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加坡對街頭攤販,要用錢和政策培養成國家和城市的寶貴財富

2020-12-11 城市化新觀察

字數統計:2856字 預計閱讀時間:約6分鐘

新加坡對食品攤販管理的發展歷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新加坡允許街頭流動食品攤販經營,當時對食品攤販沒有相關的衛生規定,食品攤販衛生情況惡劣,還造成了交通堵塞,而政府又不能扼殺街頭小販的生計,因此政府開始建造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即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s),又稱熟食中心。

與移動食品小販手推車不同的是,為小販提供的是開放式建築的永久攤位,為客戶提供常見的共享或攤位專用的桌子和椅子。

這一做法完全消除了新加坡街頭小販的數量。小販中心產權歸屬於國家環境局、建屋發展局和裕廊集團,目前共有114個小販中心,其中107個歸國家環境局和建屋發展局所有,所有的小販中心都是由國家環境局的小販中心司(the Hawker Centres Divesion,簡稱HCD)統一管理,負責實施和審查有關小販的政策,管理這些中心的租戶、許可證和公共衛生,為小販和公眾帶來最大的利益。

長期以來,小販中心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加坡人通過食物加強聯繫的地方。小販中心供應令人垂涎欲滴的菜餚,展示新加坡烹飪的多樣性,是反映新加坡文化的大熔爐,是新加坡社區聯繫的重要場所。

新加坡促進食品攤販發展的財稅政策

(一)新加坡促進食品攤販發展的財稅政策梳理

為了保證小販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新加坡政府對進入小販中心的商戶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主要有環境及水資源部制定的《環境公共衛生法(第95章)》,該章節的第四部分是有關食品設施、市場和商販的規定,該法規定了有關製作、加工、生產和包裝食物要遵守的守則,如貨攤商販的經營必須領取許可證等。

《環境公共衛生(食物衛生)條例》對營業場所的設計、工作流程、食品從業人員的個人健康和衛生、培訓及食品的處理程序等進行規定。國家環境局制定的《環境衛生守則(2017年版本)》從1973年開始、到2017年已經是第13個版本了,其中在1974年兩次對其進行了修訂。該守則提供了在建築設計中解決環境衛生問題的指導方針。

為了確保大小和布局能夠支持有效的工作流程,將食品汙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嚴格設計以確保便於清潔和維護。良好的設計和布局是幫助經營者達到高標準的食品衛生的前提。該守則內容規定詳細,連廁所的建造都有一定的規範要求。同時還鼓勵社區和私營部門參與公共衛生的保護。

國家環境局(NEA)、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WSHC)及新加坡民防部隊(SCDF)為攤主製作了一本安全手冊,確保攤主在小販中心的安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手冊中包含了關於小販中心安全工作的重要信息,包括攤主的工作場所和周圍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安全工作方法和在緊急情況下應採取的措施。內容非常詳細,並配以相應的操作圖片,一目了然,並採用四種語言進行說明。這不僅是一本安全手冊,而且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

新加坡政府除了制定這些法律法規為食品攤販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外,還出臺了很多扶持食品攤販發展的政策,推動了小販中心的發展,具體內容見表1。

(二)新加坡促進食品攤販發展的財稅政策特點

1. 財稅政策配合實現政府目標

新加坡政府認為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否則輕則可能造成財產損失,重則危及生命。因此在食品安全方面對於小販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求所有熟食的小販攤主及助手必須完成基本食物衛生課程培訓和考試,取得證書,課程包括6小時的課程作業和1.5個小時的評估。

為了保證目標的完成,政府推出了技能發展基金,攤主及助手參加課程培訓可以享受學費補助和缺勤薪資補助。學費方面,個人最高承擔20%,最低只要承擔5%,意味著大部分的學費都是由政府補貼。缺勤薪資補助方面,可以獲取最低每小時基本工資的80%,但每小時不超過4.5新幣,大大減輕了小販的經濟負擔,保證其完成課程任務。

又如,政府對小販中心的環境要求非常高,國家環境局出臺小販中心升級項目,投入巨資對小販中心進行改造,改善用餐環境,提高衛生水平。這些財稅政策的實施保證了政府管理目標的實現。

2. 財稅政策的受益群體廣

財稅政策的設計受益面廣,考慮了年齡、身體狀況、經濟收入等因素,資助的金額有所區別。比如技能發展基金,年齡越小的資助比例越低,比如21歲以上40歲以下的,資助比例為80%,但每小時資助上限為17新幣;年齡40歲以上的資助比例為90%,但每小時資助上限為25新幣。特別是培育新手小販攤計劃為有抱負的潛在小販提供了一個施展拳腳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去嘗試從事小販行業。

該計劃的申請人最好沒有管理、經營食品攤或食品商店的經驗,而且還優先考慮直接家庭成員目前沒有管理或經營食品攤或食品商店的申請者。成功的申請者只需承擔評估市場租金的50%,期限為6個月。

這些攤位將預先安裝基本設備,如不鏽鋼架子、不鏽鋼的工作檯面、冷凍機、陳列櫃和水槽等,以降低設置攤位所需的前期投資。同時不會強制徵收保證金,在籤署租賃協議時,攤販將被告知在其任職期間如果對配件和設備造成的損害和破損要進行賠償。

該計劃保證了個人能以很低的資本進行創業,降低了進入小販行業的門檻,推動了小販行業的發展。政府會避免雷同食品,以體現鮮明的個人特色。新加坡有工程師、審計師等人也辭職加入小販計劃,可見小販計劃的魅力之大。

3. 財稅政策搭建了小販行業的平臺

小販行業是小本生意,為謀生計,小販佔道違規經營,從道義角度可以理解,但小販的違規行為卻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問題,給周圍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新加坡政府的處理方式不是驅趕小販,而是從小販的生計出發,為該行業的存在和發展搭建了平臺。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街頭的小商販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新加坡建造小販中心重新安置街頭的小販。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於多年的損耗,小販中心已經破敗不堪,因此2001年2月新加坡政府啟動了小販中心升級項目,投入4.2億新元,旨在改善小販中心的環境,包括更換下水道、重鋪天台、改善通風口、更換排氣裝置等,2013年有106個小販中心升級改造或者重建。

國家環境局在2013-2014年在街頭隨機採訪了1200名調查者,94%的受訪者對該項目滿意或非常滿意。在這106個中心中,有11個中心因升級後的顯著的設計特點而受當地美食家和遊客的歡迎。

良好的環境是小販行業繼續發展、保持活力的外在條件,雖然後來有一部分小販中心改名為美食廣場(food court),但小販中心在大眾心中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地位。

4. 財稅政策重視內在傳統

新加坡的許多傳統都來源於街頭小販,小販中心也形成了新加坡獨有的文化,小販文化已被列入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環境署和國家遺產委員會已著手開展一個聯合項目即小販中心傳統,對12個選定的小販中心進行研究。

這項研究涵蓋了小販中心的歷史和建築,以及與他們的社區有關的故事等,還提供了照片,激發人們對小販中心的回憶。

5. 財稅政策提高了小販中心的科技含量

新加坡政府在不斷發展傳統飲食文化的同時,也不忘給小販中心注入科技的力量,政府推出小販生產力補助,把新的廚房自動化設備引入了小販中心,讓小販提高生產力,跟緊時代的潮流。

6. 財稅政策支持小販與居民之間的聯繫

小販中心是鄰裡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經常開展活動,鼓勵公眾接納小販中心,組織以社區為中心的項目、活動,以增強居民與小販之間的聯繫。國家環境局還推出「酷點子基金」,支持行動應用程式的開發,這些程序提供一些有關小販的信息,比如小販攤位的等級分類,便於公眾了解小販的攤位,然後做出選擇。

7. 財稅政策透出濃濃的人情味

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對小販的食品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要求幾近苛刻,另一方面財稅政策又賦予人性化因素。20世紀建造小販中心的初衷就是要把街頭小販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既要防止環境汙染,緩解交通擁堵,又要讓小販維持生計。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新生事物,但小販中心還是一直保留著,並獲得政策的財政支持,內外都「兼修」:一方面政府出資對小販中心進行升級改造;另一方面政府又對小販中心進行研究,保留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如政府在1994-1997年期間推行「販者有其攤」計劃,後因金融危機而停止了該計劃,但第一代攤主有選擇權,可以選擇繼續經營,也可以選擇轉讓,62歲以上不願意經營的攤主還可獲得一筆補償。

新加坡政府在制定相關的財稅政策時會傾聽大眾的意見,及時收集反饋意見,比如培育新手小販攤計劃,政府會收集該計劃的申請情況及所有反饋意見,然後再根據情況對計劃進行修訂。

部分資料來源:葉爽,新加坡促進食品攤販發展的財稅政策及其借鑑, 學術評論. 2019年02期

相關焦點

  • 曼谷取締食品攤販,告訴我們街頭攤販對城市有多重要
    (Jaromir Chalabala/Shutterstock)這次事件凸顯了曼谷街頭攤販的文化力量,作為一種文化、美食和旅遊的標誌,曼谷的街頭攤販吸引著每年拜訪這座泰國首都的上千萬遊客。旅遊業是大行業,正如其他國家那樣,大行業自然也受到了泰國政府的關注。但我們應該明白,街頭攤販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 新加坡餐飲業概況及飲食攤販治理經驗
    因此,新加坡餐飲業發達,各類餐飲經營者總數達3萬多戶,餐飲從業人員超過12萬。  新加坡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機構主要是國家發展部下屬的新加坡農糧獸醫局(AVA)和國家環境及水源部下屬的新加坡國家環境局(NEA)。其中,農糧獸醫局主要負責食品進出口和食品加工企業監管,國家環境局責主要負責包括餐飲經營者在內的所有食品零售商的監管,包括執照的發放、日常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和違法案件查處等。
  • 實拍新加坡街頭和日本街頭,看看哪個更乾淨!
    新加坡和日本都是以乾淨著稱的國家,兩地實行非常嚴格的亂扔垃圾處罰措施,以此來杜絕衛生不過關問題,其中以新加坡的處罰最為嚴厲。如果在當地亂扔垃圾,情節最嚴重者將被罰款1萬新幣,換算成人民幣超過5萬元。嚴厲的處罰措施使新加坡人養成非常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在城市的那一條街道都看不到垃圾。除了不能亂扔垃圾,新加坡對各行各業的要求也很高,這個城市國家的環境一直保持得很好。雖然人口密度和人均擁有汽車量很高,卻經常可以看到通透的藍天。比起新加坡,日本街道的觀感更好,不僅看不到垃圾和垃圾桶,甚至連地面也好像剛用拖把拖過一樣,看起來一塵不染。
  •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新冠下的街頭攤販們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新冠下的街頭攤販們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20-12-14 12:44 來源:澎湃新聞
  • 新加坡:從城市國家,到智能國家
    一、將「智慧國」作為國家名片新加坡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智能城市2015」發展藍圖,致力於將這個「城市國家」建設成一個以資訊通信驅動的智能化都市;在2014年,新加城將該計劃全面升級,公布了名為「智慧國2025」的10年計劃,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藍圖。
  • 數以萬計的果蠅和蟑螂是他寶貴的財富
    在華南師範大學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勝博士的實驗室裡,成千上萬的果蠅、蟑螂成了最寶貴的財富。從事昆蟲變態研究26年以來,李勝和團隊與它們朝夕相處,陪著一批又一批昆蟲走完短暫而又充滿奧秘的一生,並從中打開一個又一個「生命密碼」的盒子。在昆蟲發育遺傳領域、尤其是「昆蟲變態發育的激素和營養調控」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開拓性、突破性和系統性的國際領先研究成果,引領了昆蟲遺傳發育研究的發展。
  • 英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內涵:紳士風度,享譽世界的人文名片
    英國,註定是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而巨大的財富積累,帶來的自然是本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皇室的消費又顯得尤為重要,至今的英國王室,還是過著優雅體面的生活。除王室外,貴族同屬於英國社會的上流階層,並且在幾個世紀的發展後,為英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內涵。這一精神財富,就是英國現在舉世聞名的紳士風度。
  • 新加坡「小販中心」是怎麼成為一「景」的
    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描述:「數以千計的人在人行道和大街上售賣食物,完全不理會交通、衛生和其他問題。結果是街道垃圾成堆,造成堵塞,腐爛的食物散發出惡臭異味,四處凌亂汙穢不堪,市區的許多角落都變成了貧民窟。」  這其實是殖民地時期,因殖民當局對街頭小販長期採取「雙不政策」,即不合法、不取締,而造成的後果。這種近乎於放任自流的政策,也給新加坡帶來另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私會黨強收保護費。
  • 俠客島:小攤販佔道經營的「小事」 為何中央專門發文?
    攤販經濟因為經營成本低、無需納稅,被稱為「典型的民生經濟」——雖然對城市的財政增長貢獻寥寥,卻吸納了龐大的就業人口,為市民提供了靈活而多樣化的服務。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活躍經濟,中國各城市一度鼓勵相關單位和市民開牆打洞、擺攤設點。隨著國企下崗潮的到來,擺攤設點也成了下崗工人自謀職業的重要途徑。
  • 「花園城市國家」新加坡
    「花園城市國家」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公元14世紀,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前往小島環遊,看見岸邊有一頭異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他認為這是一個吉兆,於是決定建設這個地方。而外界也普遍以「星國」和「獅城」來描述新加坡。
  • 被譽為花園城市和園林國家的新加坡
    6月10日下午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接機導遊是漂亮和氣的宋胖胖。新加坡人稱美女為胖胖,稱男士叫短短。宋胖胖跟新加坡城市一樣鮮亮美麗,這讓團友們的心情也一下子變得陽光燦爛。宋胖胖用標準的普通話介紹著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國是個城市島國,由馬來西亞半島南端的新加坡島及附近小島組成。新加坡隔1.4公裡寬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依依相望,有寬廣的人工長堤緊緊相連,可通行火車和汽車。新加坡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地處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
  • 日本和新加坡是如何應對「城市病」的?
    數量上,全球人口增速放緩,生育率水平下降,歐美發達國家地區和非洲發展落後地區存在明顯的分化現象,同時中日韓等國生育率銳減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質量上,得益於教育普及和技術發展,人口素質有效提升,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人口素質差異日趨縮減;年齡結構上,由於生育率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艱巨挑戰,勞動力資源短缺也成為諸多國家的發展瓶頸;分布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促使國內和國際範圍內的人口流動和遷移加速進行
  • 為應對食品安全和供應鏈危機,新加坡大力支持「培養肉」領域
    為了促進國家自給自足,新加坡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正在利用天然成分和細胞培養技術生產可食用產品。其中包括來自Turtle Tree Labs實驗室培育的牛奶、Shiok Meats公司培育的蝦和Life3生物技術公司的植物蛋白。這類投資可能會使新加坡受益,因為它們可以減少這個島國的進口帳單和碳足跡。
  • 從背面看新加坡街頭壁畫:從邊緣文化到城市新寵——獅城街頭藝術
    鮮豔精彩的壁畫,是城市快節奏生活的調和劑,人們願意放慢腳步,尋找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作品,拍照留念。然而,這些獨樹一格的街頭壁畫裡,還藏著不少關於新加坡的文化符號,有庶民、有趣味、有懷舊、有新穎。這些秘密,你解開了嗎?
  • 人人都有房子住:二戰後,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為何能取得成功?
    為了提高民眾對於國家的認同 眾所周知,新加坡在一開始並不是獨立的國家,而是英國和日本的相繼殖民地,特別是英國劃分了種屬地之後,新加坡可以說被劃分了好幾個板塊,再加上後期移民的眾多,可以說在李光耀上臺之後,新加坡就是一盤散沙。
  • 用好這筆寶貴財富:苦難開花結甜果
    對人生而言,苦難是一筆寶貴財富,經過苦難澆灌的人生之花,終能結出甜果。讓苦難開花,首先要不怕苦。有風雨才會有彩虹,經歷苦難才是完整的人生。苦難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人積澱處世經驗,是邁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催化劑。特別是年輕人,吃點苦是好事。苦難面前勇於接受挑戰,就能實現自我突破;害怕苦難甚至刻意逃避苦難,就會失去成長進步的機會。
  • 小攤販佔道經營這種「小事」,為何引來人民日報、俠客島、光明網...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明城市測評做「減法」,是為民生做「加法」,釋放出升級「地攤經濟」治理的積極信號,對於保障民生、促進就業、刺激居民消費和經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也彰顯出文明城市創建本身所具有的民本情懷和民生溫度。城市周邊的農民有零賣農副產品的需要,城市裡的中低收入群體、失業下崗人員和小微經營者,沒有經濟實力進駐商場和寫字樓,擺攤創業是最容易實現的營生。
  • 和新加坡通航的上海、天津出現本土病例!回國隔離政策又要變嚴?!
    放眼全球,各個國家今年的主題都是「抗擊疫情」,在這場全球疫情狙擊戰中,中國無疑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不僅嚴防嚴控,而且中國國內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恢復正常的生活生產。但是隨著國內秋冬季節的臨近,嚴防疫情反撲又成了重要課題!
  • 對流動攤販要疏更要管
    2013-05-25 11:26:34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張西流   流動攤販是現代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亞洲之心,金錢不眠】深度:新加坡如何打造財富流水線
    心態轉變的背後,當是李顯龍試圖淡化處理新加坡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私人銀行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的現實。 1997年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是新加坡厲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儘管新加坡在此次危機中並沒有如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一樣深受其害,但經濟發展過於依賴電子製造業和轉口貿易的弊端已經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