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人的一天》:見證木頭到龜糕印的變身

2021-02-08 廈門網

人物:潘海員

身份:龜糕印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時間:2020年10月27日

在中山路南轎巷內,藏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七八平方米,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店主人潘海員已是花甲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守著祖傳的技藝——龜糕印雕刻,用手中的刻刀講述著「龜文化」。

2020-10-27 09:00

上午九點,潘海員來到位於中山路南轎巷的工作室,準備開始今日的創作。潘海員的工作室不大,約莫只有七八平方米,窗前的木桌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

2020-10-27 09:15

龜糕,又叫紅龜粿,是福建地區傳統糕類美食,因其形狀似龜而得名,而壓制龜紋的器具叫龜糕印。2013年,龜糕印技藝被評為廈門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潘海員被評為龜糕印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10-27 09:34

在正式開始動工前,潘海員先對木材進行一番篩選。龜糕印多以樟木製作而成,在動工之前,樟木要先放上一年,待木材的水分蒸發後,方可進行雕刻。

2020-10-27 09:45

潘家世代從事龜糕印製作,潘海員則是這門老手藝的第五代傳承人。潘海員三四歲時,就時常跟在祖父身邊,看著祖父刻制龜糕印。為了培養他的興趣,祖父總會在口袋裡揣一把糖果,用於吸引他在身旁觀看學習。潘海員也因此與龜糕印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9年,潘海員高中畢業,由於左腿患有殘疾,在規劃未來的人生道路時,他選擇了跟隨父親專職學做龜糕印。此後,他由「看著學」轉為「學著做」,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匠人,他苦練基礎功,光是打洞磨邊這一項,他就練了三年。

2020-10-27 10:01

將選好的樟木放置在桌面上後,潘海員調節檯燈的亮度,準備開始刻制一把新的龜糕印。創作一件龜糕印,需要選材、制材、裁鋸、拋光、繪圖、刻制、等多道工序,步驟雖繁瑣,潘海員卻從不私減工序。

2020-10-27 10:27

潘海員用量尺測量樟木的尺寸大小,隨後,他拿出木鋸將多餘的部分鋸掉。製作一把花紋簡單、尺寸較小的龜糕印,一至兩天即可完成。若是要做尺寸較大的、刻有「福祿壽囍財」等複雜字樣,則需要十來天方可完成。時間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2020-10-27 11:09

潘海員回憶,在過去,龜糕印可是個熱門行當。每年中秋,他承包了廈門市場大多數月餅模具的製作。此外,閩南地區有正月初九「拜天公」的習俗,這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訂單量。

約莫到了2000年,機器雕刻的發展,低成本的塑膠模具在市場上盛行,對龜糕印需求也大幅減少,這項手工技藝因此日漸式微。時至今日,他成了廈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

2020-10-27 11:25

取來大大小小几十把刻刀,潘海員開始在樟木上細心雕刻。龜糕印雖小,學問卻不少。下刀的角度是否準確、凹處深淺是否處理得當,都會影響龜糕印的成敗。「在雕刻圖案時,若是刻得過淺,龜糕下鍋蒸完之後,便看不清糕面上的花紋。但若是刻得過深,糯米便會黏在龜印裡,不好取出。」而雕刻尺度的掌握,依靠的是匠人幾十年來積累下的經驗。

2020-10-27 12:12

近年來,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龜糕印的雕刻中融入了更多現代化的元素,例如魚、銅錢、壽桃等。此外,他還增加了月餅模、素餅模等模具類型,將龜糕印的可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

2020-10-27 14:32

下午,潘海員繼續伏在桌前,專心雕刻著手中的龜糕印。經過一上午的細心雕刻,手中的龜已初具雛形。

潘海員表示,看起來普通的龜糕印,其實大有乾坤。「父親總叮囑我,在刻龜爪數量時,一定是『前五後四』,這寓意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他也將這「龜文化」牢記心中。

2020-10-27 15:36

三點多,有鄰居家的小朋友圍到潘海員的身旁,認真看著他雕刻龜糕印。

潘海員今年已有六旬,年復一年的伏案刻制已逐漸力不從心。為了讓龜糕印的技藝得以傳承,潘海員一直在培養學徒。每周末,他總會將學員帶到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傳授雕刻技藝。

2020-10-27 16:17

潘海員的願望得到了社會多方的大力支持。

資料圖

2017年起,潘海員時常前往廈門外圖書城,開展龜糕印培訓課。此外,他還時常前往文化宮、和通社區等地,開展龜粿製作體驗等活動,讓更多市民了解到龜糕印這一非遺項目。

資料圖

2020-10-27 17:02

拿著新做好的龜糕印,潘海員仔細端詳。隨後,他將這把「新鮮出爐」的龜糕印,與其他成品放置一處。

潘海員表示,過幾天,自己還將前往鷺江街道殘疾人援助中心,為具有正常動手能力的殘疾人進行免費的龜糕印技能培訓。「希望通過培訓,能進一步將這項非遺項目發揚光大。同時,也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讓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力更生。」。

來源:廈門網(責任編輯:晏鳳利、馬慶偉、沈偉彬、連芊、楊韻、李奕佳)

編輯:楊韻、賴旭華

微信合作聯繫:0592-5506191

相關焦點

  • 廈門最後的龜糕印雕刻師 尋找傳承人讓技藝活下去
    廈門惟一一位龜糕印雕刻技藝人潘海員,靠著一張從祖上傳下來的老桌子、一套100餘把各式各樣的刻刀、一副眼鏡和一盞檯燈,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龜糕印手工雕刻工作。  1979年,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學龜糕印雕刻,這刻刀一握便是近40年。雖然現在龜糕印的需求越來越少,但作為龜糕印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念頭。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天生殘疾的他以頑強的意志扛起重任,努力尋找傳承人。
  • 廈門最後的龜糕印雕刻師 尋找傳承人讓技藝活下去
    廈門惟一一位龜糕印雕刻技藝人潘海員,靠著一張從祖上傳下來的老桌子、一套100餘把各式各樣的刻刀、一副眼鏡和一盞檯燈,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龜糕印手工雕刻工作。  1979年,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學龜糕印雕刻,這刻刀一握便是近40年。雖然現在龜糕印的需求越來越少,但作為龜糕印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念頭。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天生殘疾的他以頑強的意志扛起重任,努力尋找傳承人。
  • 一方龜糕印 五代刻吉祥
    「摸龜首,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尾,有頭又有尾……」在廈門的巷弄裡,孩童們嬉鬧中仍唱著舊時的童謠。歌謠裡,依稀可見閩南崇龜的習俗,逢年過節,人們祭祀的供桌上總少不了龜糕——一種糯米製成的糕點,用來敬神、祝壽、闢邪,象徵吉祥如意。而印製龜糕的模具,就是本期《繼藝》的主角——龜糕印。
  • 廈門龜之戲雕塑,閩南年味紅龜粿,網友:不是龜的事
    紅龜糕許多到廈門中山路的遊客會莫名其妙,因為看到紅龜粿磨具做成的雕塑——「龜之戲」雕塑,無法理解這是什麼含義。而在懂的人眼裡,紅龜粿已不僅僅是一個糕點了,是一個祭祀用的產品,它更是一種文化載體,閩南人即便漂洋過海,身邊也要帶一把龜糕印,讓漂泊的鄉愁有一個寄託,這便是見證。
  • 組圖:閩南龜印工藝守望者
    組圖:閩南龜印工藝守望者 去年,他被廈門指定為龜印工藝的第五代傳人,被稱為「最後的龜印雕刻師」。張斌 攝   「龜文化」在閩南地區由來已久,逢年過節,閩南人都會以龜祭祖、祭神,象徵著吉祥如意。龜印就是它的模具,把捏好的糯米包上餡料,往龜印上一扣壓,一個布滿花紋的「龜」就成形了。過去的年代,閩南人即便遠渡重洋,身邊也要帶一把龜印,讓漂泊的鄉愁有一個寄託。
  • 民間用雕花印糕板製作月餅 刻有福壽等圖案
    曾經看著月餅坊裡,把一塊塊油麵團放進雕花印糕板裡,壓實,再倒扣,「乓」的一聲悶響,一塊月餅即成。用得久的模子,油亮光滑還帶著香,有著歲月的手感,這樣的做模手藝在安徽、浙江都還有存在。杭州三墩鎮繞城村的駱家小屋裡,69歲的駱春根老人也還保存著這手藝兒,中秋時節,看看這雕花印糕板,也看看月餅花紋誕生的背後。
  • 民間用雕花印糕板製作月餅 刻有福壽等圖案
    曾經看著月餅坊裡,把一塊塊油麵團放進雕花印糕板裡,壓實,再倒扣,「乓」的一聲悶響,一塊月餅即成。用得久的模子,油亮光滑還帶著香,有著歲月的手感,這樣的做模手藝在安徽、浙江都還有存在。杭州三墩鎮繞城村的駱家小屋裡,69歲的駱春根老人也還保存著這手藝兒,中秋時節,看看這雕花印糕板,也看看月餅花紋誕生的背後。
  • 紅龜糕了解一下
    丨紅龜攜鄉愁   「隔壁老儂做五十一歲,送我一個大的紅龜粿,想要明仔早起下落去炊……」一首閩南民謠《紅龜粿》,一段甜甜的鄉愁。   紅龜糕也稱為紅龜粿,為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等傳統節慶祭祀的糯米食品。打開蒸屜,熱氣騰騰的紅龜糕出鍋了!
  • 「廈門文獻系列」見證廈臺文化交流 收林爾嘉詩稿私印本
    原標題:「廈門文獻系列」見證廈臺文化交流 收林爾嘉詩稿私印本中新社廈門12月14日電 (記者 陳悅)記者14日從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了解到,以收錄廈門近代文獻為重點的「廈門文獻系列」首輯已出版,第二輯也即將出版。
  • 老底子都離不開它 雕花印糕板裡,有美味更有曾經
    浙江在線07月1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王麗)杭州餘杭超山休閒農莊,一幢白牆黑瓦的徽派老宅,很多人不曉得,這裡其實藏著一個小小卻別致的江南民俗糕板館。  糕板是啥花頭?其實就是杭州人嘴裡的「模子」——用來做各式糕點的木頭模子。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會告訴你,喏,老底子造房子、討娘子、生兒子,都離不開它。
  • 鼓浪嶼開了80年的老店壽記龜糕店要關門了
    做的是街坊生意,但現在老鼓浪嶼人越來越少  壽記龜糕店在鼓浪嶼海壇路上,從1932年開始賣碗仔糕和紅龜粿,至今已有81年歷史,是鼓浪嶼不折不扣的老字號。  昨天下午,導報記者找到這家小店,店門口分兩邊擺著碗仔糕和紅龜粿。
  • 「城市·記憶」4條發展到366條,廈門公交見證城市巨變
    「清晨五點的廈門,大多數人正在沉睡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湖濱北路的東渡公交場,司機們正忙碌地做著發車前的準備,在仔細檢查、清理過後,一輛輛公交車魚貫而出,奔向廈門的四面八方,開始了新一天繁忙的營運。
  • 閩南人的十大懷舊小吃
    一、胡仁豆[hoo2-lin2 tau6]「胡仁豆」是用新鮮豌豆曬乾後加鹽和一起蒸,鹹香入味,很鬆軟,很多人都吃過且吃法各種各樣,把它塞到油條裡混著吃、加點醬油吃或捏成一球吃。現在賣「胡仁豆」的攤點也只能在廈門老市區幾個市場才能找得到,八市靠近開元路口就有著麼兩家在賣,一份2-3元下午四點過後才擺出來,另外還有賣醬黃瓜條、鹹蛋和醃泥螺,這四樣都是廈門人吃稀飯最經典的搭配。二、麻酪[mua2 lau5]
  • 「二月二龍抬頭」的前一天中和節 您吃到「太陽雞糕」了嗎?
    太陽糕上面畫著太陽與雞的圖案,內包有栆泥、瓜子桂花餡的太陽糕。唐德宗非常重視農業,他在這天必祭祀太陽神,賜百官農書以示務本,官員這天還要休假一天。老北京民間在「中和節」祭日祭太陽神時, 有供奉太陽糕和「送錢糧」等眾多民俗活動。清人潘榮陛的《帝京歲時記》載:「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碼,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揭而焚之,曰太陽錢糧。」舊京百姓在這天日出時,要在庭院內面向東方設香案,供上「太陽雞糕」,與太陽神像,焚香膜拜太陽星君。
  • 人類非遺亮相廈門!剛剛第152屆呂厝「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2020年12月17日晚  廈門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送王船」項目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同安呂厝(華藏庵)  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案例  被寫進申報文本  今天上午  2020年同安呂厝「送王船」文化節  讓我們一起近距離見證「王船」
  • 熱騰騰的印糕 樂融融的日子——夾塘大糕:難以忘懷的吉祥味道
    夾塘大糕,又叫做印糕,是享譽上虞本地的美食,由夾塘姚廷煊創始於民國初年的「義泰昌」南貨店專業製作,相繼發展到「德源館」的出現,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賞之悅目,食之甜美,夾塘大糕既有古法的技藝,也有飴香的精妙,更有美好的寓意。
  • 臺灣規劃師李佩珍:很高興見證廈門青礁村從拆遷村變身生態村
    她是一名來自臺灣的規劃師,4年前應海滄區民政局邀請來到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參與協助社區規劃、改造工作。4年過去了,青礁村院前社發生了巨變,由一處面臨拆遷的舊村居,轉身變成美麗廈門最新的「二十四景」之一。親歷見證這一巨變、和村民一起守護住鄉愁的李佩珍感到很欣慰,對青礁村也產生了濃濃的愛和依戀。
  • 又到了吃桂花糕的季節,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又到了吃桂花糕的季節,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美味糕點,中國特色傳統小吃。歷史悠久記憶裡每個學校都會有株桂花樹,一到秋天,廚房裡的阿姨就會在樹下拉上一大塊白布。收集來的桂花在大太陽下暴曬一天,金燦燦的收進玻璃罐子裡,然後接下來一個月的晚餐總也少不了香噴噴的桂花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