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莫(深圳)·東京半日遊
我第一次試著攪打抹茶,是大約十年前在靜岡縣某個茶園的茶道室。
和式茶室裡,也跪著學著東主的樣子,用竹製茶筅攪打茶碗裡的茶湯。要使抹茶的茶湯起泡,遠不如想像中簡單。要使陰勁兒,頻率要快但幅度不能太大,因此直打到手腕發酸,也未能如願打出均勻漂亮的泡沫,抬眼只看到茶室女主人溫和安慰的微笑。
想來也絕非一時之功,卻通過這種方式,很正式地認識了抹茶,也很正式地愛上它。
抹茶,源自中國隋唐時期。春天茶樹的嫩葉經蒸青後,焙乾研磨成粉末。在日本,抹茶不單是茶道中的主角,還形成龐大的產業,被用來製作各種食品——冰激凌、蛋糕、餅乾、果凍、布丁甚至巧克力。
在日本,我更喜歡到位於御茶之水的一家小小吃茶店去嘆一杯抹茶。
日本的「吃茶」文化很有趣,據說第一家開設於1884年,由一位精通漢語和英文的日本人創辦,是想把中國的茶館和西方的咖啡館融合起來。因此最初的吃茶店,可以說是經由茶和咖啡促成一個社交場所。至今時今日,吃茶文化也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特色,有的類似漫畫書店,有的更接近咖啡館,有點則有點像香港的茶餐廳,除了茶和咖啡還有些小輕食,尤其現代派一點的吃茶店,很多都更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有大量西式甜品和輕食可以選擇。
無論如何,茶餐廳是中西文化碰撞,而吃茶店則有和洋融合的味道。
天野屋既顯眼又不起眼。小小的,街坊味道很濃。特別走馬地逛了逛後,忙不迭地一腳踏進天野屋。
菜單是過了塑的列印紙。上下左右前後翻看了一遍,選擇了唯一看得明白的宇治金時,另加了一份白玉(就是白色糯米丸子)。雖然一點也不喜歡甜到發膩的紅豆,但在日本、在吃茶店,這是宇治金時的固定搭配,堅不可摧。
宇治是著名的抹茶品牌,金時就是糖制過的紅豆,通常宇治金時是有抹茶紅豆的刨冰。這一碗刨冰端的是沒什麼賣相,就是小碗裡一堆冰砂,抹茶湯汁已經滲入到冰碎裡,看起來簡陋又隨意,但舀一口進嘴,滿口抹茶芬芳。
為了多試一樣,我特意加點了店裡的蕨餅(有個蕨字認識),黃豆粉混合了糖粉裹在圓形的蕨餅上,味道跟一般的麻糬差異很大,似乎更柔和有嚼勁。端上來的時候還配一杯清亮翠綠的抹茶,黃豆粉甜滋滋的與抹茶的微澀清香混合在一起,美好感覺油然而生,暗嘆一句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