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2020-12-24 河南日報客戶端

□任崇嶽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的中心,是中國十大漢傳佛教名寺之一。

這裡原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舊宅,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六年(555年)創建寺院,命名為建國寺,後毀於兵燹。唐朝初年,僧人慧雲重建建國寺,適逢睿宗李旦即位,他當過相王,遂賜名為相國寺。宋代,相國寺多次擴建,佔地500餘畝,僧眾數千人,為全國佛教中心。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泛濫,相國寺被淹,寺內建築蕩然無存。相國寺現存建築大多是清代重建。民國初年,相國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馮玉祥一度改相國寺為中山市場。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修葺。如今,相國寺已成為開封著名的文化地標。

現在的大相國寺,依然殿宇巍峨,草木葳蕤,香菸嫋嫋,鐘磬悠悠。其壯麗正如元代詩人陳孚在《登相國寺資聖閣》中所言:「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火中。」

若從空中俯瞰,你會發現大相國寺迥異於別的名寺。它坐落在繁華喧囂的市中心,山門朝向熱鬧的大街,背後是著名的鼓樓夜市,左右兩側是密集的居民區和商鋪。「修行何須山水間」,是大相國寺代代相傳的法語。一代又一代僧人在鬧市中,歷練成高僧大德。

大相國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多為清代重修,規模遠遜唐宋,但格局基本未變,仍然「金碧輝映,雲霞失容」。現存主要建築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前向後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大師堂等。

從喧囂鬧市一腳踏入大相國寺殿式山門,馬上進入一個氣象清幽的佛的世界。

相傳,大相國寺主殿大雄寶殿始建於北齊,明末沒於河中,清朝順治年間,由一位姓賈的河南巡撫重建,氣勢磅礴,有「中原第一殿」美譽。

大雄寶殿內,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殿內房柱上,懸掛著一副頂天立地的楹聯:汴梁自古繁華,溯信陵卜宅,天保建寺,唐宋迄今,香火因緣歷劫盛。佛法西來微妙,算白馬馱經,達摩面壁,東南遙望,金輪輝映萬家春。

這副楹聯,高度概括了大相國寺的建寺史。「信陵卜宅、天保建寺」是大相國寺寺史的關鍵點。信陵君是魏國的公子無忌,他招賢納士,名冠諸侯。歷史上,信陵君「竊符救趙」充分顯示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節操。信陵君死後,他的故宅被改成三義廟,以紀念信陵君和他招納的賢士侯嬴和朱亥。到了北齊天保年間,因為文宣帝既信佛又推崇信陵君,他下詔在此地敕建建國寺,文宣帝還鑄造了信陵君銅像奉於寺內。後來建國寺毀於兵火,唐代在原址重建寺院,寺前仍建公子亭以紀念信陵君。

中軸線上的第三座佛殿八角琉璃殿,因八角造型得名,也稱羅漢殿,建於清乾隆年間,其獨特造型在中國佛教建築中絕無僅有。

八角琉璃殿內有一尊千手千眼菩薩像,造像細膩生動,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據記載,它是乾隆年間一位無名藝人費時58載,用一株完整銀杏樹雕成,像高3米,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大手6隻和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隻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合計1048隻眼,俗稱千手千眼佛。

八角琉璃殿

唐代,是大相國寺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華彩樂章。「畫聖」吳道子在此畫了文殊菩薩像和維摩像,「塑聖」楊惠之在此塑了五百羅漢像。「畫聖」「塑聖」助力大相國寺成就文化名寺之名,可惜畫像與塑像今皆不存。

唐代大相國寺有多壯美?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在其所撰的《大相國寺碑》中盛讚:「棋布黃金,圖擬碧絡,雲廓八景,雨散四花。國土威神,塔廟崇麗,此其極也。」「人間天上,物外異鄉,固可得而言也。」

唐初,大相國寺得以重建,源自高僧慧雲的奇遇。

慧雲是湖南人,曾負笈衡山習學佛法。記載稱,他來到東京夜住繁臺,燦爛星鬥下,他看見城中鄭審家花園水池中顯出梵宮(即佛寺)影子,其殿臺樓閣,與天宮一般無二。慧雲對僧徒說,我知道《華嚴經》上說,若是琉璃地上出現宮殿影子,此乃不可思議之境界。於是他發宏願,要在汴梁城中建佛寺。之後慧雲又在建國寺舊址廢墟中掘得一通古碑,以為佛的指引,遂在原址上重建建國寺,鑄造高達一丈八尺的彌勒佛像。適逢相王李旦即位為睿宗,他當過相王,將建國寺賜名為相國寺。

自睿宗之後,又經唐代多位帝王先後建起排雲閣、普滿塔等當時開封最高大輝煌的建築,相國寺終成「塔廟崇麗」之景。

大相國寺作為唐代集建築藝術之大成者,它的樓門卷簷技術就奧妙無窮。到了宋代,《木經》作者大匠喻皓也不解其中奧秘。宋《談叢》記載:「他皆可解,惟不解卷簷耳!每至其下,仰而觀焉。立極則坐,坐極則臥,求其理而不可得。」

唐代,有眾多的藝術家把技藝奉獻給了寺院。相國寺內壁畫塑像,多出自大師之手。

佛殿內,畫聖吳道子所繪文殊菩薩像與維摩像,形神皆備。吳道子一生作畫甚豐,壁畫就有「三百多堵」,相國寺內的文殊菩薩像和維摩像,是其代表作。

著名畫師王溫的裝鑾彩畫,為「天下一絕」。明代王世貞所輯的《王氏畫苑》一書中說:「觀其金像彩畫聖容,能具種種大慈大悲,端嚴相好,誠得當來下生,善現救護之意。」

「塑聖」楊惠之據說和吳道子是師兄弟,皆從師於名畫家張僧繇,唐無名氏《時人為楊惠之語》中道:「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相國寺內有他用「壁塑」之法所塑的五百羅漢。壁塑是中國繪畫、雕塑合一的藝術形式,亦稱「隱塑」或「影壁」,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樓閣等,施以色彩,形成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特殊樣式。楊惠之壁塑,時稱天下第一。

吳道子的畫與楊惠之的雕塑,一直保存到宋代。宋代大詩人梅堯臣來到大相國寺,見之稱奇,寫詩盛讚:「吳畫與楊塑,在昔稱絕倫。深殿留舊跡,鮮逢真賞人。一見如宿遇,舉袂自拂塵。金碧發光彩,物象生精神。歲月雖已深,奇妙不愧新。驚嗟豈無意,振播還有因。乃知至精手,安得久晦堙。」梅堯臣用衣袖拂去塵埃,吳畫楊塑宛若新制。梅堯臣感慨不已。

大雄寶殿

佛教在宋朝得到大發揚,全國有佛教寺院4萬多所,僅開封一地就有近百座佛寺,最著名最顯赫者依然是大相國寺。自宋太祖開始,它成為皇家寺院,多位皇帝與它有交集。

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講:「太祖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不當拜,僧靈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上微笑而頷之。遂為定製,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議者以為得體。」

據稱,宋太祖趙匡胤進相國寺之前,對佛教有疑慮,甚至還有拆廟的想法。他第一次進相國寺時,詢問應不應當拜佛,僧人首領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這句話甚合趙匡胤之意,他決定不再拆寺廟,佛教才得以發展。

宋代佛教大發展,表面原因是僧首妙語投了帝王意,最根本原因是佛教適應了統治者需要,為鞏固趙宋皇室江山盡了力。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重修相國寺內的普滿塔。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在相國寺內重建三門,門上建樓,甚為雄偉,太宗揮毫染翰,御筆書寫「大相國寺」四個大字,製成匾額,懸掛於山門上。有了天子題額,相國寺作為佛教名剎,婦孺皆知。

宋人所輯《邵氏聞見後錄》一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攻滅南唐,得了不少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這是李後主御用墨。修繕大相國寺山門時需要大量墨漆,太祖下詔使用這個墨。山門修成後色澤鮮豔,永不褪色,這給李氏父子產品做了個大廣告。到宋徽宗宣和年間,黃金可得,廷珪墨卻不可得了。

宋代第六任皇帝宋神宗和相國寺交集尤多。《石林詩話》記載,神宗元豐年間久旱,神宗在宮禁中禱告祈雨。他夢見一僧乘馬馳騁空中,口吐雲霧,風雨大作。次日,神宗派內侍在京城中尋找夢中所見之僧,內侍在相國寺三門五百羅漢中看到了第十三尊羅漢,與神宗夢中所見相同,即迎入宮中,神宗從此對相國寺格外垂青。

因為神宗景仰佛教,至元豐六年(1083年),相國寺已有62個院落,其中兩個是禪院,其餘為律院。律院信奉律宗,禪院信奉禪宗,兩者都是佛教的重要派別。

宋神宗還曾親去大相國寺觀看名家高益的繪畫,他很欣賞高益畫的阿育王作戰圖,便問高益是否知曉兵法。高益說,臣不曉兵法,這是根據想像繪成。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他統一了印度全境,因殺戮過多而皈依佛門,廣建寺廟,對後世佛教影響甚大。

高益在大相國寺牆上還繪了樂工奏樂圖。有觀看者認為琵琶之音應出自上弦,高益畫的彈琵琶者撥錯了下弦,認為是高益失誤。北宋科學家沈括卻認為琵琶是手指撥過琴弦發音,這一撥雖是按住下弦,但聲音卻發自上弦。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讚高益「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宋代寺院中,沒有比大相國寺更顯赫的了。唐代進士及第會刻石於長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宋代進士及第,會刻石於大相國寺。宋代高似孫在《緯略》中記載:「本朝進士題名,皆刻名於相國、興國兩寺,蓋效慈恩也。」這令它在文人心目中佔據特殊地位。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大相國寺)大殿兩廊,皆國朝名公筆跡。」北宋一朝,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蔡襄、趙明誠、李清照等,都與大相國寺結緣甚深。

蘇東坡作為北宋最著名的文學家,大相國寺少不了他的墨寶題詞。明代李濂所撰《汴京遺蹟志》記載,相國寺中有兩塊色如玄玉的蘇東坡題字刻石,其一刻草書「哨遍」二字,另一石刻有「蘇子瞻、子由、孫子發、秦少遊同來觀晉卿墨竹,申先生亦來。元祐三年八月五日,老申一百一歲。」「哨遍」是詞調名稱。另一石記的是蘇東坡攜親友來寺中觀賞駙馬都尉王詵所畫墨竹,特別註明「老申一百一歲」,頗為幽默風趣。

相國寺牆壁上曾有一首題壁詩,關聯著王安石與蘇東坡兩位文化名人。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主持變法,招致多人不滿,有人在相國寺牆壁上題詩云:「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

看詩的人都覺得詩中講的是丈夫出走,妻子憂愁兵荒馬亂強盜擄掠。王安石罷相後,蘇東坡從貶謫之地召還,有人以此詩詢問他。他沉思片刻說,「終歲」是十二個月,「十二月」合一起是「青」字,「荒蕪」指田裡有草,「草田」兩字合起來是「苗」字。「湖浦焦」是水去也,水旁加一去字是「法」字。依此類推,四句詩之意是「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

這樣的一座皇家寺院,一座文化名寺,曾是北宋全國最大的貿易市場,也是文化娛樂中心。《東京夢華錄》記載,大相國寺內的演藝名角不下百人。

宋王栐撰寫的《燕翼詒謀錄》記載:「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於此。」宋王得臣所著《麈史》說:「都城相國寺最據衝會,每月朔望三八日即開。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異之物,悉萃其間。因號相國寺曰『破贓所』。」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一節,對相國寺的市場交易有詳盡羅列。書中說,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供百姓商品交易。大三門前賣的是飛禽貓犬、珍禽奇獸。第二、三道門賣的是日常玩具、雜物等。寺裡庭院中架設有彩色帳幕或露天鋪位,買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用具、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靠近佛殿之處、兩邊走廊上都是滿滿攤位。佛殿後邊資聖門前,賣的是書籍、古董、圖畫及各地被罷任官員販賣的土特產和香藥。

大相國寺在唐宋時期,無論建築藝術還是文化影響力,都達到鼎盛。之後的大相國寺,屢毀屢修。但在歷史長河中,仍不失其佛教名剎地位。佛教自東漢從印度傳入我國後,與本土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互相補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大相國寺傳承不絕的佛教文化,是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大相國寺作為千年名寺,佛樂表演有悠久歷史。2002年,大相國寺佛樂團恢復成立,佛樂表演再現。

當下的大相國寺,也是開封市民祈福休閒遊玩的好去處。每逢新年正月十五,相國寺還會舉辦元宵燈會,月白風清,華燈競放,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開封城和大相國寺均已形貌大改。鐘樓上銅鐘,在清秋霜天時撞擊,仍發出清越之聲,響徹古城。

製圖/王偉賓攝影/譚豫增

本文刊發於河南日報2020年11月13日13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相關焦點

  • 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唐朝初年,僧人慧雲重建建國寺,適逢睿宗李旦即位,他當過相王,遂賜名為相國寺。宋代,相國寺多次擴建,佔地500餘畝,僧眾數千人,為全國佛教中心。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泛濫,相國寺被淹,寺內建築蕩然無存。相國寺現存建築大多是清代重建。民國初年,相國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馮玉祥一度改相國寺為中山市場。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修葺。如今,相國寺已成為開封著名的文化地標。
  • 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國寺感觸歷史與文化
    唐朝初年,僧人慧雲重建建國寺,適逢睿宗李旦即位,他當過相王,遂賜名為相國寺。宋代,相國寺多次擴建,佔地500餘畝,僧眾數千人,為全國佛教中心。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泛濫,相國寺被淹,寺內建築蕩然無存。相國寺現存建築大多是清代重建。民國初年,相國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馮玉祥一度改相國寺為中山市場。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修葺。如今,相國寺已成為開封著名的文化地標。
  • 開封「大相國寺」——歷史遺存的佛殿古蹟
    開封「大相國寺」——歷史遺存的佛殿古蹟對於歷史的一份獨特喜愛,總是會成就一番別樣的情感意蘊。此次對於開封的遊覽我選擇的是遊覽開封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的原名是被稱之為建國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開封市自由路的西段位置,這裡是我國一處著名的佛教寺院,在這裡是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年代呈現的,它是在北齊天保年間得到的初建,後來在唐代的時候,唐睿宗為了紀念其由相王登上了皇位所以便賜名這裡為大相國寺,在歷史年代的流傳之中這裡經歷過多次的修建,保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物古蹟
  • 開封大相國寺
    開封大相國寺,位於今河南開封, 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原名建國寺,唐睿宗敕令改名為大相國寺。大相國寺是中國佛教十大名寺之一,與白馬寺、少林寺、風穴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大相國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寺院,唐宋時期成為各國佛教文化交流集聚地。
  • 開封「大相國寺」——歷史遺存的佛殿古蹟
    開封「大相國寺」——歷史遺存的佛殿古蹟對於歷史的一份獨特喜愛,總是會成就一番別樣的情感意蘊。此次對於開封的遊覽我選擇的是遊覽開封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的原名是被稱之為建國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開封市自由路的西段位置,這裡是我國一處著名的佛教寺院,在這裡是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年代呈現的,它是在北齊天保年間得到的初建,後來在唐代的時候,唐睿宗為了紀念其由相王登上了皇位所以便賜名這裡為大相國寺,在歷史年代的流傳之中這裡經歷過多次的修建,保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物古蹟
  • 開封大相國寺
    開封大相國寺,位於今河南開封, 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原名建國寺,唐睿宗敕令改名為大相國寺。大相國寺是中國佛教十大名寺之一,與白馬寺、少林寺、風穴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大相國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寺院,唐宋時期成為各國佛教文化交流集聚地。
  • 《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重返河南開封大相國寺
    佛教在線河南訊 6月6日,散失民間多年的《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在佛樂聲中被重新置於大相國寺內藏經樓。據悉,大相國寺佛樂已於今年3月成功申報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封大相國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盛於唐宋,曾被欽定為「皇家寺」。大相國寺佛樂歷史悠久,歷史上該寺非常重視佛教音樂,注重培養專職樂僧。
  • 大相國寺,千年皇家寺院的輝煌與傳奇
    開封,我國著名的八朝古都,有著極為厚重的歷史和非常璀璨的文化,到開封旅行,其實就是一次重溫歷史、感受文化的漲姿勢之旅。
  • 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佔地達500餘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
  • 汴梁文化|開封市文廣旅局局長魏培仕一行調研大相國寺梵樂
    2019年7月14日,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魏培仕、副局長兼文化館館長丁衛衛一行到開封大相國寺座談調研,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博士、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李元華、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左奇偉、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海宇、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王凱歌副教授等一同參加
  • 河南開封大相國寺慶舉行「梵唄音樂晚會」
    大相國寺開放二十周年慶典之「梵唄音樂晚會」  中國佛教新聞網河南訊:11月5日晚,河南開封大相國寺開放二十周年慶典之「梵唄音樂晚會」在河南開封大相國寺舉行
  • 大相國寺有「三寶」你知道嗎
    其獨特的造型風格堪稱雕塑藝術的極品,也是大相國寺的鎮寺之寶。二其二寶,是大相國寺的梵樂。梵樂又稱梵唄或佛樂。大相國寺的梵樂是歷史悠久的宗教音樂,最早記錄大相國寺梵樂的是宋朝梅堯臣的《宛陵集》。「劉原甫觀相國寺淨土院吳道子畫、楊惠之塑像、又樂僧鼓琴,閩僧寫真,予解其詫。」吳道子和楊惠之都是唐代著名藝術家,他們曾在大相國寺作壁畫、塑像,描繪寺僧演奏情景。《東京夢華錄》卷六詳細記載了農曆正月十六名流騷客夜遊大相國寺、賞梵樂的情景。大相國寺梵樂之標準、莊重和典範,被諸多歷史文獻譽為「華夏正音」,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社稷禮儀之樂的典雅、端莊、高貴及尊嚴。
  • 《水滸傳》中的大相國寺,歷史上存在嗎?是個什麼地方?
    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水滸傳》中的大相國寺,歷史上真的存在,至於大相國寺,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那不同的時期,自有不同。到了唐延和元年,即712年,唐睿宗李旦為紀念自己由相王當上皇帝,遂賜名「大相國寺」,並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從此,開封大相國寺的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大相國寺成了中外佛教交流的主要場所,成為十大佛教聖地之一。二、小說《水滸傳》中魯智深存身的大相國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主要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 大相國寺,十大歷史名寺之一,有「中原第一殿」的美譽
    「福利甲天下」、「自古帝王都」,汴州開封,自古就有「一蘇二杭三汴州」的美譽, 厚重的歷史沉澱,形成了其獨特的風俗和人文,也促進了佛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大相國寺天下雄」給予大相國寺極高的讚譽,成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卓越地位的著名寺院。
  • 大相國寺,這裡有全世界唯一的四面千手千眼觀音像
    一般的佛教寺院,都會選擇清靜的地方建寺,可是大相國寺卻設在了開封最熱鬧的市中心,周圍就是開封最熱鬧的鼓樓商業區,甚是特別。其實,大相國寺在歷代歷朝都是佛事傳播的集中地又是社會文化,經濟活動的匯聚區,被稱為「瓦市」。宋人在《燕翼貽謀錄》就有這樣的描述:「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於此。」
  • 大相國寺「梵音祈福卡」第二批開光面世
    為弘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銀行開封分行與開封大相國寺梵樂團隆重推出長城借記聯名卡系列的銀行卡產品——「長城 梵音祈福借記卡」。聯名卡版面以梵音祈福、安康和諧為主題,使用開封大相國寺山門、資聖閣以及蓮花為背景。聯名卡的持卡人享受在開封大相國寺免門票、素食、安住、同修、祈福等活動優先權益。 中國銀行作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有著百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及37個國家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 大相國寺炙豬肉——大宋朝吃肉的那些事兒
    大家好~我是予楊清平樂已經大結局一周了,相信大家看完之後頗多感觸。作為一個視覺girl,劇裡面最最吸引我的主要有三點:妃嬪的妝容,樂人的小曲和大相國寺的炙豬肉。可我們樂觀的蘇先生不僅要「左牽黃,右擎蒼」地養寵物,還要大搞美食以慰心頭苦。只是價賤如泥土......官二代蘇先生對肉價這是有多大誤會啊,看來北宋富人對於豬肉的不屑是真真刻在了骨子裡。從皇家到士大夫,眼睛全盯著瑟瑟發抖的小肥羊,腦補了一百種羊肉的做法,又有誰會去買不入流的豬肉呢?
  • 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佔地達500餘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
  • 大相國寺 盛唐時期開封最大的寺院
    大相國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千古名剎——開封大相國寺,座落於「七朝古都」開封市市中心。開封是「都麗甲全國」、「自古帝王都」的歷史文化古城,平易近間向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而「大相國寺全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其氣宇不凡的大相國寺,更是一座在中國釋教史上有著卓越地位和普遍影響的聞名寺院。據僧眾介紹,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原名開國寺。傳說中,原為戰國魏令郎無忌——信陵君的宅院。後寺院毀於戰火,唐景雲二年重建。延和元年,唐睿宗詔改寺名為大相國寺,御書「大相國寺」寺名,以紀念自己從相王當上皇帝。
  • 大相國寺,千年皇家寺院的輝煌與傳奇
    開封,我國著名的八朝古都,有著極為厚重的歷史和非常璀璨的文化,到開封旅行,其實就是一次重溫歷史、感受文化的漲姿勢之旅。龍亭可感受汴梁的古都文化、天波楊府可領略楊家將的忠烈文化、開封府可了解包青天的廉正文化、而大相國寺則可以品讀開封的宗教文化。       開封大相國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從公元555年建寺至今,已有145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