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探幽——溝子

2021-02-13 文茂書社

          尋古探幽的路上,時光經常被切割成一個個空間,當不經意走到其中一個空間,靈魂會忽然得到再生般的洗禮。身在紅塵,且行且尋中老於不滿足於古村落的表象,更願意於古街、老巷及舊宅中去尋找一些歷史的感悟,用心體會古村落的滄桑厚重,於紅塵中觀一朵蓮的超凡脫俗,賞一抹山水的自然靈氣。寄情山水村落間,在清淨的文字中邂逅歷史故人,靜靜地享受這春暖花開的大好時光,任時光之筆在歲月的紙箋上寫下斑駁滄桑,讓遠古的意趣融合於古典氣息的氛圍裡,掩藏於歲月的風骨中。

而今之所以在百忙中來到招遠市張星鎮溝子村尋古探幽,除了受多名熱心網友邀約及村中那條富有個性老街的吸引外,主要是想現場感受一下著名青年畫家傅明和老家這個古村落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

畫家傅明和


傅明和,1971年出生於山東招遠市張星鎮溝子村,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師從劉大為、袁武等名家,現為南京書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當代漢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全軍美展,2006年被江蘇省文聯評為優秀青年國畫家。

老於十幾年前就與傅明和先生老父親傅雲升相識,可謂忘年之交。算起來傅老先生已近九旬,身體卻十分康健,仍然腦聰目明,高高個子腰板挺直,只是耳朵有點背,與其交流聲音要提高几個分貝。平時到鎮政府駐地辦事經常騎著一輛電動摩託車,有事沒事總愛到我的小店聊上一會,我也經常不計報酬幫他辦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過意不去,先後贈與我傅明和先生兩幅書畫真跡。2008年臘月,傅明和先生回老家過年,經我介紹他為時任張星鎮黨委書記郭利和鎮長韓濤等領導現場作畫,並乘興為老於作「大吉圖」一幅。其繪畫技藝精湛,風格獨特,尤以唐仕女馬球圖最精,深受廣大書畫愛好者喜愛和追捧。這次溝子村尋古探幽,老於父子本打算到傅老先生家裡探望,但十分遺憾其街門緊鎖,詢問街坊村民,得知老先生夫婦已到市區敬老院頤養天年,在此老於衷心地祝福二老健康快樂、壽比南山。

傅明和已經的老宅

傅明和老宅門樓

老宅門樓上面傅明和畫的花鳥畫

畫上傅明和題字

傅明和老宅門前

溝子村位於招遠市區北15公裡,北欒家河水庫西南,東隔耩與北欒家河村接壤,西與歐家村交界,南與高家村毗鄰,北隔山與虎龍鬥村相接,全村總面積約2.5平方公裡,屬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類型,村西小河向南流入老界河。

清康熙年間,李姓由河南省遷此定居,因村莊處在大溝中,故名「溝子」。後傅姓、王姓分別由黃縣路格莊、本縣大嵐遷入,劉、江、路三姓也相繼遷居,村名沿襲。

走進溝子村老街舊宅,你會有一種穿梭在漫長時光遂道裡的感覺,一些被記憶剪碎的舊事,在一種古舊氣息包繞的氛圍裡,讓情緒陷入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而不能自拔。或許是由於年歲的緣故,那些遠古的、陳舊的物件,常常會讓我陷入進一種懷舊的氛圍,並勾起對流年況味的追憶。有人說,喜歡古舊物的人多是對歲月流逝的一種懷念,也是心態漸老的一種體現。然而對這些代表歲月悠長的深厚累積,這些可供鑑賞的古意,會讓我感覺到一種穩定持久,安靜平和。這些古舊物雖不光鮮,卻自有其樸實和持重內涵。我覺得這些古舊的氣息並非已與時代疏遠,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駁和滄桑,蘊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觸手可及的民俗與世情。

溝子村南大街東邊,是一條近百米的老街,興建於清末民初,街寬5米有餘,是那個年代村落中比較寬的街道,兩輛轎車對開綽綽有餘,街兩旁老宅門樓高大氣魄,精雕細刻不惜工本,尤其面街的外牆,精心打磨的各種形狀塊石拼接的圖案嚴絲合縫,直到房簷,有古錢圖、有桃形圖、有花瓶圖……,工藝精湛,巧奪天工。

老街最東面是保存基本完好的寬大花崗巖大理石門坊,據李姓後人講,先輩當時弟兄五人,靠開粉絲作坊發家後,在此大興土木,建起了這條豪華大街,當時大街青石鋪地,兩邊民居高大豪華,東西街口均有一座寬大花崗巖大理石門坊,到了晚上東西大門一關,十分安全。可惜西大門早已毀掉,街南面的老宅有幾座已經拆毀,難見舊日風貌,青石鋪地的街面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代之為千篇一律的水泥路面,多數老宅的屋頂已換成大紅瓦,著實令人惋惜,不過目前街兩旁尚存的十餘座老宅,依然還在見證著昔日的輝煌。

1901年,在這條街上誕生了民國時期招遠名人李芳華,他7歲入私塾讀書,成年後學業有成,民國時期曾任山東省社會局局長,1933年回村探母,出資將村中兩條主街鋪上了塊石,並為村小學做課桌50張,座椅100把,1949年遷居臺灣。

抗日戰爭時期,該村為敵佔區,村北花山上有鬼子的炮樓,北耩上有敵人的土堡。在抗日武裝領導下,該村青年李行章、李行商、傅振山等投身革命隊伍,李行章多次立功受獎。1947年,村民李秀華、李行政秘密加入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批黨員,當年全村有16人參軍、5人支前。1949年村黨支部成立,時有黨員6名。1950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0名。截止到1973年,李行政任支部書記,李秀華、李彩義、王寶慶、王玉生、傅雲騰、李興陽、李召春先後擔任過黨支部書記。

抗戰時期,該村村長由李行旦擔任,後因工作需要調走,村長一職先後由傅雲慶、李行召、李茂林、李秀華擔任。解放戰爭時期,村設農救會,會長傅雲成;自衛團,團長李默林;婦救會,會長李彩雲。建國後至1976年,歷任村行政負責人為:傅雲成、李召春、傅雲騰、傅雲岐。

該村的革命烈士分別為:傅振山,1904年4月生,1940年入伍,1945年7月臨淄戰鬥中犧牲;李廣木,1922年8月生,支前民工,1947年9月高密戰鬥中犧牲;李樹平,1932年8月生,1949年6月入伍,掖縣前疃戰鬥中犧牲;傅振鐸,1915年5月生,1945年入伍,1948年4月濰縣戰役中犧牲;王道斌,1923年7月生,1945年入伍,1948年4月濰縣戰役中犧牲。

上世紀四十年代,村內有私營油坊2處,從業人員6人;粉坊2處,從業20人,解放後停業。1972年投資3萬元建起2噸的機械化粉絲加工廠和一處油坊。1986年村委貸款2萬元,建起了花磚廠。

民國時期,村有私辦小學1處,當時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學,兒童入學率不到30%,且停學休學較多。解放後,村裡建起9間教室,全村100%的學齡兒童都能上學。

解放前,該村以糧油種植為主,全村耕地面積736.2畝,山耩薄地佔耕地總面積的80%,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由於土地貧瘠和水利條件差,糧食單產不足50公斤。解放後,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1963年村民投工1萬個,修建村第一座揚水站,隨後又修建水庫1座、蓄水池塘2座,並於1992年投資3萬元建成13千瓦揚水站1座,使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0畝,改變了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歷史。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性整地改土活動,共整修「大寨田」450畝,約佔耕地總面積的60%,使農田水土保持條件得以改善,為糧油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洗去歲月鉛華,穿梭在溝子村老街舊巷,村中古老民宅經過年久日深的時光濡染與滲透,濃縮在一寸寸光影裡,一些破損的未被人工修整的遺址顯得是那樣荒涼和滄桑,暴露在光陰裡一覽無餘的坦然,令人有一份說不出的舒適和安寧。用眼角的餘光輕輕摩挲視線裡的一磚一瓦,會讓你觸及靈魂最深處的幽古之情,任歲月悠悠、斜陽向晚……


相關焦點

  • 尋古探幽——埠南張家
    點一支璀璨的心燭,擎在《尋古探幽》的路口;敞開純淨透明的心扉
  • 山西清涼山:人文積澱深厚尋古探幽好去處
    懷仁遼代設縣後,就已是雁門關外的一處勝景,如今山裡新修了環山道路,交通便捷,是一座尋古探幽的好去處。【來源:中國小康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現代人尋古探幽的好去處-黃龍洞
    黃龍洞已成為現代人尋古探幽的好去處。
  • 暢遊港城丨鬱郁蒼梧海上山,尋古探幽悟道庵
    今天,一起去尋古探幽下吧!「崖陡山高望卻空,仙庵長在靄雲中。罕來人跡遊屐少,五嶽當輸造化功。」《詠悟道庵》詩有雲,明代董良史也有《遊悟道庵》詩:「策杖危登最上重,何人悟道此山中。清風古洞煙霞遠,丹灶陳泥歲月空。欲聘遼陽知有鶴,向尋瑤島已無蹤。還招海若歌秋水,長嘯閒庭倚碧雲。」今天身臨其境,深深感受到環境的幽遠和清靜。
  • 泰安天燭峰,藍天高遠,空氣清新,松濤陣陣,尋古探幽的好去處
    藍天高遠,空氣清新,松濤陣陣,最是尋古探幽的好去處
  • 尋古探幽柳河羅通山
    羅通山擁有山門遺址、臥虎頂、回馬嶺、三清宮、鎖龍潭、影壁崖、道士洞、南天門等景點62處,集古、險、奇、幽於一體,是久負盛名的文物古蹟遺址和聞名遐爾的風景旅遊勝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奇特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是尋古、探奇、避暑、度假和觀光旅遊的最好去處。秋日裡的羅通山,色彩斑斕,風景如畫。
  • 一起走進椰田古寨,開啟一場尋古探幽的非遺文化之旅吧!
    AA主播私享尋古探幽
  • 北京園林密碼:圓明園的山型水系仍可見,萬園之園尋古探幽記之一
    這樣,從長春園的獅子林遺址和西洋樓遺址處,就可以開始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尋古探幽之旅了。
  • 仙人古渡口探幽——履跡墨香
    從溼地公園西側門,向東北方向騎行四五裡,路前方兩行紅燈籠,通向東南方向一家餐館,挺拔的白楊樹上,豎著黑底白字招牌,上書古樸雅正「仙人古渡口農家樂」幾個大字。這才解除了我們一路上這條路走得對不對的疑惑。 穿過兩邊的正在變青發芽的楊樹林和石籽路,上到砂石築的一道一兩米高的堤口,河堤上長著一窩一叢的灰白拔茅杆葉,高大茂密。
  • 歲月帶不走的傳說:景德鎮浮梁三龍老街尋古探幽記行
    歲月帶不走的傳說:三龍老街尋古探幽記景德鎮在線訊(記者 餘訓勇)6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景德鎮市浮梁縣三龍鎮採訪,踏進該鎮境內展現在眼前是街道商場林立,生意興隆;野外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村莊間平整大道,乾淨整潔,路旁的綠化帶清新可人……所見所聞,令人耳目一新。
  • 山水集安、北埠丹東——尋古探幽邊陲行
    尋古探幽,追尋高麗古國之遺蹟。說句實話,時空跨越,對高句麗的歷史不甚了了,呵呵。據說,中、韓、朝對高句麗的研究差異巨大,立場迥異。韓、朝竟然屬於全民研究,專家、百姓觀點趨於一致。而中國則屬於象牙塔式探究,只有少數學者偶爾介入,而大眾多屬於略有知曉或是漠然視之。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屬於一知半解都沒有達到的歷史愛好者,哈哈。
  • 太行大峽谷-尋古探幽、觀飛瀑奇峽,巍巍八百裡太行最美的一處
    世人形容太行大峽谷「青崖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翳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太行大峽谷,境內斷崖高起,群峰崢嶸,陽剛勁露,臺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峰、巒、臺、壁、峽、瀑、嶂、泉姿態萬千,既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也是旅遊觀光、休閒養生、避暑度假、尋古探幽
  • 到臺兒莊區澗頭集鎮偪陽故城尋古探幽
    秋葉遍地滾黃金的時節,我們相邀來到偪陽尋古,聆聽那遠古的呼喚,探索偪陽故國數千年的文明史跡。橋下的古橋自澗頭集鎮駐地出發向南約2公裡路來到該鎮的周莊村,在村後的古橋上,相遇了該村老支書周中亮,他介紹說:「這條南北流向的古河道,相傳是偪陽城的護城河
  • 爬山看海、尋古探幽,一份攻略帶你玩轉山海蒼南!
    想尋古探幽,去哪裡?地點一:碗窯碗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因制碗燒窯得名。清代中後期鼎盛時,碗窯共有18條階級窯,作坊車間數百間,水碓、泥寮數10座,儼然是浙南民窯重地。
  • 華亭最美鄉村遊推薦線路之六 ——尋古探幽之聖地(上關鎮)
    上關鎮鄉村遊推薦線路尋古探幽海龍山
  • 尋幽:會稽古榧群——千年榧王部落尋古探幽
    據調查統計,會稽山古香榧群所在的稽東境內,為古香榧樹之密集分布區,樹齡在500年至1000年以上的香榧古樹比比皆是。根據《稽東鎮志》記載,稽東榧農認為古香榧的種子是由兩位仙女從天庭偷來的。她倆嚮往人間生活,私下凡間,種植香榧,結果被天帝知道,令天兵天將兩位仙女處死,還挖出其眼珠棄之於她們栽培的香榧苗上。後來香榧結果,果殼上長有一對小眼睛,正是仙女的眼睛變的。當地還有香榧來自湘妃的傳說。
  • 探尋古村落
    靳家街古遺址的發現,證明了該縣已有5000年的歷史,可與中華文明同步;西關塔坡水庫西周古墓的發掘,又證明該地曾是古黎國。本著探幽尋古的理念,我涉足部分古村落,用鏡頭紀錄了它的昨天與今日……步入山澗、溝壑,石板頂、石頭牆、石砌院、石鋪路,木門樓、磚大牆、土坯、石雕、磚刻、老井;瓜果古樹、條塊梯田。它們見證了先民們的勤勞、智慧與豁達,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文明。
  • 石門山尋古探奇行
    石門山尋古探奇行文&圖:賀振飛石門山,位於永新縣、安福縣、蓮花縣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縣之稱,近年來,追求原生態美景漸成時尚,去石門山觀奇石、賞杜鵑、望雲海、聽松濤、尋古村、採野果、泡氧吧,成為許多戶外運動愛好者打卡和陶冶心靈的聖地。充滿著原始野性的石門山,倍添探幽獵奇的誘惑。庚子年小雪至大雪節期間,兩度徒行,用腳丈量那起起伏伏的心路歷程。初探石門山,抵達山腳,因路途不明,陰雨霏霏,視野太窄,遺憾而返。惟留仰天長嘆:相約探奇石門山,雨霧迷濛空自嘆;仙人不見笑我痴,凌空攬勝自成仙。
  • 盤點海口周邊值得尋古探幽的好去處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 探幽訪古,遠離喧囂的好去處—晉城市洞頭村|山西百村巡禮VLOG
    上下極其險要佛洞修建在巖壁邊上身後就是懸崖清人李林武曾到此寫下「佛龕掛崖陰,細蹬披石縫」的讚嘆琵琶泓、琵琶寺、清風壁、古棧道洞頭村不僅是探幽訪古的好地方也是遠離喧囂的好去處洞頭民居庭院幽幽,古樸寧靜青石板鋪砌的小街直通深巷青瓦掩映的白牆上是一幅幅七彩斑斕的田園風光和民俗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