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的印糕 樂融融的日子——夾塘大糕:難以忘懷的吉祥味道

2020-12-15 浙報融媒體

夾塘大糕,又叫做印糕,是享譽上虞本地的美食,由夾塘姚廷煊創始於民國初年的「義泰昌」南貨店專業製作,相繼發展到「德源館」的出現,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賞之悅目,食之甜美,夾塘大糕既有古法的技藝,也有飴香的精妙,更有美好的寓意。任現今物質怎樣發達,恰是這份舌尖上的吉祥味道,積攢著歲月的甜蜜,於時光洪流中串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濃濃情誼。

拜壽婚嫁,散發濃厚民俗氣息

在豐惠鎮夾塘村,有好幾家大糕店。淺陽微醺,清風正好,千年古鎮的大街上,青磚青瓦青石路。舊日的滋味依然守在那裡,等候著戀舊的人,來品一口延續百年的香甜。早年間,大糕是被售賣者騎著車走街串巷叫喊的,一個煤爐,一疊蒸籠,好幾層木盒子。第一層木盒打開,冒著熱氣煙霧繚繞,勾引路人食慾。老小顧客圍攏在車邊上,用剪刀把粽葉剪開,你一塊,他兩塊,熱騰騰地捏在手裡,是孩童時候最喜歡的糕點。

其實,這夾塘大糕還散發著濃厚的民俗氣息。在本地,每逢端午時節,已訂婚但還未結婚的「毛腳女婿」必須挑大糕到丈人家去,稱為「望端午」。「毛腳女婿」挑的大糕少則幾十箱,多則上百箱。女方把這些大糕分發給親朋好友,一來表示名花有主,二來也是讓大家一起分享喜悅。這樣的風俗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剛做好的印糕香氣四溢,飽滿呼之欲出,卻被薄薄的米粉皮包裹著。咬上一口,緩緩湧出的豆沙和外層的米粉交融在一起。米粉柔軟不黏牙,餡料細滑綿密,流入唇齒之間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酥鬆感。最重要的是,那種味道直抵心肺,甜而不膩,老少鹹宜。

夾塘大糕外形方正,總給人帶來一種端正的古韻味。雪白的表皮上被印上了可食用的傳統吉祥話:「恭喜發財」、「吉祥如意」、「福祿壽喜」……使大糕紅白分明,色彩鮮豔,既增添了美感,又增加了食慾。因為「糕」和「高」字諧音,意蘊步步高升,代表著人們寄予希望,想討一個好彩頭。每當逢年過節、拜壽婚嫁,象徵著紅紅火火、甜甜蜜蜜的夾塘大糕也是親朋好友之間相互饋贈的時令糕點,盛行於時。現在根據時代變化,大糕的口味越發豐富,還多了現代的花樣文字,煥發出新的生機。

古法蒸製,製作技藝世代傳承

夾塘大糕因美味傳千裡,讓不少人開始知道和了解這種傳統美食。其主料是選用本地產的粳米、糯米,餡料為烏豇豆、芝麻、赤砂糖等。簡單的材料就能做出大糕,但「敲糕」的手工技藝是夾塘村世代相傳的。

郭志根是夾塘大糕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據說,宣統年間,有位叫郭坤瑞的餘姚人來到夾塘老街,開了一家名為「德源館」的小吃店。如今,在夾塘有一家叫「新德源」的大糕店,就是郭坤瑞的孫子郭志根開的。10歲起,他就跟著父親學習做大糕。

大糕的製作包括篩粉、雕孔、加餡、蓋粉、加印、切糕、上蒸、加青箬等多個步驟。整個過程相當講究,來不得半點疏忽。先是用六成粳米、四成糯米製作糕粉。粳米和糯米經水浸泡後,碾成細粉。雙手密密地搖篩,米粉如同雪花般篩入大糕模具中,散發淡淡的米香。

刮平模具中的多餘米粉,拿一把小竹耙雕空,挖出一個個均勻的方坑,填入餡料,再篩上米粉蓋住餡料刮平。哐哐哐地敲上帶有紅粉的印板模子,一塊塊形狀可愛的大糕應聲而落。最後,用特製的剓刀把整塊大糕切成十六份。至此,大糕胚子算是大功告成。經過蒸製,大糕在熱氣繚繞的鍋中取出,再嵌上一粒葡萄乾,香甜油潤。

從1991年剛開店時,每塊大糕4毛錢,到現在一天能賣500箱,三個月淨收入可達20多萬元,郭志根靠著夾塘大糕,過上了紅火的小日子。農曆二月至端午是他們一家最為繁忙的時候,妻子、兒子、兒媳,全家齊上陣,常常從夜裡「敲糕」至天亮。

泛著古色的模具,透出溫潤的光,濾去記憶的蒙塵,喚醒了美味深藏的溫度。於郭志根而言,夾塘大糕不僅僅是食物,也是傳統味道所留下的符號。年復一年,他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尺,生在手上,長在心裡。手上的尺恰到好處地拿捏著每一塊大糕的尺度,心中的尺嚴謹守候著祖輩的傳承。他是傳統味道的手藝人,更是「守藝人」,用心把對傳承的敬意,通過指尖,賦予在了夾塘大糕中。

相關焦點

  • 一塊夾塘大糕 吃出記憶與傳承 
    在夾塘市場的阿勇點心店,記者找到了從事大糕製作35年的朱小勇師傅。朱師傅說,他們家從爺爺輩就開始做大糕,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為了證明這段歷史,他特意從閣樓裡翻箱倒櫃的找出了兩塊印有「義泰昌號」、「茯苓潮糕」字樣的大糕模板。朱師傅得意地介紹道「這些老物件,現在可不多見,都是從我爺爺輩傳下來的。
  • 一方龜糕印 五代刻吉祥
    歌謠裡,依稀可見閩南崇龜的習俗,逢年過節,人們祭祀的供桌上總少不了龜糕——一種糯米製成的糕點,用來敬神、祝壽、闢邪,象徵吉祥如意。而印製龜糕的模具,就是本期《繼藝》的主角——龜糕印。    作為潘家第五代傳人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潘海員目前是廈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曾經活躍在街頭巷尾的龜糕印手工技藝日漸式微。
  • 糕餅模上鏤「吉祥」-光明日報-光明網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生活現實的,幻想世界的;尋常易見的,宗教神靈的,只要是能夠想像出來的吉祥物,都能變成紋飾,刻在餅模、糕板(版)、餅印、粿印、粑粑模上面,讓印製上這些紋飾的糕餅點心既好吃又好看,還能圖個好彩頭。     傳統糕餅模雕刻者們十分追求審美效果,主要體現在紋飾的構圖、形象設計和刀刻紋路上。
  • 這塊小小的糕粽,留住了溧陽百年前的味道!
    今天,溧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帶你走近楊樹清糕棕製作技藝,與傳承人一起共品人生滋味。中國人熱衷於將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賦予食物。千百年來,包糕、粽、團、圓的風俗盛行不衰,結婚、生子、做壽……件件喜事都能看見各類糕團熟食,一年四時八節裡,也總要品一品這其中滋味。
  • 【開獎啦】小竹園送出20份特濃椰汁糕,你有沒有份?
    在石龍,有種「大排檔式」的餐館叫「小竹園」大大話話隱藏在橫街窄巷內酥炸後,爆脆入味,椒鹽的味道滲透入蛇肉,吮到手指都唔放過!香辣魚招牌椰汁糕(特價18/份)一家人一齊品嘗的味道,和樂融融就算無位堂食,都可來翻兩味「砍料加送」
  • 客家糕點:難以忘懷的故鄉味道
    也是許多在外客家人難以忘懷的故鄉味道。雲片糕是承載客家記憶的小點心,舊時客家人辦喜事、辦大事大多都有雲片糕的「一席之地」。雲片糕香甜可口,黑白相間,一片片夾雜著欖仁、芝麻、杏仁、瓜仁的米糕,掰下一片送進嘴裡,如雪花融化般,輕輕一嚼,清甜細膩之感瞬間化開。瓜片、白糖、花生、芝麻、蔥油,這些都是做白切糕時必不可少的原料。
  • 是倫教糕!不是倫敦糕
    外觀晶瑩剔透味道清甜爽韌倫教糕是順德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米糕只需要米和蔗糖便成就了它的江湖傳奇到了第二天,梁禮成意外地發現,剩下的米漿留作第二天再加入米漿和白糖,蒸出來的糕特別爽滑、清甜。街坊們買來食用後都讚不絕口,後來,店主將這種將糕點改名為倫教糕。銅像雕塑還原了倫教糕的製作過程時至現在,倫教糕的製作技藝已傳承到第四代傳人梁桂歡手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廈門最後的龜糕印雕刻師 尋找傳承人讓技藝活下去
    廈門惟一一位龜糕印雕刻技藝人潘海員,靠著一張從祖上傳下來的老桌子、一套100餘把各式各樣的刻刀、一副眼鏡和一盞檯燈,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龜糕印手工雕刻工作。  1979年,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學龜糕印雕刻,這刻刀一握便是近40年。雖然現在龜糕印的需求越來越少,但作為龜糕印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念頭。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天生殘疾的他以頑強的意志扛起重任,努力尋找傳承人。
  • 民間用雕花印糕板製作月餅 刻有福壽等圖案
    曾經看著月餅坊裡,把一塊塊油麵團放進雕花印糕板裡,壓實,再倒扣,「乓」的一聲悶響,一塊月餅即成。用得久的模子,油亮光滑還帶著香,有著歲月的手感,這樣的做模手藝在安徽、浙江都還有存在。杭州三墩鎮繞城村的駱家小屋裡,69歲的駱春根老人也還保存著這手藝兒,中秋時節,看看這雕花印糕板,也看看月餅花紋誕生的背後。
  • 【尋找南安的味道】金淘瓜子糕:甜甜古早味 粒粒糯米香(圖)
    它的味道,是融入記憶裡的,就算它越來越少地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裡,但味蕾仍然記得。­  在金淘鎮下圩街裡,有一個作坊20年來始終堅持著各種糕點的傳統做法,甜粿就是其中一種。它其實還有著一個別樣的名稱——「瓜子糕」。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攪上一鍋瓜子糕用來祭祖。本期「尋找南安的味道」將帶您一起體會這閩南的傳統年味。
  • 《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出版,勾起濃濃鄉情
    近日,由王來華著作的《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一書出版,為廣西民俗文化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也為保護和傳承廣西傳統文化提供了紮實的學術基礎。而普通讀者,也能透過這些精美的糕餅印模,體味久違的鄉情。
  • 濃濃的椰香,椰汁千層糕,千層糕是孩子們拒絕不了的美味甜品!
    用椰漿和馬蹄粉做出來的千層糕,是小孩子們拒絕不了的甜品之一,因為有椰漿,所以千層糕還有特別濃厚的椰香味道,吃一口,感覺就已經愛上了千層糕,往後的餘生就和千層糕一起過日子吧。先準備一個大盆子,把椰漿放進盆子裡,再把牛奶也放進去,牛奶必須得是純牛奶,再把120克的馬蹄粉放進去,用筷子進行攪拌,攪拌到盆子裡面沒有顆粒了,這種程度就可以了,這個椰漿馬蹄粉液就做好了。家裡面如果有打蛋器的,在這一步可以使用打蛋器進行攪拌,這樣速度會快一點。
  • 顓橋糕會開幕,長三角10多種糕點前來「趕集」
    北橋鄰裡中心分會場以「老少聚重陽·其樂融融樂夕陽」為主題,現場推出向老人贈送長壽麵、為老人現場人物素描等敬老便民服務。1995年,是崇明島上頗有名氣的崇明土特產生產加工經營企業,主要經營「崇明糕」、「崇明圓子」、「草頭燒餅」、「崇明印糕」、「崇明吉祥板糕」、「八寶飯」等崇明特色糕點產品。
  • 「美食典故」狀元糕的由來
    唐明皇天賦音樂才華,擅長於琵琶、羯鼓,又能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等百餘首樂曲。後人稱戲班為「梨園」,也是因為他選樂工,宮女在禁院的梨園中歌舞的典故。回宮後的唐明皇,無法忘懷西塘鎮糕點的美味,於是下令太監前去西塘鎮購買。風塵僕僕的太監一路快馬加鞭,趕到了西塘鎮的那間糕點小鋪,誰知人去鋪空,詢問鄰人後得知,年輕人帶著老父赴京科考。唐明皇聽了太監的匯報後暗自盤算,如何在成千上萬的考生中,找出那位做糕點的年輕人呢?靈光乍現的唐明皇,想出了一道特殊的考題——論「民以食為天」並實做「糕點」。
  • 「高」與「糕」,泰順重陽節為何登高,為何吃九層糕?
    ▲白雲尖雲海(包林森/攝)清末民初永嘉詩人楊淡風有一首《送登高》:外婆外舅送登高,引得兒童樂意陶惟有吾夫心膽怯,工詩不敢再題糕詩中的「登高」指的是重陽糕,糕與高諧音,吃重陽糕被賦予登高之意,特別平原地區,人們以吃重陽糕來代替登山。
  • 【舌尖上的家鄉】是倫教糕!不是倫敦糕
    外觀晶瑩剔透味道清甜爽韌倫教糕是順德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米糕
  • 年味·他用55年的時光,守護堆花糕團裡的吉祥
    年味·他用55年的時光,守護堆花糕團裡的吉祥 2020-01-16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同黃糕(圖)
    黃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起來鬆軟可口、非常筋道、十分味美。大同人已經把黃糕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裡。大同人無論是豪門大族,還是單門小戶,在逢年過節、娶媳娉女、小孩兒生日、滿月圓鎖、考中升遷、老人壽誕、開張喬遷、接風洗塵、奠基上梁、亡人葬禮……吃糕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在大同人的生活裡,每逢節慶的日子,如果沒有吃糕,就像缺少了一項重要的儀式。
  • 《廈門人的一天》:見證木頭到龜糕印的變身
    人物:潘海員身份:龜糕印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時間:2020年10月27日在中山路南轎巷內,藏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七八平方米,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店主人潘海員已是花甲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守著祖傳的技藝——龜糕印雕刻,用手中的刻刀講述著「龜文化」。
  • 椰汁紅豆糕的做法
    有心情的時候做上一份椰汁糕放在冰箱裡,在悶熱的夏日午後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是一件愜意的事。泡好的紅腰豆 300g水 300g白糖 100g椰漿 300g做法步驟1、準備好所有食材2、用水溶解馬蹄粉,溶解過程需充分攪拌,並最後過篩,除去未溶解的小顆粒,否則會影響紅豆糕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