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魯智深去吃肉

2021-02-26 騰飛講史


入口的肉,都包含著每個吃下它們的人的過去。水滸好漢日常喜歡吃牛肉,為何魯智深卻把狗肉吃得活色生香?西門慶家的宋惠蓮是如何用「一根柴禾兒」燒出豬頭肉來的?《紅樓夢》裡鐘鳴鼎食的「脂粉香娃」冬天為何吃烤鹿肉?《儒林外史》裡的江南文人為什麼吃塊板鴨就登時嘔吐?別急,且聽老唐我細細道來。

跟著魯智深們,展開一場吃肉之旅


作者丨唐蘭蓀

大塊吃肉:綠林理想與佛門禁忌

提起吃肉,熟悉古典小說的你一定會想到水滸好漢大碗吃酒,大口吃肉的豪邁場景。無論是林衝、武松,還是楊雄、石秀,都鍾愛酒館裡的那幾角酒和幾斤熟牛肉。

有人說水滸好漢的吃食粗粗拉拉的,描寫很不細緻,我卻覺得只有這樣,才是好漢標配,情深意長,元氣淋漓。

試想一群綠林好漢,人手捧起一小盅荷葉羹,細嚼慢咽,像什麼話!

村醪淡酒與滷熟牛肉,恰是水滸英雄「論稱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樸素社會理想的外化,也是「成甕吃酒,大塊吃肉」的革命綱領的具體落實。

反觀我們的宋江哥哥,刺配江州之時,到琵琶亭酒館,酒後就要口鮮魚湯吃,從小說敘事角度看,引出後文浪裏白條張順和黑旋風李逵的一番好鬥,但在人物性格上,卻也做作得緊,使得宋江哥哥有脫離「群眾」的嫌疑了。

你不看李逵說:「吃肉不強似吃魚?」正和宋江「美食不如美器」的窮講究相映成趣。

同樣是醒酒湯,燕順要吃得更講究,是要用活人心肝做成的,而我們的宋江哥哥如果不是關鍵時刻說出自己名號,險些做了燕大王的人肉醒酒湯。

與此類似,開酒店的朱貴的耙子、孫二娘的饅頭,原材料也都是人肉。

吃人肉,在《西遊記》裡是判別妖精的準繩,而在《水滸傳》裡,卻是江湖險惡、險象環生的註腳。

在水滸江湖裡,你吃下的每一口肉,都有可能來自旁人!

與這些或粗俗,或兇險的吃肉相比,《水滸》裡最有個性的肉食者要算大名鼎鼎的魯智深了。

他本名魯達,在關西是老種經略相公麾下的提轄,正經的公務員編制,為救金老父女,誤殺了鄭屠,逃在五臺山為僧。

他本就不受拘管,前番在寺門外截住一個賣酒的,喝醉了打上山門,經過師父管教,三四個月不敢下山,不想天氣暖和,他又下山走到市鎮裡,吃肉喝酒自是題中之義。

無奈每家酒館看他是五臺山僧人,都不敢留他吃酒食肉。魯智深一直走到一家「傍村小酒店」,方才計上心來,扯謊說自己是遊方僧,終於吃上了一口酒。

壓抑太久的魯智深一旦打開了酒肉的閥門,如何攔得住。

一連吃了數十碗酒,又聞到撲鼻的肉香,「只見牆邊砂鍋裡煮著一隻狗在那裡。」魯智深蘸著蒜泥,吃下了半隻熟狗肉,吃得口滑,又一連吃下一桶酒,踉蹌回山去了。

魯智深走到半山酒湧上來,免不了又是一場大鬧:他回到禪房,不僅嘔吐得滿地狼藉,還將懷中掉出的一隻狗腿硬塞進近旁僧人的口中,這可就不僅是自己犯戒,而且是公然藐視清規,咆哮選佛場了。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從飲酒起,以狗肉終,酒借肉勢力,肉助酒威風,直鬧得他容身無地,被發落去東京大相國寺,在那裡與林衝相識,將義舉進行到底。

酒和肉,都是佛門禁忌,在魯智深這裡,卻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既體現出他與佛門戒律的格格不入,又彰顯了他的剛強氣質。

那條懷中偶然掉落的狗腿,正是魯智深一生灑脫性情的寫照:沒有機心,純任天然,一言不合就七手八腳行俠仗義。

當然,也有評點家說魯智深的撒酒瘋、吃狗肉,都是禪機,旁人不懂,只有智真長老知曉天機,如果真是這樣,那魯智深的狗肉正如濟公活佛所吃的雞一樣:吃下去是死的,吐出來是活的。不僅不是殺生,還是大菩薩的獨特示現了?

我不懂佛法,但相信不同人讀出來的魯智深吃狗肉,自然各具一番風味。

魯智深喝酒吃肉丨戴敦邦繪



市井豪奢:「一根柴禾兒」豬頭肉

肉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人們補充能量的重要途徑,因而也就成為了市井暴發戶炫富的資本。

在市井大戶人家,一盤盤水陸八珍,不僅能滿足自家人的口腹之慾,還能款待上幾個幫閒篾片,在填飽了他們肚子的同時,收穫雖然虛假但很中聽的讚美之辭.

不信你看清河西門大官人家的幫閒應伯爵,那一張抹了蜜的利口,誇讚西門家的鰣魚、糟蟹,真乃是天花亂墜,堪稱一絕。

「不是哥這裡,誰家有」(第五十二回)這句奉承話也成為了西門家一時豪奢的象徵與廣告。

在西門家這樣的市井豪門裡,即使是日常的妻妾小宴,也一定要有美味佳餚。

肉,尤其是充滿著市井氣息的豬肉,一定是小酌的最佳伴侶。

後來和主人西門慶有染的一位僕人之妻宋惠蓮,正是製作這道豬肉主菜的美食達人。

小說是這樣描寫這道讓人垂涎的美味的:

(宋惠蓮)起身走到大廚灶裡,舀了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刷乾淨,只用的一根長柴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回香大料,拌著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那消一個時辰,把個豬頭燒的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將大冰盤盛了,連姜蒜碟兒,教小廝兒用方盒拿到前邊李瓶兒房裡。         

——《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三回

大豬蹄子洗剝乾淨,安放在大鍋內,拌些醬油醋和茴香大料,灶底下只用一根柴禾兒,不要一個時辰,豬頭肉就燉好了。

這些看似尋常簡單,但能勾起人無窮欲往的市井美食正是明清時代市民階層富人家中吃肉的真實寫照。

不信,你看清代的大詩人、美食家袁枚在他著名的《隨園食單》裡也提到了兩種燉豬頭肉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添開水要漫過豬頭一寸,上壓重物,大火燒一炷香;退出大火,用文火細煨,收幹以膩為度。爛後即開鍋蓋,遲則走油。」這與宋惠蓮的做法,又何其相似啊!

可以說,如果你想把小說當作菜譜來複製,《金瓶梅》絕對合適,甚至遠比《紅樓夢》的第一名菜茄鯗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為寫實、好吃。

據行家說,茄鯗,其實就是幹煸茄子雞丁,那有啥吃頭!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金瓶梅》裡的富庶人家吃肉吃得如此真實,那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菜館裡,只有紅樓宴,而沒有金瓶宴呢?

有人說:嗨,你這算什麼問題,因為《金瓶梅》名聲不好唄。的確,《金瓶梅》在社會大眾心中,一直有著「誨淫」的惡名。

小說中的肉類美食也因為文化品格的市井色彩而顯得俚俗,即使有繁複的宴席描寫和精巧的菜餚擺設,依然讓人感到是暴發戶宴席上的樣子貨。

可以說,擺在西門家宴席上的肉食,多少沾染上了主人的習氣。真實大發了,也許就不那麼美了?

西門慶開宴為歡(第三十一回)丨戴敦邦繪

「割腥啖羶」的少女與「吃板鴨嘔吐」的少年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紅樓夢》裡的美食,受整部小說的藝術品格影響,在作者的匠心獨造之下,無論是茄鯗,還是螃蟹宴,無論是烤鹿肉,還是鴿子蛋,無論是小蓮蓬湯,還是豆腐皮包子,都亦真亦幻,似真是幻,妙在有無之間。

在這些美食描寫之中,最「血腥」的要算第四十九回的「脂粉香娃割腥啖羶」了。

故事講的是賈寶玉和史湘雲兩個在蘆雪庵商議吃烤鹿肉,香味兒驚動了隔壁屋裡探春、寶釵、寶琴等人,最終大家同樂。

好玩的是大家都吃烤鹿肉,唯獨黛玉不吃,還笑話眾人道:

「那裡找這一群花子去!罷了,罷了,今日蘆雪廣遭劫,生生被雲丫頭作踐了。我為蘆雪廣一大哭!」

湘雲冷笑道:

「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羶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

湘雲用「錦心繡口」回應黛玉,也回應了回目裡的「割腥啖羶」。既顯示出史湘雲健康活潑、自由瀟灑的個性特徵,也寫出了黛玉的孤高自持,在小說中很有象徵意味。

生烤鹿肉,按照《紅樓夢》的記載,烤法並不複雜,只要將生肉放在鐵絲蒙子上,再用鐵叉挑弄著烤熟就行了。吃時蘸細鹽或醬油調味。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吃烤鹿肉太簡單,不合「鐘鳴鼎食之家」的體統。其實這才最雅致的,最能體現史湘雲所說的「真名士自風流」來。

因為小說中的蘆雪庵不是富麗堂皇的居所,而是沿河邊建起來的幾間農舍,生烤鹿肉既符合小說人物追尋野趣的雅致情懷,也折射出小說受滿族飲食風尚影響的文化特色。

同時,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們烤肉野炊,不過是雪中消遣時用的點心,而這點心所用的鹿肉,也絕非尋常人家可以消費得起。

在中醫典籍中,鹿肉有「補虛弱、益氣力、強筋骨、調血脈」等進補的功效。貴族人家講究冬日進補,所以從賈母到寶玉、湘雲都愛鹿肉,而黛玉身子虛寒,恰恰吃不得這生烤不易消化的鹿肉。《紅樓夢》善於從細處寫人,也從細處呈現人情物理的合理性。

經小說這樣一設置,「割腥啖羶」不僅不粗俗,反而非常符合貴族少男少女的性格氣質,堪稱史上最風雅的「茹毛飲血」。與《紅樓夢》「俗得這樣雅」相對照的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些儒林人物,「雅得那樣俗」。

杜慎卿是書中主人公杜少卿的堂兄,江南數一數二的風流才子,能詩善賦,不近女色,愛好南風。

這位吃過見過的大少爺,心態是十分自戀的。有一次他同友人遊覽南京雨花臺,他竟然在「太陽地裡看見自己的影子,徘徊了大半日。」

不過,這位大少爺似乎是個素食主義者。小說詳細描繪了他的數次聚餐。

他請人吃飯,強調「今日把這些俗品都捐了,只是江南鰣魚、櫻、筍下酒之物,與先生們揮麈清談。」只見桌子上果然只擺放著清清疏疏的幾個盤子,而杜慎卿自己「只揀了幾片筍和幾個櫻桃下酒」。

另一次,他「只吃了一片軟香糕和一碗茶」。等到朋友回席,看他不吃大葷,特意點了一賣板鴨、一賣魚、一賣豬肚、一賣雜膾,結果「杜慎卿勉強吃了一塊板鴨,登時就嘔吐起來」,鬧得眾人都不好意思。最後,他「拿茶泡了碗飯吃,吃了一會,還吃不完」,就賞給小廝吃了。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杜慎卿在飲食上,怎一個「作」字了得!也許,在慎卿心中,只有這樣,才符合他天長狀元府杜家少爺的身份吧。借用他自己對於分韻作詩的批評:「覺得雅得這樣俗」。

在小說裡,杜慎卿的飲食也正是如此,他頗有一些做作。然而,也正是這種做作,使他與帶有土財主氣的諸葛天申以及其他下層文人有了本質區別,比如遊覽西湖的馬二先生,就會被肥膩欲滴的板鴨所吸引。值得注意的是,馬二先生性格誠樸,不愛吃魚,生平最愛吃的是豬肉。

在小說家那裡,豬肉與魚肉的選擇,既是儒林人物顯性的不同飲食習慣,又隱約展現著各人的身份地位與生活經歷。


脂粉香娃割腥啖羶(第四十九回)丨戴敦邦繪

國君的鼎食:要了親命的王八湯


《儒林外史》中,讓杜慎卿登時嘔吐的那一塊板鴨,想必味道未必差,但足以令他「做作」病發。不過在古代中國,某些吃肉的場合,卻充滿著殺氣和風險。

著名的鴻門宴上,吃生豬腿的樊噲用他的壯士豪舉震懾住了項羽,保護了劉邦。

更早的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故事「染指於鼎」,主人公的結局可就悲慘多了。我們可以戲稱之為史上最早的一鍋王八湯引發的血案。

這個故事《左傳·宣公四年》講過,到了晚明時候,馮夢龍在《新列國志》裡添加了許多細節,比如鄭靈公、子公和子家的各自情態,故事變得更加精彩。

話說鄭靈公元年,楚國向鄭國獻黿,鄭靈公就召集臣子們一起來品嘗。子公是一位美食家,他有個特異功能就是每次吃到美食之前,食指都能動,這次食指又動,他就順口告訴了子家。

結果消息傳到了鄭靈公耳朵裡,鄭靈公想跟子公開個玩笑,在分發王八湯的時候唯獨沒給子公。子公也是個急脾氣,乾脆站起身,將自己的食指伸進了國君的鼎中,嘗完王八湯,揚長而去。

突如其來的羞辱把鄭靈公氣得不行,他破口大罵:「難道我們鄭國就沒有能砍下公子宋(子公)腦袋的刀嗎?」君臣不歡而散。不久美食家子公就起兵弒君了。

染指於鼎

為了一口王八湯,至於起兵弒君麼?

史書提供的這個理由顯然不充分,所以有許多歷史學家考證「染指於鼎」背後的鄭國政治鬥爭,也取得豐碩成果。

我們當然不可能傻到相信政治鬥爭會完全決定於一鍋王八湯的分配,但是在國君的鼎裡吃肉的行為,在任何時代都極具危險的,這一點恐怕毋庸置疑。

換句話說,君臣宴飲的本質根本就不在於吃到了多麼鮮美的肉食,而是達成一種主客之間的臨時契約:主人提供美食與美器,而客人表達讚美與忠誠。

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禮記·禮運》就強調:「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關於宴飲政治學的隱喻也是層出不窮,從「調和鼎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

中國人的政治想像力,似乎總是圍繞著鍋臺轉。


有人說,宴飲政治學是農業文明的遺產。其實,在任何時代與文明,飲食行為都比美食本身更重要。

無論綠林、佛門還是市井、士人、乃至貴族,吃什麼食物,都包含了食客的身份與思想,這就是飲食人類學家西敏司(Sidney Mintz)所說的:「入口的食物,都包含了吃下它的人的種種過去。

吃肉也是如此。誰吃肉,吃什麼肉,如何烹飪,吃肉的空間場景與時間轉換,都有一套嚴格的配位模式。吃肉的禮制要求、政治隱喻、階級映射與交際作用,遠比飽腹功能重要得多。

跟著魯智深、宋惠蓮、史湘雲、杜慎卿、公子宋來吃肉,其實就是領略了幾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史與心靈史。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中,魯智深「遇林而起,遇江而止」,是什麼意思?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好漢,那麼魯智深就是行俠仗義的大俠,拳打鎮關西、夜宿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大鬧野豬林……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為收留自己的好心人、生死之交的兄弟、為自己,魯智深做出的幾件大事,都是俠客行為,他所殺的人,都是惡霸潑皮,沒有一個無辜的人,這一點,就連武松也做不到。
  • 魯智深是梁山唯一好漢?來看看他的黑點
    比如野豬林內,魯智深打董超和薛霸,救了林衝;在渭州時,他出錢出面救金翠蓮父女,還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桃花山下,他為救劉太公女兒,把小霸王周通打了一頓。在華州府,史進為救人,行刺賀太守失敗被捉,魯智深聽說後也去行刺,雖然沒成功,卻也能看出他的俠義之心。而其他好漢,則或多或少有汙點或者性格缺陷。
  • 天上的天孤星,地上的魯智深,廟裡的花和尚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裡面的天孤星魯智深,綽號花和尚。前幾年還播出過水滸傳的電視劇,其實在我眼裡我一直感梁山好漢裡面的老大應該就是花和尚魯智深才對。是因為後來魯智深圓寂了,所以才把老大的位置傳給了宋江。魯智深是渭州的一個提轄,至於什麼是提轄呢,就是一個專門抓捕那種小偷小摸的罪犯的小官捕。
  • 隨潮歸去花和尚,無處跟尋魯智深
    不得不說,魯智深是施公最喜愛的人物,所以,他絕不肯讓魯智深沾汙了世間的猥瑣齷齪,而讓他體格闊達,形貌偉岸,力能扛鼎,武藝超群。更為令人激賞的是,魯智深雖舉止魯莽,卻是心思細膩,雖能啖酒肉,卻是心清如水,雖殺人無算,卻是菩薩心腸。對魯智深這個小說中的人物,我們不由得讚嘆,敬愛,從而心生親近之感,由此想和他一個頭叩在地上,結為八拜之交,好在這炎涼的世間也終享一片溫情。
  • 水滸裡有兩個江湖高手,外號很霸氣,20回合就能打敗魯智深!
    魯智深是少有的善終之人。作為梁山好漢,魯智深的戰力值路人皆知。他天生神力,一隻手就能拔起一棵巨大的垂柳。因愛喝酒,愛吃肉,三山聚義,上梁山泊,又稱「花和尚」。邱曉義崔道成他看似粗暴,實則膽大心細。中招之後,徵服方臘之前,朝廷問他想要什麼?他說他只想要一整具屍體。相比宋江想著封妻封子,他的眼光更長遠,思想更透明。
  • 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來難以置信
    在梁山相聚的時候,大家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過得那是逍遙自在。其中有一個特別的存在,那就是魯智深了。魯智深說為和尚,按理來說應該是酒也不喝,肉也不吃,但是他卻不同,頗有一種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氣質。魯智深給人的印象就是性情非常的急躁,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是非常莽撞,不僅目中無人,而且打人那是相當疼啊一動手就是一嘴巴子。
  • 水滸中,魯智深上山後為何和林衝形同陌路?只因林衝的一句話
    魯智深原名叫魯達,和史進、李忠在潘家酒樓時,他遇到了受鄭屠欺負了的金翠蓮,魯智深為給金翠蓮出頭,故意去找鎮關西鄭屠的麻煩,最後三拳打死了鄭屠。背了人命官司後,魯智深被迫逃亡,但他在逃亡途中,又遇到了金翠蓮,在金翠蓮的丈夫趙員外的幫助下,在五臺山文殊院出家做了和尚,但魯智深玩性不改,喝酒吃肉,還大鬧寺院,最後又被迫離開了文殊院。
  • 梁山七惡人惡貫滿盈,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為民除害?他們有何苦衷?
    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把去填河。」張青孫二娘曾經對魯智深武松都下過手:算計武松失敗,算計魯智深卻成功了,如果不是菜園子張青及時趕回來,孫二娘已經下手開剝了。孫二娘跟武松打架,那場景簡直難以描述:「那婦人脫去了綠紗衫兒,解下了紅絹裙子,赤膊著便來把武松輕輕提將起來。
  • 為何說魯智深圓寂是水滸最大悲劇?讀懂了智真長老的這兩句話便知
    可惜,魯智深出家後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喝酒、吃肉、大鬧五臺山,打壞寺門,揍慘了那群俗和尚。智真長老想保也保不住了,只能讓魯智深去投奔東京大相國寺的師弟去。並在此時,對魯智深說了第一句指點人生的話。就是一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倘若把魯智深的人生分為上下半場的話,那麼智真長老的這第一句話,則道出了魯智深的上半場。
  • 魯智深和林衝上山後,為何感情發生變化?是因林衝的一句話
    後來,林衝被高衙內謀害時卻被魯智深救下,按理說他們的關係應該特別好,但是魯智深林衝上山之後感情卻發生質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小編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林衝的一句話。因為,高俅沒有親生兒子,所以高俅十分寵溺自己的乾兒子高衙內,讓高衙內在外面胡作非為,長久以來,官二代在他身上的所有問題都反映出來:懶惰、肆無忌憚、無所不作。
  • 魯智深看菜園子很屈才嗎?你不了解大相國寺,魯智深的職責很重要
    在《水滸》人物中,大多數人比較喜歡的人物應該就是魯智深了,這是魯智深有兩個個招人喜歡的特點。一是豪俠仗,不畏強暴;二是他不受佛門清規戒律,是個酒肉和尚了。因此,在他酒醉打了山門,沒有辦法在五臺山呆了,就被方丈薦去了東京,在大相國寺看了個菜園子。
  • 揭秘水滸傳: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水滸傳》中很多人自稱洒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魯智深,魯智深是陝西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手下的提轄官,是個下級軍官,他所在的地方是陝西延安府,那裡就是宋元時期的關西地區,所以說魯智深說自己是洒家,是符合當時關西地區的方言的。
  • 魯智深坐化成佛,他說的「今日方知我是我」是什麼意思?
    魯智深無處可去,稀裡糊塗走到了代州雁門縣,還湊過去看抓人的通緝榜。原來,魯智深並不認識字,所以不知道榜文上是寫著自己的罪行和賞金。幸虧金翠蓮的父親金老漢看到,這才把魯智深扯到一邊。儘管如此,但並不能說明魯智深是個壞人,因為他有一顆俠義心腸,他從一開始,到最後坐化,一直在救人。魯智深的口中的「殺人放火」,都是為了救人。
  • 五臺山方丈為何人,為何對魯智深那麼好?
    去過五臺山的都知道,這裡有五座山峰相連,範圍廣大,寺廟眾多。大概並沒有一個「總方丈」,是各寺有各寺的管事人。好吧,最早提到五臺山文殊院方丈,是金翠蓮嫁的趙員外:「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裡,是本寺的施主檀越」。趙家祖上就在這寺廟裡舍錢,這位智真長老,與趙員外兄弟論交。
  • 北宋拳王魯智深:看誰能鎮得住洒家?
    魯智深的魯,是魯莽的魯。 在水滸中,魯大師以一名底層軍官的身份登場,人稱魯提轄,相當於現在武警支隊中隊長。魯隊您應該知道,這豬肉漲價全是因為吃肉的太多了,豬不夠用啊!」 魯:「你這腌臢潑才,給老子來十斤排骨,不要骨頭,再來十斤五花肉,不要肥肉,給你十分鐘。」 鄭:「No problem!魯隊您稍等。」 在魯隊長面前,鄭老闆乖得像個孫子,他憑藉精湛的技藝,滿足了魯爺爺各種挑剔的要求。
  • 日本版的水滸傳,武松像野人,魯智深讓人大跌眼界
    好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歡迎是對的,但是一味的去翻拍不加入自己的特點,是不會被大眾所認可的。翻拍不僅在中國成風,在國外也是非常流行的,我們的鄰國日本便是其中之一。日本在歷史上一直和我們中國有著莫大的淵源,這不作為我們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便被日本拿去翻拍了,我們一起來去看看他們拍的如何吧!
  • 如果魯智深過景陽岡,能不能徒手打死老虎?
    比如,有人提出問題:如果魯智深過景陽岡,能不能打死老虎?這個問題頗有意思。畢竟,魯智深也能喝酒,也有很大的力氣,武藝也很高。魯智深過景陽岡,到底會怎麼樣?還得基於魯智深的情況,才能做出合理的推測。現實中,老虎無論是體型、力量、速度還是爆發,都遠遠超過人類。
  • 從水滸傳到金瓶梅:魯智深西門慶吃的果子案酒下飯,您吃過幾種?
    魯智深魯大俠很喜歡吃,如果他不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可能就不那麼令人親近了——扯著砂鍋狗腿蘸蒜泥的魯智深,才是真實的英雄好漢,煙火氣也是英雄氣,像公孫勝那樣基本啥都不吃也不娶妻生子的人,我們不知道他長生又有什麼樂趣。
  • 魯智深殺了崔道成和丘小乙之後,為何還要火燒瓦罐寺
    當時魯智深辭別智真長老,離開了五臺山,帶著介紹信去東京大相國寺,在收拾完周通之後,他離開了桃花山,路過了瓦罐寺。瓦罐寺,名字聽起來很土,但是其實這是一個靈山古蹟,由於年久失修,所以顯得十分破敗,書上寫道,整個瓦罐寺看起來鐘樓倒塌,殿宇崩摧。山門盡長蒼苔,到處都是蜘蛛結網。
  • 魯智深的禪杖,究竟是什麼樣?影視劇裡都錯了
    最明顯的一個,就是魯智深,他先後救過金翠蓮、林衝、劉太公的女兒等人。為了彰顯魯智深的武藝、神力和性格,作者甚至詳細描寫了魯智深的武器,即水磨禪杖。書中不但說了禪杖的材料、重量、價錢,還說了打造過程,打造後「把漆來裹了」。魯智深死後,作者還特意交待,他的渾鐵禪杖留在寺中供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