分量最重的一個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這一傳統美德要求我們與人交往時要常懷一顆愛人之心,與人為善。因此,愛人應當是發自肺腑真心實意的,虛偽就是不仁。「仁」的核心在於推己及人。所謂推己及人,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就是最高尚的仁。推己及人的對象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自己身邊的人;二是整個社會中的人群。從影響身邊人的角度而言,推己及人有兩個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不損害他人。
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能要求其他人去做或者替你去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積極利人、助人,給他人以機會和力所能及的幫助。概而言之,「仁者愛人」的基本思想是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義,就是我們今天常提的「道義」。義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含義十分豐富。對「義」的道德要求進行系統闡述的是孟子,他將義作為人的立身處世的根本。自孟子後,「義」開始成為中國人道德生活的基本規範,影響至今。那麼,在我們的人生中該如何來行「義」呢?「義」要求超越個人的利益考量,關注的是應不應該,而不是個人利益的大小。
「義」為「宜」,是一個人適合做的、應當做的事情,古人多以「宜」來解釋義。「宜「在古代就是應當的意思。面對一件事,採取最為適宜、恰當的行動,做出最為合理的反應,便是義。當我們看到歹徒正在行兇,當事人生命受到威脅時,挺身而出,採用一定的行動加以阻止,這就是義;否則就是不義。義要求超越個人的利益考量,關注的是應不應該,而不是個人利益的大小。一旦考慮了利益的大小,那就是利在義先。義要求做出的行為,應當是以對是非善惡的正確判斷為前提的。就是說義的道德要求一定不能違背善, 朋友的正當需求,我們當然應該傾力相助,但如果朋友想做的事情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反法律的,我們更有義務維護道德和法律的尊嚴。
義首先要求做一個好人,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義氣」成為作奸犯科的愚人。義的要求內容是因人的身份、職業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如「待人以禮」也是義的一種表現。尊師重教就是其中之一的禮,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崇的對象有天地君親師,老師就佔有一席。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子,就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對他也要頂禮膜拜。這一中華美德應該得到繼承發揚。所謂義,就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正確的決斷,採取最為適宜恰當的方式,做出自己應該做的行為。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義就是關於我們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的一系列規則,是應然之則。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