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最後的龜糕印雕刻師 尋找傳承人讓技藝活下去

2021-01-13 閩南網

潘海員製作的龜糕印。

龜糕印雕刻是門精細活,每一刀都很講究。

潘海員從來不用機器,全靠純手工製作龜糕印。

  在中山路南轎巷,有一間七八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廈門惟一一位龜糕印雕刻技藝人潘海員,靠著一張從祖上傳下來的老桌子、一套100餘把各式各樣的刻刀、一副眼鏡和一盞檯燈,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龜糕印手工雕刻工作。

  1979年,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學龜糕印雕刻,這刻刀一握便是近40年。雖然現在龜糕印的需求越來越少,但作為龜糕印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念頭。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天生殘疾的他以頑強的意志扛起重任,努力尋找傳承人。

  十年苦練方下刀刻處女作

  龜糕,是用模具將糯米原料印出烏龜造型製作而成的一種糕點。在閩南地區,每逢大小民俗節日,供桌上都少不了龜糕。龜糕印雕刻技藝作為閩南傳統的雕刻技藝,至今已傳承百年。潘海員是這種技藝的第五代傳人,也是廈門地區惟一的龜糕印雕刻技師。

  潘海員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儀一輩就開始從事龜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在50歲時帶著這門手藝落戶廈門。從小,潘海員對龜糕印就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1979年,高中畢業的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專職做龜糕印。父親為了讓潘海員打實基礎,光是打洞磨邊,就讓潘海員學了三年,之後的七年時間也只是讓他打打下手,刻刻月餅模具。直到1989年,潘海員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龜糕印。

  潘海員說,自從開始學刻龜糕印,手要麼被木錘敲到,要麼被刻刀扎傷,最多的時候,雙手被刻刀扎了十幾個洞。一年到頭來,只要洗手總會帶著刺痛感,可他從未放棄。

  床邊放紙筆捕捉夢中靈感

  在學習刻印早期,潘海員的床邊總會放著鉛筆和紙張。有好幾回,潘海員在睡夢中夢見了花草的形狀,就趕緊起身畫下來。如今,每一幅龜糕印的圖形都雕刻在他腦海中。

  龜糕印雕刻技藝工序複雜,涉及工具繁多,包括木鋸、刨刀、繪圖筆、尺、斧頭、油漆刷、大小刻刀等。潘海員說,每個工具的使用,從入門到精通少則幾個月,多則要若干年。

  雕刻分為陰雕和陽雕兩種,潘海員的龜糕印雕刻手藝屬於陰雕。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添加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紋,如魚、銅錢、壽桃等,同時增加了月餅模、素餅模等模具類型。

  潘海員所雕刻的龜糕印具有濃鬱的閩南特色,龜甲、龜足、龜首十分逼真,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78釐米,最小的直徑僅3釐米。他以刀代筆,讓壽龜從一塊塊木板中「脫殼而出」,變得栩栩如生。

  手工雕刻賦予作品生命力

  在潘海員看來,一把小小的龜糕印,每一刀都要很講究。角度是否準確、凹處深淺是否得當,都會影響龜糕印的成敗,而這手藝靠的是經年累月的練習。潘海員說,完成一把簡單的小龜糕印,大約需要兩三天時間,而圖案較複雜、較大的龜糕印,則要花一個多星期製作。

  對於製作龜糕印的木材,潘海員都堅持親自挑選。他向記者透露,樟木買回家後,他都會先放一年,讓木材水分蒸發,以便下刀。由於木材的質量不同,有時一塊長近1米的木板只能製作出一把中型的龜糕印。

  曾有買家稱讚潘海員的作品像是機器刻出來的,可事實上,潘海員從來都不用機器,全靠純手工製作龜糕印。「機器雕刻和手工雕刻完全不同,手工雕刻出來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潘海員說。

  不僅如此,潘海員還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結合,採用不同材質的木頭,將龜糕印從以往的生活用品,發展成為具有吉祥寓意的精美工藝品,從而具備收藏價值,吸引了許多外地客人專程來購買。

  尋找傳承人讓技藝活下去

  2000年以前,潘海員的龜糕印工作室生意火紅。當時,他還承包了廈門市場大多數月餅模具的製作。後來,隨著機器雕刻的發展,低成本的塑膠模具盛行,傳統的龜糕印需求量大幅減少。「以前一天能賣出十幾把,現在有時一個月都賣不出去一把。」潘海員說。

  即便如此,潘海員仍堅守著這一祖上傳承下來的手藝,同時也在尋找傳承人。為了留住這門老手藝,不僅潘海員在努力,思明區文體出版局、思明區文化館等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協助他在外圖書城開設了「雕刻傳統,印記鄉愁」展示暨公益培訓班。

  培訓班上,從器具手法的熟悉使用,到龜紋的繪製學習,潘師傅對學員們都耐心地輔導。他告訴記者,龜糕印雕刻技術並非不傳之秘,鼓勵社會上對龜糕印雕刻技藝有興趣的人士都來學習,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海西晨報記者 吳宇豪)

原標題:廈門最後的龜糕印雕刻師身殘志堅扛起重任 尋傳承人

責任編輯:袁靜靜

相關焦點

  • 《廈門人的一天》:見證木頭到龜糕印的變身
    人物:潘海員身份:龜糕印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時間:2020年10月27日在中山路南轎巷內,藏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七八平方米,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店主人潘海員已是花甲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守著祖傳的技藝——龜糕印雕刻,用手中的刻刀講述著「龜文化」。
  • 一方龜糕印 五代刻吉祥
    「摸龜首,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尾,有頭又有尾……」在廈門的巷弄裡,孩童們嬉鬧中仍唱著舊時的童謠。歌謠裡,依稀可見閩南崇龜的習俗,逢年過節,人們祭祀的供桌上總少不了龜糕——一種糯米製成的糕點,用來敬神、祝壽、闢邪,象徵吉祥如意。而印製龜糕的模具,就是本期《繼藝》的主角——龜糕印。
  • 組圖:閩南龜印工藝守望者
    組圖:閩南龜印工藝守望者 去年,他被廈門指定為龜印工藝的第五代傳人,被稱為「最後的龜印雕刻師」。張斌 攝   「龜文化」在閩南地區由來已久,逢年過節,閩南人都會以龜祭祖、祭神,象徵著吉祥如意。龜印就是它的模具,把捏好的糯米包上餡料,往龜印上一扣壓,一個布滿花紋的「龜」就成形了。過去的年代,閩南人即便遠渡重洋,身邊也要帶一把龜印,讓漂泊的鄉愁有一個寄託。
  • 廈門八十歲王船製作技藝傳承人攜徒弟「直播帶課」
    在廈門,有一群靠海而生的鐘宅人,他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相信王爺總能保護族人們逢兇化吉,順利渡過各種難關。「送王船」,則是他們對王爺崇拜的表達方式,蘊涵著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理念。
  • 熱騰騰的印糕 樂融融的日子——夾塘大糕:難以忘懷的吉祥味道
    夾塘大糕,又叫做印糕,是享譽上虞本地的美食,由夾塘姚廷煊創始於民國初年的「義泰昌」南貨店專業製作,相繼發展到「德源館」的出現,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賞之悅目,食之甜美,夾塘大糕既有古法的技藝,也有飴香的精妙,更有美好的寓意。
  • 洪建華:做竹雕技藝的傳承人和徽文化的守護者
    洪建華是徽州區洪坑村人,從小生長在這座徽文化底蘊濃厚的古村落裡,不知不覺迷上了雕刻,少年時的他就能找些木樁竹腦雕走獸刻飛禽。初中畢業後,他跟隨舅舅做木匠,並四處打聽附近的雕花匠人,跟著他們學習雕刻技藝。
  • 非遺技藝傳承人繆一川:續寫「點石成金」夢
    讓非遺元素碰撞現代題材,實現這樣跨界融合的人是非遺彩石鑲嵌年輕的傳承人繆一川。在溫州,彩石鑲嵌這項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技藝,被譽為「點石成金術」。這項技藝需要根據不同題材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圖,市場價值極高,併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就像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彩石鑲嵌技藝也面臨著缺少年輕傳承人、無法適應市場等問題。
  • 奇人匠心X王星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制扇技藝傳承人——孫亞青
    其制扇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工藝振興項目,擁有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團隊。王星記產品素以技藝精湛、造型典雅、品位高檔與被譽為「東方瑰寶」而聞名海內外。人物簡介孫亞青,浙江省杭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制扇技藝傳承人。
  • 津派玉石人物雕刻技藝傳承人杜雷——以藝抗疫 致敬英雄
    杜雷雕塑新作:《張伯禮院士》   「鍾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醫護人員逆行者……」在津派玉石人物雕刻工作室
  • 人類非遺亮相廈門!剛剛第152屆呂厝「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人們用轎子將「看不見的」王爺迎請至宮廟或祠堂供奉起來,在廟裡「置府」;隨後將紙紮的王爺請進府中,由師公開眼後,這尊紙紮的王爺就具備了神性。  祀王  前來「祀王」的人們向王爺獻禮表示崇敬並祈求庇佑。  普度  家家戶戶都送來供品款待「好兄弟」,使他們得以「普度」。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傳承活字印刷技藝的「益興堂」
    潘根業便是譜師之家「益興堂」的第五代傳承人。  小河鄉是位於瀏陽最東的客家鄉鎮,多年前,遠道遷徙而來的客家人為了留存歷史,讓後人追根溯源,十分注重修輯族譜,這也成為木活字印刷技藝傳承的淵源。這些通過活字印刷來編輯族譜的人也被稱為「譜師」。
  • 《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出版,勾起濃濃鄉情
    近日,由王來華著作的《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一書出版,為廣西民俗文化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也為保護和傳承廣西傳統文化提供了紮實的學術基礎。而普通讀者,也能透過這些精美的糕餅印模,體味久違的鄉情。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 叩問龜陵城:尋找南宋最後的涪州衙署
    2018年6月15日,重慶發布隨文化遺產研究院、涪陵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踏入這座古城,尋找眾多謎題的答案。早在1981年,龜陵城被收錄進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單,如今首次公開對外界開放,並展示階段性考古研究成果。
  • 「浙東小延安」走出「致富糕」
    張金梅正在製作梁弄大糕。 李典 攝張金梅正在製作梁弄大糕。這樣的風俗習慣一直沿用至今,梁弄大糕也成了當地傳統美食,其製作技藝於2012年被列入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幾年來這裡遊玩的客人越來越多,有客人前一天下了30盒的單,我早上做好,下午就能把新鮮的大糕送到。」一大早,「梁弄大糕一條街」上的「紅娘子」大糕店內,苗族大姐張金梅正給一批大糕裝盒。這些印著「不負韶華」「只爭朝夕」字樣的梁弄大糕即將被送往杭州。
  • ...金疙瘩」——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茂棣
    他就是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洮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茂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茂棣 周芷涵攝「只要能傳播洮硯文化就行」由於異地搬遷政策,一個多月前李茂棣搬進了峽地新村。他雕刻的洮硯大多在以前的家中,尚未搬入新家。
  • 徽派建築營造之困:傳承人技藝絕頂 所接木活卻不多
    恢宏的徽派建築營造繩墨之間書寫木作技藝傳奇!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一朵奇葩,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於2008年6月,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50歲出頭的胡公敏,是我省唯一的國家級徽派建築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32年來,他親自「掌案」參與過香港志蓮淨苑、黃賓虹紀念館、戴震故居、徽州府衙等諸多大型古建工程的重建和修繕。儘管自身的技藝已爐火純青,但胡公敏卻面臨如何傳承和保護之惑:傳統木質建築的活不多,徒弟們難得有學習良機。
  • 「趙李橋磚茶技藝」傳承人甘多平:做好人才能做好茶
    「趙李橋磚茶技藝」傳承人甘多平:做好人才能做好茶 原標題:   「趙李橋磚茶技藝」 第四代傳承人甘多平。  該廠世代相承的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甘多平,就是這一非遺項目的第四代傳承人。甘多平為了鑽研製茶技藝,廣拜師傅集納百家之長,他從師傅們身上學到了諸多做茶、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做好人、做好事,才能做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