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西2公裡處的偪陽故城,是古代偪陽國的都城。公元前563年,小小的偪陽國在孤立無援之下,不屈不撓抵抗13國諸侯聯軍大戰29天,實乃可歌可泣,被譽為「揚威不屈之地」。雖歷經幾千年風雲,在滄海桑田的變更之中,仍留下一片風塵舊址,偪陽大戰與米山等傳奇故事,或典籍記載,或口碑相傳,其承載的厚重歷史精要傳承不衰,人們對這重要的名勝古蹟,始終有所縈懷。秋葉遍地滾黃金的時節,我們相邀來到偪陽尋古,聆聽那遠古的呼喚,探索偪陽故國數千年的文明史跡。
橋下的古橋
自澗頭集鎮駐地出發向南約2公裡路來到該鎮的周莊村,在村後的古橋上,相遇了該村老支書周中亮,他介紹說:「這條南北流向的古河道,相傳是偪陽城的護城河,名叫龍河。這座橋便是偪陽故城的東城門橋,傳說修建時橋體與城門閘是一體的,均是大型的石條排成。」雖然橋面的花紋已模糊不清。但老人說:「幼年時聽老人講此橋為橋上橋,原來的古橋在下方。偪陽古城被打開後,塌牆把原來護城河上的東門橋給掩埋了,因為這條古代的龍河水流湍急,後人就在原橋上又用城牆的廢石料,建起了橋上橋,橋下才是古橋。新橋為三孔,由於高出地面5米多的城牆土,在長期耕種下年年滑塌,目前現在也只能看到一孔半橋了。
遍地的謎陶
過橋進城,首先看到的是故城的排水系統,自南門至東門而入護城龍河的排水大溝,依然發揮著城裡農田的排水作用。沿著溝邊向南不遠,便來到米山的東側,只見山坡到處是破碎的瓦礫、陶器片,在文革時期燒石灰的窯下坡,我們找了幾片陶器碎片,很容易對接成一個古陶器樣品。在米山的右下角,村民李浩正在忙農活,他介紹說:「1986年在這裡挖土時,挖出三個鼎,形狀給金鼎牌香菸上的畫鼎一樣,當時覺得是死人的物件瘮得慌,忙報告了上級,都被文物保護部門收走了。」隨來的周莊村文書李安喜隨手撿起三個不完整的灰色陶器,像是圓柱形的泥疙瘩,中間的空經不足1釐米,有人說是燈臺,有人說是酒器,但誰也不知道是什麼器具。
在偪陽城裡,這樣成為謎團的陶器很多。1992至2007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隊與棗莊市與臺兒莊區文物管理部門,先後三次對偪陽故城實施搶救性發掘、勘探。找出了故城內的宮殿、居民區、墓區和作坊、冶鐵等遺址。共發掘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偪陽故城內外及南部山陰,常有各種豆、罐、盆之類陶片散見,還有磚、板瓦、瓦當、鐵渣甚至楚貝幣、銅劍、銅鏃、銅印和石器等物偶現。《嶧縣誌》說:「嶧地古陶頗多,而以偪陽磚為佳。其制古拙,無文,長尺有咫,寬半之,質堅,重逾於金石。人得之以為硯,付手民治之,鋒刃不能入也。」偪陽故城古物較多,曾有盜掘之風猖獗一時,公安機關為此作過專案打擊。為了免遭深害,國務院於2006年批准將偪陽故城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米山的傳說
米山是偪陽城中央的一座石山,四周皆是肥沃的土地。為什麼叫米山呢?
相傳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四月初九,晉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魯襄公、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王壽夢於柤(今江蘇邳州西北泇口),商討聯盟伐楚等軍政大事。為打開伐楚的通道,13國諸侯聯軍金戈鐵馬殺、旌旗蔽日地首先殺向偪陽。偪陽子妘豹為了不戰而屈敵之兵,部署了一個疑兵之計:將城中之山用金燦燦的小米將其覆蓋,遠遠望去就是一座米山,讓敵軍以為城內儲備豐足,易于堅守,便渙散鬥志,退兵而去。但晉國主將荀罃深為疑惑,便拈弓搭箭,對著「米山」連射3箭,箭頭全都滑落下來,斷定「米山」非米:「此乃石山,是為疑陣,不足為慮!」於是下令13國諸侯聯軍合力攻城。米山的故事卻流傳至今。用穀米覆蓋一座山,得付出多少糧米?一夜時間山上的樹木植被怎麼處理?帶著諸多的疑問,我們來到米山探個究竟。
周莊村文書李安喜帶領我們來到山頂,只見所到處是大片的石板聯著石板,「這裡都是『曬米石』!像現在的水泥地面一樣,灑在曬米石上的穀米曬乾後,用掃帚一掃就行了」。原來山上是大片大片用於曬米的石板,不但能覆上穀米,而且還能很快收起來食用。其實成就米山的,是那連綿的「曬米石」。
城牆的更替
探完米山,向北來到立有「偪陽故城」字樣的北城牆下,只見古老的牆體高於地面約4米,向南望去,古城牆的輪廓清晰可見。據介紹偪陽故城的城牆南北長,東西短,當地說是「九裡單八步」。城東門與南門的門道寬度皆不及4米,可通行寬度都在3米左右。西城門設於西城牆偏北段。鑽探表明在西城門內地表下可能是當年的古河道,城外四周原有護城河。城北居中處有一近方形的宮殿基址,該基址略高出周圍地面。其向西仍延續至西城牆,可能為宮殿附屬建築遺存。現今地面殘存的城牆牆體以北城牆保存得最好。偪陽城的老牆是磚質的。如今這段城牆遺蹟,是清朝鹹豐年間為了防備戰亂與土匪的襲擾,村民自發摶土在老城牆基礎上加固加高而成,人稱偪陽圩。此說真假有待考證。但村民說此城牆歷經2600餘年仍依稀可見,城牆就像萬裡長城一樣,必然經過多次的修建維護,初建的老城牆即使真的被逐漸更替,那也能折射出中華遠古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