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要不是你們幹部的幫扶,我一個殘疾人,要想成為萬元戶,想都不敢想啊!」進入12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再次到老馬家核實2020年收入情況時,馬光學滿懷感激地說道。
我叫陳林,在安龍縣氣象局工作。馬光學是我幫扶的建檔立卡戶,年長我幾歲,我一直稱呼他為老馬。
記得2016年的夏天,在時任普坪鎮胡巷村黨支部書記夏景良老同志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走進馬光學的家。老馬看上去50多歲,右腳殘疾,給人的感覺很精明。他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後,就急忙去燒水泡茶。趁此,我查看了一下家中的情況:木質結構的瓦面房,四周以竹蓆子為牆體,堂屋內除了一臺21英寸的老電視外,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房間和堂屋的地面上有四五個膠盆和膠桶,裡面盛有一些水,妻子楊明芬說是因為房子漏雨,用來接雨水的。
聽我說明來意後,老馬主動向我介紹了家庭情況:全家8口人,70多歲的老母親、2個兒子、1個兒媳婦、2個孫兒和夫妻2人,有3個半勞動力(因老馬右腳有殘疾,只能算半個勞動力),3個人享受低保,1個兒子在外務工。家中有13畝旱地,沒有田,維持生計都很難。
陳林(右一)在馬光學家走訪
「我就是想搞點種養殖,養豬養牛我都有經驗,周邊草山、樹林比較寬,搞這些合適,我家人也多,都可以幫襯,我兒子還有烤酒的手藝,一直想開個小作坊烤酒賣。」當問他想發展點什麼的時候,老馬有些憧憬,但提到啟動資金時,老馬又一臉無奈。
回到村裡後,我當即與普坪鎮農商行行長、胡巷村第一書記王順禮對接,從頭到尾協助老馬辦理了5萬元的特惠貸。拿到貸款後,老馬立即召開家庭會議,當然也包含我在內。他決定把這筆資金分配用於烤酒、買豬和買牛,先通過自家出產的苞谷烤酒,烤酒的酒糟用來餵豬餵牛,豬和牛產生的糞便用作農家肥,一個循環產業鏈就這樣形成了。
通過兩年的努力,老馬的烤酒小作坊實現年產3000斤白酒,年出欄生豬6頭以上,牛8頭以上。老馬說,他家的年收入較往年增加了3萬多元。
在多次走訪中,我發現老馬家所在的林場組以前曾經種植過白山藥和生薑。幾經考證,我又「慫恿」老馬著手發展特色種植。當我把想法提出來與老馬商議時,全家人欣然同意,我馬上利用貴州農經網優勢幫助老馬家採購了白山藥及本地生薑種子。2017年初,7畝白山藥和6畝生薑正式栽種,且當年就獲得豐產,每畝白山藥純收入達5000元,生薑獲利2000元。吃到甜頭的老馬決定擴大規模,還把在外務工的兒子叫回來一起發展特色種養殖。
陳林(右一)與馬光學一家核算白山藥收入情況
如今,老馬建起了兩層合計280平方米的鋼筋混泥土小洋房,已發展白山藥產業18畝、生薑42畝、茶葉2畝、黃竹草2畝、蜜蜂12箱。在老馬家的示範帶動下,當地農戶也激發了發展動力,種植山藥、生薑,養殖蜜蜂、牛羊,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小產業。
陳林(左二)在馬光學家地裡查看生薑收成情況
勤勞人家早致富。我堅信,老馬家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幸福。
【人物小傳】
陳林,男,中共黨員,現任安龍縣氣象局局長。2016年,任安龍縣普坪鎮胡巷居委會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