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義,是中華民族獨特而鮮明的民族性格

2020-12-13 史記新傳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人始終把人際關係當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圍繞著這件大事,產生了諸多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種:忠,孝,仁、義。這四點分別規定了中國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四類人際關係。忠、孝、仁、義這四點基本道德規範,是中國傳統社會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傳統道德的其他規範得以建立和發展。總體而言,這四種傳統道德的終極目的可以歸納為四個字:與人為善。中華傳統文化最講究「忠」《論語》中曾於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第一省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說的就是,替別人做事時,有沒有盡心竭力了呢?在這裡,「忠「是盡心竭力的意思。朱熹的解釋就是「盡已之謂忠」

朱熹畫像

儘自己的一切心力去真誠對待別人,盡心盡力完成別人託付給自己的事,這就是忠的表現。孟子曾問齊宜王:「有個人把家人託付給朋友出去遊玩,回來後,他發現家人正在受凍挨餓,對這樣的受託人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拋棄他。」這段記載於《孟子》中的對話,正是對「忠」這一傳統美德的具體解釋。答應幫助照顧人家妻兒的「朋友」,根本沒有盡心,使得人家的妻兒挨餓受凍,這就是不「忠「「忠」還表現為要忠於民族和國家。古人云「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的都是要忠於自己的祖國和民族,要時刻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將自己的生命與祖國的興亡、民族的盛衰緊緊聯繫在一起。

《孟子》節選

」孝」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何謂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也。」也就是說,身為孩子要順承父母的意思,並且要奉養父母,這才算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孔子說,孝是為人之本。中華傳統美德第一經的 《孝經》更是把「孝」提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中國人提倡孝道,源於中國血緣文化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本位的,而在家庭中最重要、最首要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孝既是子女對父母的天然情感,也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孝」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它還是做有道德的人的根基。比如漢代的「舉孝廉」制度。

《孝經》節選

為了宣揚、推行孝道,中國古人編寫了許多孝道教育的教材。其中最為經典的有《孝經》《弟子規》「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分量最重的一個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這一傳統美德要求我們與人交往時要常懷一顆愛人之心,與人為善。因此,愛人應當是發自肺腑真心實意的,虛偽就是不仁。「仁」的核心在於推己及人。所謂推己及人,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就是最高尚的仁。推己及人的對象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自己身邊的人;二是整個社會中的人群。從影響身邊人的角度而言,推己及人有兩個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不損害他人。

《弟子規》節選

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能要求其他人去做或者替你去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積極利人、助人,給他人以機會和力所能及的幫助。概而言之,「仁者愛人」的基本思想是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義,就是我們今天常提的「道義」。義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含義十分豐富。對「義」的道德要求進行系統闡述的是孟子,他將義作為人的立身處世的根本。自孟子後,「義」開始成為中國人道德生活的基本規範,影響至今。那麼,在我們的人生中該如何來行「義」呢?「義」要求超越個人的利益考量,關注的是應不應該,而不是個人利益的大小。

孟子畫像

「義」「宜」,是一個人適合做的、應當做的事情,古人多以「宜」來解釋義。「宜「在古代就是應當的意思。面對一件事,採取最為適宜、恰當的行動,做出最為合理的反應,便是義。當我們看到歹徒正在行兇,當事人生命受到威脅時,挺身而出,採用一定的行動加以阻止,這就是義;否則就是不義。義要求超越個人的利益考量,關注的是應不應該,而不是個人利益的大小。一旦考慮了利益的大小,那就是利在義先。義要求做出的行為,應當是以對是非善惡的正確判斷為前提的。就是說義的道德要求一定不能違背善, 朋友的正當需求,我們當然應該傾力相助,但如果朋友想做的事情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反法律的,我們更有義務維護道德和法律的尊嚴。

見義勇為tupian

義首先要求做一個好人,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義氣」成為作奸犯科的愚人。義的要求內容是因人的身份、職業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如「待人以禮」也是義的一種表現。尊師重教就是其中之一的禮,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崇的對象有天地君親師,老師就佔有一席。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子,就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對他也要頂禮膜拜。這一中華美德應該得到繼承發揚。所謂義,就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正確的決斷,採取最為適宜恰當的方式,做出自己應該做的行為。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義就是關於我們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的一系列規則,是應然之則。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探索儒家倫理與漢代法制融合的原理,揭示中華法系形成時期所呈現的倫理法律化與法律倫理化的獨特意蘊,詮釋中國傳統倫理法在社會秩序建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法律文化,對於解決好協調道德與法律的資源性難題,創新、發展中國特色倫理政治與法律文化,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忠孝仁義是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倫理規範體系。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翻譯過來就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就盛行了;家族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有忠臣產生)很多人讀這節會覺得莫名其妙。忠孝仁義難道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新天下無雙「忠孝仁義」開創網遊新文化
    為師者傳道也——《新天下無雙》傳華夏之道 「忠孝仁義禮智信」深藏於《新天下無雙》中在這個世界中玩家將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在《新天下無雙》中每一個置身於這個世界中的人除了能感受到遊戲所帶來的樂趣以為還能依照遊戲中設定的相關系統去領略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元代儒士認為,要實現元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推行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這是鞏固人倫、維繫人心的關鍵,他們認為,「儒者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國家鹹治。」
  • 百年牌坊街,象徵忠孝仁義
    小窗啥的,,過了,還是說說內江的牌坊街,每一個牌坊都有自己歷史特徵,都長滿了青苔歷經百年都屹立不倒,見證者內江人民的從古至今上百年的忠孝仁義就,從牌坊上的文字就能看得很清楚,街道不大,走完也就半小時左右,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值得一去。
  •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忠孝仁義的社會,向來講究「儒學思想」,從上到下,全部都講「禮儀與仁義」,但是,有時候忠孝仁義,應該怎樣選擇,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在宋朝,文天祥的弟弟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那麼他到底是怎麼選擇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州懷遠鎮林氏家族:謹記「忠孝仁義禮智信」
    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林氏家規國法當守 家規當遵 師尊當敬交友當正 處世當明 業當勤儉族誼當敦 嫁娶當慎 教子有方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作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教育子孫後代重誠信、講道德、守紀律、有愛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敬老尊賢、言傳身教的優秀典型人物。12條家訓家規 彰顯誠信道德紀律愛心據記載,崇州市懷遠鎮林氏為湖南武岡林氏之後,於清朝康熙初年間由湖廣武岡州遷徙入川。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這也許是關羽的性格珍貴的地方吧,要說真正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點:首先,《桃園三結義》劉備、張飛、關羽是兄弟,那時候的講究的是忠義仁孝。關於後來被世人稱其「武聖」,關羽本身為人正義。他不屑於曹操的金銀財富,更看重的還是兄弟之間的情義。這也是後人佩服關羽的原因吧。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怎可亂了綱常,丟了忠孝仁義。做事要先做人,如何去做人?如何立足於社會?想要立足於社會,必須先尊重他人,尊敬他人。才會被別人尊重。愛來者愛返,若要人敬己,己要先敬人,寵愛要有方式方法,講究分寸。賺錢要有方法,花錢更要有方法,什麼都不能太過。
  • 仁義禮智信納入學校教學內容
    據3月3日中國青年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參與制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首席專家李漢秋在今年兩會上發言,建議教育部門將「仁義禮智信」納入教學內容,他表示「拋棄傳統文化是逆潮流的,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  李漢秋的發言在網絡上披露後,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你認為現在社會道德現狀是否下滑?我國的教育中缺乏什麼?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北宋改為信陽,地域文化楚豫交融,形成獨特的豫風楚韻。歷史文明燦爛、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薈萃。主要景點有靈山、湯泉池、金剛臺地質公園、信陽八景等旅遊景點等。這些名字是不是很有趣,你也來補充吧!(圖片來自網絡)
  • 一邊忠孝仁義,一邊導演狼人殺:《巡迴檢察組》最悲情男人米振東
    在他身上,有兩條矛盾的主線:一面是「忠孝仁義」,一面則導演著「狼人殺」。02米振東的「忠孝仁義」米振東的人物特徵,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甚至好人壞人,都感覺有些模糊。這便是米振東心中的忠孝仁義,也是他為人行事的最高使命。在他心中,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忠;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孝;劫富濟貧,幫助弱小是仁;除暴安良,捨身赴死是義。在這種信念下,他成了無堅不摧的「狠人」:在獄中被黃四海等人故意折磨,始終三緘其口,不打小報告,也不妥協,即使處於弱勢,也毫不畏懼。他迎著黃四海說:「我要讓你合理地死在獄裡」。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其實作者施耐庵給宋江的這三個外號別有用心,這三個外號正對應著中國人最講的「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字,而「忠孝仁義」四個字中的另外一個,宋江卻永遠也沒有。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江的第一個外號「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01資訊時代的華夏人生哲學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沁潤了民族的血脈。不論是今天的結婚先買房、婆媳矛盾、照顧老人,都體現了我們忠孝的基因。大家可以看到,可惜人類從種田走到了工廠,再到了機房,我們的思想卻仍停留在農耕時代,尚未創新出民族特色的思想。這樣的趨勢,在清末落後挨打,民國軍閥爭霸。新時期,需要提出適合資訊時代的民族之思想。農耕文明重在延續,以穩定為本,所以講究在既定的平臺上做事。
  • 張鵬翮:清風素節 忠孝仁義(家風家訓)
    他教育後代,治家「務須屏除惡習,力於勤儉」;修身要「存孝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官「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要「律己公廉、執事勤恪」。他還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鯉」之意,以「懋勤顧問,知遇崇隆;清正仁厚,進德立功」十六字為行輩字派,命名子孫。這既是一種期望,又是一種家族的烙印,將清廉家風注入張氏子孫的血脈,代代傳承。  正是受到張鵬翮的影響,其後代為官者多清白吏。
  • 臨安要把「忠孝仁義」搬上連環畫
    臨安文聯有關負責人透露,他們要借老董的巧手,把「忠孝仁義禮智信廉勇」九個主題的傳統教育全部創作成連環畫,擺上臨安各村的文化禮堂,讓農村百姓在兒時的文化記憶中接受教化,得到濡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