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水滸傳》中的大相國寺,歷史上真的存在,至於大相國寺,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那不同的時期,自有不同。一、建國寺——大相國寺的前身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公元555年,即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文宣帝在開封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建立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稱為相國寺,成為漢傳佛教的聖地,遺憾的是,相國寺後來毀於戰火。100多年後的唐長安元年,即701年,僧人慧雲來汴,看到此處有靈氣,就募化款項,購地建寺,動工時挖出了北齊建國寺的舊牌子,故仍名建國寺。到了唐延和元年,即712年,唐睿宗李旦為紀念自己由相王當上皇帝,遂賜名「大相國寺」,並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
從此,開封大相國寺的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大相國寺成了中外佛教交流的主要場所,成為十大佛教聖地之一。二、小說《水滸傳》中魯智深存身的大相國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主要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其中的魯智深,原名魯達,一個下級軍官,因得知酒樓賣唱父女受當地惡霸鄭屠的欺凌,對賣唱父女仗義贈銀,發送父女回鄉,並主動找上門去,三拳打死了鄭屠,事後棄職逃亡,轉去五臺山出家,法名「智深」,人稱魯智深。魯智深受不了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寺中長老只得介紹他去開封的大相國寺看管菜園。
《水滸傳》描寫的是宋朝,小說中描寫的魯智深看到的大相國寺,也是宋朝的大相國寺。一起來看看魯智深看到的大相國寺,魯智深提了禪杖便走,早來到寺前。入得山門看時,端的好一座大剎。但見:山門高聳,梵宇清幽。當頭敕額字分明,兩下金剛形猛烈。五間大殿,龍鱗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龜背磨磚花嵌縫。鐘樓森立,經閣巍峨。幡竿高峻接青雲,寶塔依稀侵碧漢。木魚橫掛,雲板高懸。佛前燈燭熒煌,爐內香菸繚繞。幢幡不斷,觀音殿接祖師堂;寶蓋相連,水陸會通羅漢院。時時護法諸天降,歲歲降魔尊者來。這就是小說中描寫的大相國寺。三、皇家寺院——宋朝真時的大相國寺宋朝的大相國寺,因為受到皇帝的崇奉,地位日益隆高,成為名動全國的皇家寺院,最鼎盛的時代,有64禪院、佔地540畝、養僧1000餘人,其建築更是輝煌瑰麗,有著「金碧輝映,雲霞失蹤容」之稱。
同時,大相國寺的主持還由皇帝賜封,皇帝的常日巡幸、祈禱、恭謝以至進士落款也多在此進行,所以相國寺又稱「皇家寺」。大相國寺寺院的中庭和西廊,還有個可以容納一萬多人的大廣場,就像魯智深說得:真是「端的好一座大剎」。宋代的大相國寺,也不僅僅是開始時的佛教聖地,而是一個傳播佛教與繁榮經濟共生共榮的獨特場所。在大相國寺,可以聽佛樂、談佛經,還可以品茶、喝酒,看戲、買東西。在大相國寺的大廣場上,每月營業五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還有初八、十八、二十八這五天,大相國寺都要舉辦盛大的廟市。古玩字畫、玉石金銀、書籍、美食等等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買到,可以說是宋朝京城開封最大的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