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陰晴不定,周末日出,暖回寒褪。幾個網友相約騎行,去谷城漢江國家溼地公園遊玩。
途中文化名人楊總說,正好找仙人古渡口看看。我有潛意識裡,一直以為仙人古渡應該在仙人渡鎮與谷城廟灘漢江河對岸,怎麼會在溼地公園?引起我和一行人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
從溼地公園西側門,向東北方向騎行四五裡,路前方兩行紅燈籠,通向東南方向一家餐館,挺拔的白楊樹上,豎著黑底白字招牌,上書古樸雅正「仙人古渡口農家樂」幾個大字。這才解除了我們一路上這條路走得對不對的疑惑。
穿過兩邊的正在變青發芽的楊樹林和石籽路,上到砂石築的一道一兩米高的堤口,河堤上長著一窩一叢的灰白拔茅杆葉,高大茂密。
站在堤上眺望,遠處的景物,歷歷在目。北望是王甫洲紅色發電站機房,東望是高立的幾白色水泥攪拌罐和仙鶴社區高樓,南望是巍峨的漢十高速過江大橋。寬闊的白色砂石灘上,採砂機機聲隆隆,迴蕩在遼闊的江天。一渡船船聲突突、紅旗獵獵駛向對岸,掀起雪白的浪花朵朵和漣漪陣陣。兩岸夾峙之間,一江靜靜碧波清水流奔東南方向,蒼茫遠逝。
沿碎石路來到河灘,踩在伸向江裡的鵝卵石築壩路上,腳下發出嚓嚓響聲。幾個人邊走邊探頭伸腰,專心致志地尋找漢江奇石。清澈的水邊,長著長鬚一樣的暗青色水草,隨流水擺動。.聽一個村民說,近些年,國家加大對鳥類的保護,往日河灘沼澤地裡,白鷺仙鶴成群成陣,可惜今天我們沒有見到這樣的盛況,遠眺上下遊,才能見到幾點白色水鳥的蹤影,出沒於江水與碧空之間。
漫步於這裡,開闊的視野,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令人塵慮頓消,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離河堤不遠,有一簡易小亭,旁邊有一篆字「仙人古渡」黑色石碑,毗鄰有一塊古色古香的畫牌,上面是伍子胥簡介、意像,和古渡口的江景,古樸淡雅,意境深邃,發人幽思。
關於「仙人古渡」的來歷,傳說不一。一說相傳前代縣令渡河避難於此,苦無船隻,忽有一老翁駕一直木而至,縣令乃乘而渡之,及登岸回視,老翁及直木已不知去處,縣令恍然有所悟,知此翁乃仙人也,故以名之。
還有一說是洪武年間有一道人姓何,建庵江寺,募財建舟以濟往來,俗稱道人為先生,故名先生渡。年久傳為仙人渡。
但對以上兩說,好像民間並不完全認帳。當地人們傳說的卻是春秋楚國名將伍子胥因受牽連,四處逃避追蹤,落難逃至這個渡口,前有江水阻擋,後有追兵,伍子胥正在走投無路之時,仙人渡,被仙人呂洞賓搭救的故事。後人為了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便將此地取名仙人渡。
後來有不少名人雅士吟詠古渡口景色的詩詞,其中清人尚渭綸寫的較為有名:
仙人去後渡空留,不見仙人見渡頭;
兩岸平沙曾過客,一灣流水且橫舟。
遠天帆影江村暮,落日雁聲蘆荻秋;
槎返何年尋故跡,無邊芳草綠芳洲。
詩人不僅尋芳探幽,緬懷仙人,還描繪出歷史上仙人古渡口的繁華和江畔美麗景色,讓人沉吟把玩不已。人因景美好,景有人豐饒。傳說仙人古渡口是谷城的八大景觀之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漫步在荒廢的古渡口,或江村尋芳,或灘上尋石,或碧波泛舟,或懷古思幽,令人留戀不舍。
仙人古渡口,不僅渡過了伍子胥,更渡過了兩千多年來的千千萬萬過河之人,已成為一種精神象徵。它渡的不僅僅是這一水之隔,而是幫助人們渡過困境奔向理想的彼岸。這仙人不是別人,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理想和幸福生活的自強不息的一種嚮往,一種精神。正如古人元宵節燃放的起火箭一樣,寄託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