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大家來欣賞一下秋天的訾洲公園是何其美麗,五彩繽紛,豔陽之下,光彩奪目,恍如人間仙境,欲罷不能,流連忘返而不可言傳。
訾洲公園位於百裡畫廊灕江核心區,是灕江上最著名的一座洲島:訾洲島,與灕江、象山水月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千年為伴,是觀賞城徽象鼻山的歷史起源之地。訾洲島總面積51.26公頃,其中陸地遊覽面積24.5公頃,濃縮了桂林山水及歷史文化的精華,是一個集生態、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據唐代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記載:「先是訾家所居,因經名焉。洲每經大水,不曾淹沒,相承言其浮也。就是先有「訾」姓人家居住」所以稱訾家洲,簡稱訾洲,也稱浮洲。又洲頭高地隆起如蛙頭,中部突起似蛙背,因形取義,故舊時俗稱老蛙洲,周邊灕水環繞,群山環繞,群山簇擁,東靠普陀,月牙,西對象山,南接穿山,塔山,北有伏波,疊彩,鬥雞,南溪、獨秀、堯山視野可及。
清代桂林畫家朱樹德於光緒1891年著的《桂林八景題記》中有所記載,現存於疊彩山風洞口,這是介紹桂林精華景點的唯一石刻。元代詩人劉志行的《訾洲煙雨》有云:「漁翁披蓑侵暮歸,家家買魚趁晚炊,沙汀草樹遠復近,一簇兩簇青冥迷,蘆花深處歌竹枝,人間風浪那得知,明朝雨過杜若長,定有採藥仙人來。」又有元代詩人呂思誠寫【訾洲煙雨】:「分合灘頭見訾洲,訾洲煙雨水雲秋。空濛細縠沙頭籟,散亂跳珠波面浮。鷗鷺飛翔來上立,蛟龍騰躍此中遊。蓑衣箬笠垂陽外,時有漁人橫釣舟。」而「訾洲紅葉」自古以來便是桂林秋天最美的一大勝景,清代詩人張寶在《口佔一絕題壁以記遊蹤》詩中寫到:「奇石嵯峨古渡頭,訾洲紅葉桂林秋。」每到秋天,洲上蒼翠之中紅黃秋葉翩翩,訾洲紅葉桂林秋為桂林勝景。在煙雨瀰漫的時節,煙波渺渺之時,洲上籠罩於輕紗薄霧之中,若隱若現,宛若蓬萊仙境,雲紗霧幔,訾洲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嵐霧繚繞,洲島隱約可見,或淡或濃,猶如一幅水墨畫卷,充滿詩情畫意,訾洲煙雨是桂林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自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揮毫「甲於天下」以來,「訾洲煙雨」便在這山水形勝之間有了靈韻,成為無數遊人與泳者滌濾身心的人間天堂。訾洲公園就像一個嶺南博物園,豐富的物種讓人目不暇接。它四季皆景----春花、夏蔭、秋色、冬綠,讓人迷醉。觀者即可嘆「飛瀑落虹」的流水無弦萬古琴之悠;亦可賞「煙雨涵碧」的融水玄納峰生畫之妙;又或驚 「江山水月」凌清波浮世成虹之奇,徜徉之餘,在詩情畫意的沉醉中迷失千年。煙雨湖平靜的時候像一面鏡子,將周圍的風景倒影進去,仿佛桂林的潑墨山水畫,若在濛濛細雨的時候走在煙雨湖邊,便能真正感受到雲霧飄渺,情深深雨濛濛的感覺,煙雨湖也因此而得名。煙雨湖,不僅為了造景到洪水季節還可以分水洩洪,為訾洲解壓。
訾洲風景開拓歷史悠久,唐代和二十年(817年),桂州刺史兼桂觀察使裴行立在洲上建燕亭。立飛閣、植花木,開桂林山水園林整體規劃開發建設先河。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應邀登洲遊覽時,作名篇《訾洲亭記》,詳繪訾洲秀麗景色,盛讚「桂州多靈山」,發地峭豎,林立四野,給予了桂林山水極高的評價;「環山回江」,四如一出,誇奇競秀,鹹不相讓,遍行天下者,唯是得之。今是廳之勝,甲於天下,則把甲天下與桂林聯繫在一起的早評說。提出「今是亭之勝,甲於天下」,這是第一次把「桂林山水」與「甲天下」聯繫在一起的評說,比宋代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要早384年。
訾洲公園與象鼻山隔江相望,在訾洲公園內可以看見象鼻山的另一面,也就是大象的右臉。是桂林最年輕,又是最古老的公園。自古以來訾洲即為文人墨客駐留隔江觀象之聖地。它是桂林有史可考的千年前的桂林山水園林遺址,如今歷時四年數億元的發掘建設,揭開她塵封千年的神秘面紗。花木籠山,亭臺照水,浮光映趣,水墨香魂得以再現紅塵。竹林清境:鬱郁茐茐的竹林小徑,一陣風吹過,竹子相互碰撞沙沙作響。這種竹子因葉片尾巴非常像鳳凰的尾巴,所以得名為鳳尾竹。它竹子修長而且堅韌,可以用來編織很多生活中使用到的工具。幽篁傘蓋:這是園區種植的一種特殊的竹子叫做甜竹,又叫曲稈竹。竹子給人的感覺通常是修長的,而甜竹的造型卻是低矮的,它最大的特點是根部經常呈『之』字形曲折生長,密密麻麻有許多的枝椏,形成了天然的拱狀竹篷,好似在訾洲上撐起了一把超大的綠色傘蓋,所以稱為幽篁傘蓋。
訾洲公園在2011年的春節建成開園,公園內新開煙雨湖,建有名人與桂林展覽館、詩畫廣場、煙雨樓、雅竹居、幽蘭軒、怡閒館、訾家洲亭、燕亭、流芳亭等風景建築,設置柳宗元、裴立行、範成大、張孝祥等歷史名人雕像,恢復了「訾洲煙雨」和「訾洲紅葉桂林秋」的勝景,形成了飛瀑落虹、詩畫汗青、楓葉留丹、煙雨涵碧、竹林清境、香樟擁翠、幽篁傘蓋、銀杏淌金、碑亭流芳、江山水月等10個新景觀,佳木蔥蘢,翠竹搖風,境地清幽,是市民新的休閒娛樂健身好去處,也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桂林山水、領略桂林文化的旅遊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