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鑼鼓的中央隔離帶
山西省臨汾市有個鑼鼓大橋,以臨汾威風鑼鼓為主題,橋墩、護欄和橋面中心隔離帶共雕刻鑲裝1500多面石鼓,形態各異,氣勢壯觀,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創世界吉尼斯之最。
雕刻鑼鼓的裝飾品
山西臨汾是鑼鼓之鄉,在4300年前的堯王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陶鼓,臨汾的鑼鼓表演隊曾參加過亞運會和農民運動會的開幕式,堯廟景區裡還有一面大鼓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
雕刻鑼鼓的欄杆
鑼鼓大橋原名馬務大橋,是連接汾河兩岸、老城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大橋始建於1969年,是臨汾歷史上橫跨汾河的第一座橋梁。曾於1998年拆除重建,2008年6月實施加固加寬改造,2009年7月竣工通車的。
雕刻鑼鼓的花壇
鑼鼓大橋包括大橋主橋、鑼鼓廣場和威風鑼鼓雕塑三部分。大橋全長560米,在原橋寬25米的基礎上,兩側各加寬15米,總寬達55米,其中機動車道寬40米,雙向十車道,兩側各設3.5米非機動車道和4米人行道。
雕刻鑼鼓的垃圾箱
大橋東西兩側建有四個鑼鼓廣場,佔地面積60畝,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橋頭四座威風鑼鼓雕塑,高13米,採用花崗巖雕刻,分別塑造了威風鑼鼓中鼓、鑼、鈸、鐃四種樂器的演奏藝術形態,威武雄壯,氣勢磅礴,雕塑的材質為花崗巖,增強了造型的厚重感,運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給人以新穎而濃烈的藝術感受和歷史感。
雕刻鑼鼓的好漢石,至今沒人端起。
整個作品以平陽大地的"威風鑼鼓"為創作題材,風格氣勢磅礴,人物生動,動感強烈。把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鑼鼓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鼓樂手強勁有力的吶喊與舒展的擊打動作以及美好的祈盼融匯於鼓、鑼、鐃、鈸傾情舞動之中,顯示了臨汾人民的豪邁,詮釋了臨汾的城市內涵、文化底蘊與精神風貌。
橋中間的鑼鼓
鑼鼓大橋建成後成了臨汾城市景觀的地標式建築。雕塑前方寬1.2米、長12米的黑色花崗巖地雕,分別展示了悠久豐富的鑼鼓文化,與大橋、廣場相映成輝,為臨汾威風鑼鼓的展現與傳播樹立了永恆的藝術豐碑。
橋頭廣場上的鑼鼓石雕
鑼鼓大橋充分吸取臨汾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成功地將威風鑼鼓融入橋梁和雕塑設計,把一座普通的橋梁打造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精品工程,把一座單一的橋梁建成了集通行、觀光、休閒、旅遊於一體的文化景觀,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統領建設、以建設展示文化的成功經驗。張旦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