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有所悟
一走進稽東鎮會稽山千年香榧林景區,便感受到一種與別處不同的幽靜與清香。這幽靜,源於這裡的高山峽谷;而這清香,則來自覆蓋在這高山峽谷之上香榧樹。
沿著一條時隱時現的溪溝,我和同伴行走在古色古香古韻猶存的石板路上。四周滿是顏色幽深的巖石洞穴與形態各異的株株香榧樹,它們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歲月侵蝕,跌宕多姿,呈現出最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其態其形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稽東香榧生產歷史悠久,已有上千年栽培史。香榧古時稱「玉山果」「聖果」,《爾雅》稱榧為「披」、《神農本草經》稱「披子」,《唐本草》才改稱為「榧」。據調查統計,會稽山古香榧群所在的稽東境內,為古香榧樹之密集分布區,樹齡在500年至1000年以上的香榧古樹比比皆是。
香榧林古道
走在古色古香古韻猶存的石板路上,仿佛走進了「千年榧王部落」。
聽到過許多關於香榧的傳說。根據《稽東鎮志》記載,稽東榧農認為古香榧的種子是由兩位仙女從天庭偷來的。她倆嚮往人間生活,私下凡間,種植香榧,結果被天帝知道,令天兵天將兩位仙女處死,還挖出其眼珠棄之於她們栽培的香榧苗上。後來香榧結果,果殼上長有一對小眼睛,正是仙女的眼睛變的。
當地還有香榧來自湘妃的傳說。說是當年舜為了躲避丹朱的迫害,帶著兩位妃子避難於會稽山腹地,靠採集野果為生,得「三代果」,在會稽山廣植。後來舜帝駕崩,兩位妃子投湘江而殉,後人稱她們為「湘妃」,她倆所種的「三代果」遂名香榧。
成熟的香榧聖果
我們且行且談,一路上行。忽見路的右側有塊牌子,走近一瞧,是龍塘崗。原來,這裡是會稽山的主峰,是柯橋、諸暨、嵊州三地交界之處,故有「一足踏三縣」之說。紹興市的古香榧林雖然分布在三個不同行政區域,但事實上就集中在龍塘崗這一地帶,全國85%以上的香榧都集中在這裡。雖然這三片古香榧林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大致的習性都是相同的。就如同一母所生的三房兄弟,雖然分家,但依然緊挨在母親的身邊,不分不離。
回首望,滿目深綠,凝結了上億年滄桑。我覺得,整個會稽山像是一個畫框,近處的古樹、野藤、鳴泉與遠處的老屋、吠犬、炊煙,都成了畫中的點睛之筆。這麼想著看著,心就慢慢沉入進去——我感到時間的流動,聽到了歷史的迴響。
會稽山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跨柯橋、嵊州、諸暨等縣市區,南北長百餘公裡,東西寬約35公裡,期間有36條溪流流經此地。大約在17000萬年前,氣候溫暖、溼潤,裸子植物開始繁盛,香榧在那時出現。但到180萬年前的第三紀時代末期,隨著氣候變遷,大量裸子植物開始衰退。正是在那時,「榧」選擇了「會稽山脈」這張適宜它生存的「溫床」。在漫長的歲月裡,香榧藏在深山,越地先民發現了它,開始栽培榧樹,選育榧樹,嫁接栽培,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部落,在古越大地上繁衍、傳承……
在返回的路上,見到一株古榧,樹冠高大,枝葉重疊,根系也十分發達,若隱若現。我不知這根系如何四處伸展,但我明白它們的生長牽繫著幾代、幾十代人,它們的果子和福澤也讓幾代、幾十代人享用並且延續。我想,這成片的千年榧林,應該能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千年榧林,既是此處先民所創造的防止水土流失的良好生態系統,更是提供較高經濟價值的山地利用系統。我又想,正是因為擁有這樣一個優良的山地利用系統,才構成了世界上獨有的香榧生態區,才使得「千年榧王部落」得以生存發展並延續至今。
我的目光滑過靜默的林子,戀戀不捨。
一株株香榧樹、一片片香榧林離我遠去,而我的心,似乎還留在那片歷盡千年歲月風霜、依然蔥鬱茂盛的古香榧群。我知道,我已經被這片充滿野性與靈氣的「千年榧王部落」深深地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