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人物中,大多數人比較喜歡的人物應該就是魯智深了,這是魯智深有兩個個招人喜歡的特點。一是豪俠仗,不畏強暴;二是他不受佛門清規戒律,是個酒肉和尚了。因此,在他酒醉打了山門,沒有辦法在五臺山呆了,就被方丈薦去了東京,在大相國寺看了個菜園子。
當時到了東京的相國寺後,看起來相國寺還不怎麼樣,寺中的規模建築我們在電視中也沒有看到,在小說中也描寫不多。只是魯智深整天呆在一個破菜園子中,周圍是一幫潑皮無賴,可能就會有人為他鳴不平了,這不大材小用嗎?別這麼想了,那是你還不了解大相國寺,不了解哪裡的和尚了。
真實的北宋時期的相國寺是皇家寺院,佔地達到540多畝,有60多個禪、律院,規模相當宏大。寺中所養和尚非常多,最多時高達1000 多人,所以說養個和尚(職事僧)專門幫忙看菜園子也是正常的事兒。但是1000多號人得吃飯啊,光靠皇家接濟和香火供奉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在初期,魯智深看的這個花園子還是很重要的,關乎僧人夥食問題。
宋代對於寺廟、和尚管得並不是十分嚴。大部分的寺廟僧田比較多,也可以收租致富,兩漸路的慶元府天童寺,每年可以收到3.5萬斛。阿育王寺可以收到3萬斛,江西靖安有個張屠,因為剿匪有功當了官,錢巨多,於是他出錢重新修了寶峰寺,並且買了幾千畝田地給寺院,由於每年收租太多,所以又蓋了好幾個倉庫。
實際上和尚也還賣點特產什麼的。蔡絛《鐵圍山叢說》之中有記載,成都大慈寺解毒丸有特效專賣。朱或《萍洲可談》中有撫州蓮花寺蓮花紗出名,專賣,龐元《談藪》中說蒲城天慶觀的道童所制的雕花蜜煎餅,味道老好了,天下第一。蘇軾在《東坡題跋》中有信州僧人制硯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說,長沙和尚開當鋪。
但是,大相國寺在皇城之中,估計除了有個菜園子外應該沒有什麼過多的地產。但也正是處在繁華的京城中,後來來此打秋風掛單的,如魯智深這樣的就越來越多,人數激增,單靠一個菜園子以及那點香火錢肯定養不活,所以和尚們就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也順便搞一些兼職。
其實這些和尚還是很聰明的,至少他們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個道理,這不在東京嗎,人氣和地域資源可以利用利用了。好在相國寺的中間有一個大型廣場,他們就利用這個廣場,每月都可以搞一些大型商業活動,如展銷會、農貿市場之類的。
那時大相國寺的這個活動也是東京的一大奇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大廣場每月開放5次,包括每月1日,8日、15日、18日、28日叫萬姓交易大會,而且規劃相當明確,三大門外南奇珍異獸,第二、第三大門賣文書筆卷,如著名的趙文秀的筆。尼姑和尚也沒閒著,尼姑繡一些花朵、珠翠頭面之類的,而和尚就買一些佛牙手鍊、護身符,而且別無分號,其他地方也買不著。
除了那些常規一點的東西,和尚們中間也少不了一些屠狗賣豬之徒,據宋代一些雜文(畫墁錄)記載,相國寺有個叫惠明的和尚(我高度懷疑就是魯智深的原型),不背佛經佛法,謝喜歡研究食貨,他的兼職就是殺豬賣豬,而且據說生意還不錯。
對於大相國寺的和尚,根本就沒有什麼不能做的,如還有放高利貸的。南宋理宗嘉熙年間,湘山報恩光孝禪寺的主持想要買鹽。就拿出400貫來搞了一個小金庫用於放貸,每月利息12貫,利率三分,利息用於買鹽。
因此說,魯智深到了大相國寺,他一個武夫、粗人,要為寺中做點貢獻,你不看菜園子還能幹什麼?所以說宋朝和尚其實是放得相當開的,甚至到了元末明初,和尚都可以結婚。怎麼樣,宋朝的和尚生活挺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