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北方邦宗教名城瓦拉納西以北10公裡處的鹿野苑,是當年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後第一次說法收徙的地方,至此佛教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迄今兩千多年來,佛教教義已經傳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超過5億人之眾。 這個地方在佛教史上佔據著特殊重要的地位。
由中央邦的克久拉霍到北方邦的瓦拉納西,全程約450公裡,坐班車需要7-8個小時左右。最方便的是乘坐飛機前往。
不到1 小時,直接抵達瓦拉納西機場。
在瓦拉納西,最先進入眼帘的,是一座被稱為「印度之母」的神廟。
印度母廟是一座可供所有印度人參拜的廟,因為它供奉的不是任何一尊神祗,而是一幅碩大的印度的地形圖——這倒不失為一種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室內不讓拍照,此為網上下載照片)
鹿野苑,佛教著名的四大聖地之一,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信眾前來朝拜。四大聖地分別是:地處尼泊爾的蘭毗尼,以及地處印度的菩提伽耶、庫耶那迦和鹿野苑。
佛教產生於印度。佛祖釋迦牟尼尊者,是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網上下載照片)
尼泊爾西部的藍毗尼(古屬印度),佛祖出生之地。相傳公元前623年,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妻摩耶夫人,在蘭毗尼花園裡的娑羅雙樹下,生下悉達多。(網上下載照片)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祖成佛之地。位於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巴特那城南。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這裡的一棵菩提樹下,盤膝而坐,閉目沉思,靜修了6年,終於成佛。(網上下載照片)
位於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的庫耶那迦,佛祖圓寂之地。佛祖80歲時自知已得重病,涅盤那天,他在一個長滿娑羅雙樹的小樹林裡安了繩床,枕著右手側身而臥,頭朝北,腳朝南,離世而去。(網上下載照片)
瓦拉納西的鹿野苑,則是佛祖「初轉法輪」之處。
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200公裡,來到鹿野苑。這裡曾經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中常有鹿群出沒。
就在這個鹿野苑,佛祖第一次對他父親淨飯王派來照顧他的五位隨從講解佛法,
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
五位隨從頓悟後,立即披上了袈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侶。
至此,佛教最終具備了佛、法、僧三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並開始在印度興起。
這棵碩大的菩提樹,樹高數丈,青蔥而濃密,據說它是從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成。
當年,釋迦牟尼正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向五位弟子講經布道。其後,釋迦牟尼住世說法四十五年,講經三百餘會,化度弟子數千人。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來過此地參拜(圖為菩提樹旁的中文碑刻)。
在《大唐西域記》裡,玄奘以「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描述了鹿野苑的勝景。
由於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古代廟宇大多被毀,鹿野苑也漸漸湮沒沉埋不知所蹤。從鹿野苑內整體經堂的遺址看,仍能依稀感受當年佛教的宏大氣派。
直到近代,西方和印度考古學家根據《大唐西域記》裡的準確記載找到了這個遺址,讓沉埋幾百年的佛教古蹟重放光彩。
目前,遺址中僅存的一座大圓桶似的高大古建築,
這也是鹿野苑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蹟——塔高33米的達曼克塔。
塔的下層為石築,上層為較凸的圓錐形,磚砌而成,內為實心,顯得古樸而自然。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寫此塔道:「精舍西南有石翠堵坡(即達曼克塔),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餘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鑑照映徹……。」
玄奘所說的「阿育王石柱」,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為紀念佛祖初轉法輪而修建。
這個石柱現在完整地保存在附近的鹿野苑博物館(我們雖已親眼目睹,可惜不讓拍照),整個柱高約兩米,上面四頭雄姿勃發的獅子,現已作為當今印度國徽的圖案。
從網上下載補充一幅「阿育王石柱」的頂部照片,可與上述殘破石柱底部對應。
從鹿野苑正門看去,慕爾甘陀哈庫提寺(Mulgandha Kuti)隱藏在綠樹從中。
據傳最早的慕爾甘陀哈庫提寺修建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笈多王朝時重修,莫臥爾時期阿克巴大帝再修。
現在的寺廟則重建於1931年,模仿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而建。
從大門進入,
裡面供奉著佛祖的金色佛像,
寺內牆壁上,有描述佛祖生平故事的彩色繪畫。真實地反映了佛祖成佛的傳說:「六年的苦修使他形容枯槁,虛弱的身體讓他難以行走」,
慕爾甘陀哈庫提寺前的宣傳畫,也在向人們講述佛祖的故事:佛祖在鹿野苑生活期間,一位厭倦了奢華生活的富家子弟耶舍(Yasa)來到了這裡,他向親朋好友推介佛的觀點,勸說他們皈依佛門,於是,人世間開始出現了第一批佛教信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