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潘海員
身份:龜糕印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時間:2020年10月27日
在中山路南轎巷內,藏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七八平方米,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店主人潘海員已是花甲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守著祖傳的技藝——龜糕印雕刻,用手中的刻刀講述著「龜文化」。
2020-10-27 09:00
上午九點,潘海員來到位於中山路南轎巷的工作室,準備開始今日的創作。潘海員的工作室不大,約莫只有七八平方米,窗前的木桌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
2020-10-27 09:15
龜糕,又叫紅龜粿,是福建地區傳統糕類美食,因其形狀似龜而得名,而壓制龜紋的器具叫龜糕印。2013年,龜糕印技藝被評為廈門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潘海員被評為龜糕印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10-27 09:34
在正式開始動工前,潘海員先對木材進行一番篩選。龜糕印多以樟木製作而成,在動工之前,樟木要先放上一年,待木材的水分蒸發後,方可進行雕刻。
2020-10-27 09:45
潘家世代從事龜糕印製作,潘海員則是這門老手藝的第五代傳承人。潘海員三四歲時,就時常跟在祖父身邊,看著祖父刻制龜糕印。為了培養他的興趣,祖父總會在口袋裡揣一把糖果,用於吸引他在身旁觀看學習。潘海員也因此與龜糕印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9年,潘海員高中畢業,由於左腿患有殘疾,在規劃未來的人生道路時,他選擇了跟隨父親專職學做龜糕印。此後,他由「看著學」轉為「學著做」,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匠人,他苦練基礎功,光是打洞磨邊這一項,他就練了三年。
2020-10-27 10:01
將選好的樟木放置在桌面上後,潘海員調節檯燈的亮度,準備開始刻制一把新的龜糕印。創作一件龜糕印,需要選材、制材、裁鋸、拋光、繪圖、刻制、等多道工序,步驟雖繁瑣,潘海員卻從不私減工序。
2020-10-27 10:27
潘海員用量尺測量樟木的尺寸大小,隨後,他拿出木鋸將多餘的部分鋸掉。製作一把花紋簡單、尺寸較小的龜糕印,一至兩天即可完成。若是要做尺寸較大的、刻有「福祿壽囍財」等複雜字樣,則需要十來天方可完成。時間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2020-10-27 11:09
潘海員回憶,在過去,龜糕印可是個熱門行當。每年中秋,他承包了廈門市場大多數月餅模具的製作。此外,閩南地區有正月初九「拜天公」的習俗,這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訂單量。
約莫到了2000年,機器雕刻的發展,低成本的塑膠模具在市場上盛行,對龜糕印需求也大幅減少,這項手工技藝因此日漸式微。時至今日,他成了廈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
2020-10-27 11:25
取來大大小小几十把刻刀,潘海員開始在樟木上細心雕刻。龜糕印雖小,學問卻不少。下刀的角度是否準確、凹處深淺是否處理得當,都會影響龜糕印的成敗。「在雕刻圖案時,若是刻得過淺,龜糕下鍋蒸完之後,便看不清糕面上的花紋。但若是刻得過深,糯米便會黏在龜印裡,不好取出。」而雕刻尺度的掌握,依靠的是匠人幾十年來積累下的經驗。
2020-10-27 12:12
近年來,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龜糕印的雕刻中融入了更多現代化的元素,例如魚、銅錢、壽桃等。此外,他還增加了月餅模、素餅模等模具類型,將龜糕印的可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
2020-10-27 14:32
下午,潘海員繼續伏在桌前,專心雕刻著手中的龜糕印。經過一上午的細心雕刻,手中的龜已初具雛形。
潘海員表示,看起來普通的龜糕印,其實大有乾坤。「父親總叮囑我,在刻龜爪數量時,一定是『前五後四』,這寓意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他也將這「龜文化」牢記心中。
2020-10-27 15:36
三點多,有鄰居家的小朋友圍到潘海員的身旁,認真看著他雕刻龜糕印。
潘海員今年已有六旬,年復一年的伏案刻制已逐漸力不從心。為了讓龜糕印的技藝得以傳承,潘海員一直在培養學徒。每周末,他總會將學員帶到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傳授雕刻技藝。
2020-10-27 16:17
潘海員的願望得到了社會多方的大力支持。
資料圖
2017年起,潘海員時常前往廈門外圖書城,開展龜糕印培訓課。此外,他還時常前往文化宮、和通社區等地,開展龜粿製作體驗等活動,讓更多市民了解到龜糕印這一非遺項目。
資料圖
2020-10-27 17:02
拿著新做好的龜糕印,潘海員仔細端詳。隨後,他將這把「新鮮出爐」的龜糕印,與其他成品放置一處。
潘海員表示,過幾天,自己還將前往鷺江街道殘疾人援助中心,為具有正常動手能力的殘疾人進行免費的龜糕印技能培訓。「希望通過培訓,能進一步將這項非遺項目發揚光大。同時,也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讓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力更生。」。
來源:廈門網(責任編輯:晏鳳利、馬慶偉、沈偉彬、連芊、楊韻、李奕佳)
編輯:楊韻、賴旭華
微信合作聯繫:0592-55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