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璽:尚嵇,古渡口見證歷史

2020-08-06 雨中的雲2020

從烏江鎮出發,我們沿著烏江往東偏北,來到了位於遵義東南部的尚嵇古鎮。

尚嵇,原名蛇豕場,相傳為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羅氏家兵入播州平定土著居民反亂之後的屯墾之地,是當時播州最早的農村物資交流貿易集市之一,也是楊氏、羅氏家族共同世襲統治的南部邊關要地。

羅中璽:尚嵇,古渡口見證歷史

在陸路不通的古代社會裡,烏江是貴州通往外界的重要商道、鹽道和絲綢之路。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烏江水道也造就了無數的渡口,這些渡口不僅經歷了商貿往來的興盛,也同樣見證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到達的尚嵇鎮就擁有6個這樣的渡口,其中追溯歷史最久的是一個叫河槽渡這個地方。

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崎嶇狹窄的小道跋涉了近一個小時才找到了古渡口的所在地。

據當地人介紹,清乾隆三年(1738年)山東歷城人陳玉臀來守遵義,從山東引種柞蠶,在遵義、尚嵇等地教民放養繅織之法,開尚嵇、遵義乃至貴州絲綢紡織業先河,從而促遵義府綢爭價中州,遠銷南洋,遂為黔省首富之區,也使尚嵇場成為播州南部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

為紀念陳玉璧的功德,建於150多年前的陳公祠閣樓,至今仍雄居於尚嵇鎮的中心。該閣樓坐北向南,由戲樓、正殿、後殿及兩廂組成兩進四合院,佔地1617平方米,為抬梁式木結構建築,四周有封火牆。正門南向,不在中軸線上,圓拱,門額豎書陰刻「陳公祠」三字。陳公祠博採江南三大名樓(嶽陽樓、騰王閣、黃鶴樓)建築之長,挑拱重簷,綠瓦紅楹,飛角流丹,風格獨特,富麗壯觀,喻意為尚嵇人民渴求文化、追求文明的智慧結晶。

羅中璽:尚嵇,古渡口見證歷史

在舊時,古鹽道、絲綢之路從播州(今遵義市)經尚嵇場,過河槽渡連通開陽、貴陽。作為川黔兩省交通要津以及食鹽、絲綢、木材等物資的轉運碼頭,河槽渡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個熱鬧而繁榮的地方,其渡口兩岸分別有四川和貴州兩省先後設立的河渡關、茶山關等稅關和軍事關卡。

在過去,尚嵇這地方盛產楠木。相傳明朝年間,播州楊氏土司向朝廷進貢的楠木就是在這一帶砍伐,在河槽渡紮成筏子之後再漂流到下面的馬場運走,這個地方後來便因此改為「楠木渡」。

如今這一帶已看不到大片的楠木林,但兩岸卻依然擁有我們讚嘆的喀斯特景觀。放眼江畔兩岸,群峰對峙,懸崖峭壁風光絢麗,綠樹層層疊疊,鬱鬱蔥蔥,也就是這片美麗的土地,見證著歷史的腥風血雨、戰爭的風雲。

據資料載,明萬曆28年(1600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反叛時,河渡關便成為楊氏叛軍與官軍爭奪的焦點。明廷以李化龍總督湖廣川桂軍務,調集24萬大軍,兵分8路進剿,其中貴州巡撫郭子章率領的黔軍分為3路,貴州宣慰使安疆臣率水西兵隨貴州總兵童元鎮徵播,先攻克烏江關(今息烽遵義交界處)和河渡關,後在河渡關被楊應龍大軍圍困,黔軍大敗而歸。接著參將謝崇爵率水西兵等再次進攻並欲奪回河渡關,播州叛軍數千步兵、騎兵猛衝水西兵,水西兵驅趕大象出戰,但叛軍以箭射象鼻,大象反衝,水西兵在慌亂中誤投火器到自己營中,陣腳大亂,自相殘殺,陣亡、溺死數千人。第二天,鎮守烏江的貴州參將楊顯派300兵外出偵察敵情,正遇上著水西軍裝的幾萬叛軍,叛軍將300黔軍殺死後又穿上黔軍服裝殺向烏江,黔軍並未懷疑,叛軍攻其不備,砍斷浮橋,守烏江3萬黔軍將士陣亡27000多人,屍體遍布烏江,染紅了江水。此戰成為平播戰役中最慘烈也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此戰令貴州全省震動,河渡口以及貴陽附近居民紛紛入城躲避。同時,楊應龍叛軍還偷襲河渡關,打過烏江,把駐守烏江南岸馬場馬頭的水東土司宋承恩生擒帶入播州。

楊應龍叛亂被平定後,時任貴州巡撫郭子章於明萬曆29年(公元1601年)率將士在河槽渡南岸打掃戰場,搜集陣亡將士屍骨遺體埋葬,建起一座「明徵播戰亡士卒合冢墓」,並親自題寫碑文。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由於河槽渡有旋灘不利於渡船, 加上平播戰役對河槽渡破壞巨大,便由駐軍參將何某及茶山稅官張文登等捐銀把河槽渡遷到更利於渡船的馬場(今楠木渡鎮)和茶山關,新修了楠木渡、茶山關渡口和兩岸古道,並由遵義庠生鄒世士撰寫碑文刻石立碑。崇禎3年(1630年),開州羊場(今開陽縣龍崗鎮)人周維璧又捐私產以助渡口,是明清時期貴陽通往遵義、四川的要道,也是四川、遵義鹽商的必經之地。因此也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黔山蜀水」古分疆之碑就題於茶山關崖畔。在70多年前,這裡又一次點起了熊熊戰火,見證了一段光榮的歷史。

羅中璽:尚嵇,古渡口見證歷史

猴場會議之後,中央紅軍作出了強渡烏江,創建黔北根據地的決定。

1935年1月3日,彭德懷、楊尚昆領導的紅三軍團長徵抵達桃子臺、茶山關、楠木渡口南岸,並選定山川形勝極為險要,民謠有「行遍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的茶山關為主力搶渡烏江地點。

張愛萍所在紅四師最先抵達渡口南岸關上寨,由於敵人已在烏江北岸修築了堅固的防禦攻勢,當夜,紅四師一到渡口南岸就以強大火力攻擊北岸守敵並以第一梯隊十四團冒著大雨逼近烏江,到了河岸邊,才發現並無一個敵人,只留下敵人修建的防禦工事,而對岸則有許多火光在移動。部隊尋找當地老鄉一問才知道,原來南岸守敵早在紅軍到來的前一天夜裡就逃到北岸去了,逃走後還把南岸唯一的一隻小船也打壞沉入了江底。紅四師指揮員當即決定強力擊潰北岸守敵,再架浮橋強渡烏江。於是機關槍、迫擊炮向對岸火光一齊發射,敵人的火光很快全部熄滅。紅軍雖已達渡口碼頭,但夜已至深,便與敵人形成對峙。可出乎意料的是,守敵在紅軍火力猛擊下,又得到中央紅軍主力已從甕安江界河和餘慶回龍場等渡口勝利搶渡烏江的消息後,竟連夜逃得無影無蹤。

紅三軍團搭浮橋順利搶渡烏江後駐守遵義和息烽、開陽交界的烏江、大塘口、桃子臺、河口渡、茶山關和楠木渡等渡口,並1月10日在茶山關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為加強沿江警戒,紅軍還在茶山關山梁上修建了戰鬥工事、碉堡。有一名紅軍傷病員在茶山關醫治無效犧牲,當地群眾買來大棺木,葬在關口上,每年設奠追思。

如今,紀念碑,紅軍墳,仍然靜靜地佇立在茶山關古渡旁。

佇立在古渡旁,你能隱約聽到歷史的馬蹄聲在古驛道上迴響,那彎彎曲曲蜿蜒的古道,沉澱了多少艱辛的歷史。再看那渡口,兩側絕壁懸崖橫生,夾江對峙,河道布滿暗礁,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烏江天險」。在這裡,多少人會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在洶湧奔騰的烏江水的巨響中,想像當年紅軍搶渡烏江時那密集的彈雨中,滾滾的江水裡,英勇的紅軍戰士一路奮勇前進,是何其艱難,何其悲壯。

歷史已成為過眼煙雲,今天的尚嵇鎮人正以這紅色文化不斷激勵自己,以紅軍精神不斷鼓舞自己,在建設新家園的道路上,用勤勞和智慧描繪著新的畫卷。

羅中璽:尚嵇,古渡口見證歷史

走在尚嵇鎮寬敞整潔的大街上,昔日的破舊早已不在,呈入眼帘的是磷次櫛比的樓房,一排排綠色行道樹裝點著小鎮的新貌。商場,超市裡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新建的街道筆直寬敞,每到夜晚,華燈閃娑、熒虹耀眼,將大街裝飾成一條燈火輝煌的巨龍,奔馳的車輛穿梭在街道上,喇叭聲聲,似乎在鳴唱著這個小鎮的變化。

2007年,在距離楠木渡口只有二公裡的地方,中鋁集團遵義氧化鋁廠落戶尚嵇鎮,讓這個烏江河畔的百年古鎮一夜之間便成為了遵義乃至貴州的焦點。同時,隨著烏江下遊構皮灘水電站建成,通過人工截流提升烏江水位,楠木渡碼頭已是通江達海,商賈雲集。同時,也因山水相連、蔥綠疊翠的自然環境,使尚嵇這一帶成為集烏江水上觀光、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為一體的著名景區。

清代黔北風流才子李鳳翧在其大作《烏江賦》中曾經嘆道:

壯哉!烏江。莽莽蒼蒼,逶迤蜿蜒。源出黔西,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北匯長江.如脫韁野馬。似離弓飛鏑。千裡長鳴,疊灘怒吼。闖巖過隙,勢不可擋。達開卻步,家烈擁關。自古有「天塹之冠」。兩岸,怪石嵯峨,如虎如豹,變幻萬千。鍾靈毓秀,巧奪天工。江朔而遊,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情湧心間,逸興湍飛。晨間,薄霧彌江,聲揚船隱。人在雲間行,車在霧裡穿。傍晚,霞映江水,漫江流紅。漁翁垂釣江渚,船夫唱晚歸舟。飛瀑直掛巖間,山鷹舒翅藍天。猿猴啼泣幽谷,珍禽藏於山阿。蒼松翠柏,青翠欲滴。山青水秀,蔚為壯觀。四季掛瓜果,常年花飄香。不是江南,勝似南江。說甚麼:「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去已矣,今昌也。堯天舜日,就在今朝。君若有逸興,請到烏江遊,真情陪君子,放槳擊中流。

李鳳翧(約1754~1835),字丹吾,遵義縣尚嵇人,甲午乾隆39年(1774年)舉人,以詩書自娛,工詩文,學識淵博,對程朱理學造詣頗深。著有《六書啟蒙》、《覺軒雜著》、《讀史論》、《苗爾雅》、《讀杜心解》、《戊已編》、《覺軒間擬》等著作。作為尚嵇乃至貴州文化史上最亮的一顆星星,由於一生無官,兩袖清風,在「學而優則仕」和「官本位主義」的歷史語境下,使得這位絕意進取,以詩書自如而才華橫溢的詩人,長期被排斥在人們的文學視野之外,這無疑是詩人的悲哀,也是貴州文化的悲哀。

《烏江賦》一文優美而古奧,既是詩人對烏江沿岸風光、物產、形勝的抒情讚美,也寄託了李鳳翧當年「君若有逸興,請到烏江遊,真情陪君子,放槳擊中流」的夢想。而數百年後,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我想,被歷史煙塵淹沒的先賢李鳳翧,可於故土之下含笑九泉了!

羅中璽:尚嵇,古渡口見證歷史

相關焦點

  • 鐵嶺市太平山古渡口——綠化自然環境 展現歷史韻味
    在鐵嶺市昌圖縣後窯鎮牌樓村,有一個始建於遼金時期的太平山渡口。渡口歷經百年滄桑,幾經戰亂,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人車雲集、商賈輻輳,既溝通繁榮了兩岸經濟,也方便了人民生活。近年來,為恢復太平山古渡口的歷史文化韻味,打造遼河沿岸重要的景觀節點,昌圖縣實施了總投資80萬元的太平山古渡口項目,在古渡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維護古渡的衛生環境。
  • 歷史的黃河古渡口
    在這裡,您可以親臨康熙大帝渡黃河的古渡口、昭君出塞和親留在大漠的月牙湖。景區內的大漠風光、黃河古韻、自然溼地、黃沙擁長河的塞外奇景,是原生態自助遊的好去處。古老的羊皮筏子,原始的沙漠之舟駱駝,現代的溼地龍舟,刺激的沙海衝浪,是寧夏最好玩的地方。中國原生藏獒文化園、寧夏民俗文化博物館、寧夏黃河古渡博物館、寧夏沙漠野生動物救助中心落戶於此。
  • 南潭河渡口:見證巴東交通變遷
    從船上的燈光完全熄滅的那一刻起,清江南潭河渡口將再無輪渡,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的巴東清江大橋,南潭河渡口正式退出巴東交通運輸歷史舞臺。清江沿岸渡口眾多,最有名的莫過於巴東縣水布埡境內的南潭河汽渡碼頭,其高峰時期平均每天通過的汽車近300輛、乘客約2000人。默默無聞的「水上公路」,記錄著輪渡風雨的飄搖歲月,南潭河渡口自1968年正式掛牌通航至今,已安全運營52年。
  • 遼河生態景觀建設:太平山古渡口——綠化自然環境 展現歷史韻味
    在鐵嶺市昌圖縣後窯鎮牌樓村,有一個始建於遼金時期的太平山渡口。渡口歷經百年滄桑,幾經戰亂,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人車雲集、商賈輻輳,既溝通繁榮了兩岸經濟,也方便了人民生活。近年來,為恢復太平山古渡口的歷史文化韻味,打造遼河沿岸重要的景觀節點,昌圖縣實施了總投資80萬元的太平山古渡口項目,在古渡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維護古渡的衛生環境。2020年,為全面暢通河道生態廊道,太平山古渡實施了「十裡畫廊」河道綠化項目,既綠化美化了太平山古渡周邊自然環境,也形成了一道風沙防護林。
  • 遼河生態景觀建設:太平山古渡口——綠化自然環境 展現歷史韻味
    在鐵嶺市昌圖縣後窯鎮牌樓村,有一個始建於遼金時期的太平山渡口。渡口歷經百年滄桑,幾經戰亂,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人車雲集、商賈輻輳,既溝通繁榮了兩岸經濟,也方便了人民生活。近年來,為恢復太平山古渡口的歷史文化韻味,打造遼河沿岸重要的景觀節點,昌圖縣實施了總投資80萬元的太平山古渡口項目,在古渡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維護古渡的衛生環境。
  • 三門峽最有名的黃河古渡口——茅津
    茅津渡,又名「陝津渡」,現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北部會興街道,所以現在又稱為會興渡口,與山西省平陸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三大古渡之一,也是三門峽最有名的黃河古,對岸為三門峽會興渡口。渡口邊的會興村,學校操場位置曾有山西會館。渡口。
  • 仙人古渡口探幽——履跡墨香
    途中文化名人楊總說,正好找仙人古渡口看看。我有潛意識裡,一直以為仙人古渡應該在仙人渡鎮與谷城廟灘漢江河對岸,怎麼會在溼地公園?引起我和一行人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 從溼地公園西側門,向東北方向騎行四五裡,路前方兩行紅燈籠,通向東南方向一家餐館,挺拔的白楊樹上,豎著黑底白字招牌,上書古樸雅正「仙人古渡口農家樂」幾個大字。
  • 龍坪鴨腳板、尚嵇瀘江清水魚,播州這些美食走心又走胃
    尚嵇鎮 尚嵇瀘江清水魚的湯底鮮香四溢,沒有過多的調料,完全就是食材本身的鮮美,到瀘江必吃的美食。 尚嵇豆腐皮,「臭名遠揚,香飄萬裡」,聞著臭吃著香,可當零食吃。
  • 西津渡,鎮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渡口,馬可·波羅曾在此登岸
    西津渡,第一次讀到這個名字,以為在日本,其實是一個聽起來很像日本地名的古渡口和老碼頭。位於江蘇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唐代鎮江名金陵,故稱金陵渡,到了宋代才更名為西津渡。
  • 廈門著名作家「獵人」遊華安古渡口作詩:古渡口的那一抹雲
  • 詹建軍丨古渡口菊花開
    古渡口菊花開 作者/詹建軍 今年的國慶和中秋是同一天,九月中旬剛過,古渡口菊花展的消息便在街頭巷尾不脛而走,瞬間成了網絡熱點。我想,黃河以他的陽剛之氣令人折服,古渡口更有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如果在這黃河的拐角處盛開著大片大片的菊花,那該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想到這裡,我在也呆不住了,天色微明,我便開車來到了古渡口景區。
  • 門票免費送~潼關古渡口景區首屆國慶金菊花博會暨網紅打卡文化旅遊節,火爆來襲……
    一座因戰爭而生的英雄古城,見證中國數千年的朝代更迭。潼關黃河古渡口潼關渡口是黃河最大的古渡口,集文化旅遊、休閒度假、自然風光於一體古渡口不僅讓您能盡賞潼關八景中雄關虎踞、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漲之美景。
  • 探尋東莞渡口文化的歷史變遷
    從香港大學趕回渡口「打卡」的陳同學說,當年乘坐渡輪去南沙玩的小孩已長大成人,那搖搖晃晃的感覺卻留在身體裡;貨車司機劉先生是虎門渡輪的常客,他最關心的問題是虎門渡口撤銷後,每趟的運輸成本要高上百元;黃姨和小外孫特地從莞城趕來,在渡輪上來往一趟便匆匆離開,她說渡口越來越少,想帶著小外孫見證東莞渡口的歷史時刻。  隨著一座座橋梁的建起,一個個渡口漸漸消失,「出門登船」的渡口文化一去不復回。
  • 遊覽沒落的琅岐渡口
    比如,琅岐島(古稱「琅琦島」),念這幾個字,仿佛遠遠望見一塊美玉,亦或是一顆明珠,內心也散發著一絲光芒。通常是排長隊在渡口等待,等著輪渡從江心上慢慢駛來,再把排隊的車裝進幾輛,然後帶著人和車駛去對岸碼頭。可是如今,一座現代而時尚的琅岐閩江大橋橫跨江面,踏平阻隔,使天塹變通途。  登島沒有了風浪顛簸之苦,這讓我更是按捺不住衝動要去看看這裡的古渡口。但在去古渡頭的路上,我不時被海島清新純淨的田園風光的牽絆了腳步。
  • 散文||劉五店古渡口遐思
    站在翔安區劉五店古渡口,舉目望去, 廈門島、鱷魚島、冕旒島盡收眼底。近處,幾隻白鷺像穿著白色紗裙的少女,邁著高貴的舞步,在淺灘上悠閒地來回覓食;遠處,幾艘小船正在忙著撒網捕魚,一群中華白海豚像列隊的士兵,在水面上翻滾著。突然,一艘大貨船呼嘯而來,驚起幾隻海鷗,它們掠過海面,追逐著朵朵浪花。好一幅優美動人的漁歌圖啊!誰曾想,這個古渡口的興盛比漳州月港還早了幾百年。
  • 昆明再現兩千年前「古渡口」場景
    昆明再現兩千年前「古渡口」場景 (1/7) "← →"翻頁
  • 也說西河塘古渡口!
    閬中天宮鄉西河塘渡口,是古蜀道上從陝西漢中、川北閬中通往成都的官道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古代官府在這裡設「塘」管理,歷史應該十分久遠,地點未變遷是可以肯定的。古往今來從這個渡口上過河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為數不少,留下一些傳說故事便很自然,因為至今尚未深入挖掘與考核,在大力開發景區的時候,感到十分可惜。
  • 【嵇青山】全國獨家淵源800年治骨真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嵇接骨土熨療法》傳人班、網課9月18日
    近期有學員向我院反應有人盜講嵇青山老師專利課程《嵇接骨土熨療法》,經我院核查為虛假宣傳,名不副實,我院已向有關部門反應。痛骨立效, 斷骨再長,死骨復生宋朝治癒孝宗皇帝骨病而賜建的:嵇接骨橋、歷800年風雨至今屹立杭州城內,800年來,默默承載了獨到、獨特、獨法獨效的嵇氏古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土熨療法的使命。
  • 九龍江岸渡口:潮起潮落 當年縴夫、遊子今何在?
    古榕茂鬱蔥蘢,鵝卵青石鋪路,是我印象中渡口的共性。家鄉在九龍江入海口的衝積洲上,四面環水,要走出去須得乘船,於是,渡口便成了這裡最普及的公共設施,每個自然村至少都有一個渡口。  渡口有大有小,人流量大的就氣派些,路沿石和路面石頭就壘得平整,道路也寬闊,碼頭直伸到江中央,不論潮起潮落,都可以沿石板路直接上船,不必擔心潮水退去會踩著岸邊的灘涂爛泥。這樣的渡口一般都較繁忙,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穿梭往來的渡船有好幾艘。
  • 閩好玩 | 這座千年古鎮,單一個古渡口就有看不盡的風景,說不完的故事
    嵩口在元朝時便是商業繁榮的水運重鎮,這裡三面環溪,有取之不盡的山水資源,也有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的嵩口,還保留有古渡口、古街、古建築以及千年的墟市,到此來逛逛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嵩口,大山深處的運河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