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漢特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鴨脖也變成了必選項。
在省外念大學一呆好幾年,每學期說帶特產,室友點名要武漢周黑鴨,每次在火車站、機場順手帶幾盒,從來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武漢鴨脖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當我看到在一位在武漢開特產店的店主說,平生最恨的一句話就是:武漢?武漢的鴨脖很好吃!
讓我不經好奇起來,鴨脖配上武漢的煙火氣,似乎一點不違和。而且武漢人對鴨脖真的愛的深情而專一,達到幾十年如一日地盯著鴨脖子不放的地步。
那麼一根又鹹又麻又辣的鴨脖,硬是成了武漢三鎮的標誌,「不服周」的武漢人讓鴨脖這原本不起眼的小吃在美食界揚眉吐氣。
似乎又是一出教科書般的美食逆襲,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小編一定要去扒一扒鴨脖的前世今生!
但是很意外的是,鴨脖子幾乎沒有歷史。
在我們這個格外看重傳承的國家,一種食物如果沒有一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很難闖出名頭。50年代毛主席老人家來武漢,寫的也是「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根本沒鴨脖子什麼事。
其實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武漢根本不流行吃鴨脖子,而到現在鴨脖成了武漢的城市標誌之一,周黑鴨、精武鴨脖、絕味鴨脖等品牌各領風騷,不過短短二十多年。
關於武漢鴨脖子是如何興起的,大部分人都無法說出。知道多一點就是,漢口有條路叫精武路,這條路上做鴨脖的多,很出名。後來精武路拆了,之前做鴨脖的企業大部分都和「精武」沾邊,但是現在的帶有「精武」二字的已經不多了。
小編先給大家理一理鴨脖子火爆的時代背景,再給大家理一下目前主流鴨脖品牌的關係~
一說是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足球賽火爆有關。有文章說,鴨脖子配啤酒,是當時夏天球迷看球賽的最佳伴侶。
二說是一部小說的功勞。武漢作家池莉在2000年發表了一部中篇小說《生活秀》,女主角來雙楊在漢口吉慶街開了家賣鴨脖子的小餐館。兩年後這部小說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演盡人生的浮浮沉沉,收視爆紅,武漢鴨脖子火遍全國,按現在的標準來看的話是應該是流量大IP了。
這個時期小編沒有經歷過,類似現在的網紅食品,當年《星你》從韓國火到中國,炸雞配啤酒也一時風大,但是現在已經不怎麼提及了。所以除了食物本身口味過硬之外,他背後的經濟效益更值得探討。
關於周黑鴨、精武鴨脖、絕味鴨脖,這三者最早形成名氣的是精武鴨脖。
武漢有條路叫精武路,因漢口精武會館的場地遷於此地而得名。1991年王松林研發精武鴨脖(另一說法是「精武飯莊」師傅嚴家華,為避免食客等待主菜的時間太長研發),特別好吃,親朋好友都來拜師學藝向他學習,導致整條街都賣起了鴨脖子,形成了著名的鴨脖子一條街,精武鴨脖紅極一時。
而周黑鴨1997年才成立,重慶人周富裕來武漢三鎮討生活,一頭扎進菜場裡做起了小本買賣,周富裕自己研發出鴨脖新的口味,入口微甜爽辣,吃後回味悠長,憑著獨特口味逐漸做大。
當時精武鴨脖當時品牌意識不強,導致滿大街的精武鴨脖都號稱自己是正宗、首家,"精武第一"的惡性競爭,從暗鬥到明爭,最終曾致大半門店關門。不法分子也打著精武鴨脖的招牌,在全國各地搞加盟,生產出不地道的鴨脖子到處售賣,精武鴨脖的品牌一度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周黑鴨吸取前輩精武鴨脖的悲劇教訓,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品牌維護,宣傳「不做加盟、不做代理、不傳授技術」的直營理念。
周老闆看準機會開始大力品牌營銷,周黑鴨的火爆,也正是從打假開始的。當時周黑鴨打假的報導經常佔據很大的版面,一家「尚未成名」的企業一時間獲得巨大的關注。
但是小編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周黑鴨沒在媒體上宣傳自己的打假決心前,「山寨」還不是特別多,在他「不遺餘力」的打假後,山寨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在報紙上標上明晃晃的打假費用,似乎告訴了大家「開周黑鴨很賺錢」這件事。
一時間大家記住了周黑鴨,而且讓大家覺得周黑鴨很火,很有逼格。
用現在的網際網路思維來看,這是一次極其成功的營銷,不管什麼時代,用戶喜歡聽故事,喜歡看熱鬧,就是不喜歡看廣告。做什麼都應該是在講故事,打廣告也是。
另外一家,絕味鴨脖,這匹鴨脖界的一大黑馬其實2005年才成立,當武漢伢戴文軍剛剛踏入滷味行業的時候,周黑鴨開的如火如荼,武漢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然而在長沙滷味鴨脖還是一片空白。
他跑到武漢街頭最火的鴨脖店學習手藝,然後經過一系列改進重新設計秘方,在長沙租了一家小店,開始做起鴨脖生意。
本就是經濟管理專業出身的戴文軍一開始想的就不是簡單地開個鴨脖店,而是走規模化生產的企業道路。他改變商業模式,走不同於業內巨頭周黑鴨的連鎖加盟模式,快速闊張門店。
其次,為了避免與競爭對手發生衝突,他選擇在鎮街、菜市場附近以相對較低的價格開店。比同行更實惠,發展方向將向四、五線城市下沉。
平價的絕味鴨脖,短短幾年時間迅速在下沉市場擴張。然而如此瘋長的速度也存在風險,讓絕味在2011年兩次陷入質檢醜聞之中。
而此時周老闆在鋪天蓋地打廣告,2012年冠名地鐵站事件又將周黑鴨推上輿論。
11月13日,一張周黑鴨冠名武漢地鐵2號線江漢路站的圖片發表在微博上,並配有文字"各位乘客您好,周黑鴨 江漢路到了,請您拿好手中的鴨脖子,依次從左邊車門下車",全城炸裂,輿論譁然。
就當大家猶如品味鴨脖子一樣不斷咀嚼"周黑鴨"冠名時,官方宣布武漢地鐵二號線9個車站冠名將全部取消,周黑鴨·江漢路站的招牌雖然被摘了下來,但是白得了一波宣傳。
從各家發展可以看出,周黑鴨定位中高端白領階層,追求高效單店。絕味的定位於大眾消費,增長是由門店的擴張帶動的。
絕味鴨脖店現在是是同行業巨頭周黑鴨的8倍,形成覆蓋全國各地的格局,所以在「特產」這件事上,代表性也比周黑鴨差了很多。
武漢位於九省通衢之地,碼頭城市天生具有包容心,見慣了南來北往的人流與貨運,飲食文化有兼容並蓄,自古就是中國飲食文化融合和創新之地。
哪怕鴨脖子只有二三十年,武漢人還是高高興興地讓鴨脖子充當了城市的美食名片(當然,冠名地鐵站是不行的!)。
鴨脖子麻辣鮮香,經得起百般咀嚼,在武漢人的嘴裡,鴨子才實現了它最大的鴨生價值!
編輯 / 婧婧
圖片 / 網絡
審核 / 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