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觀詩婢家百年展
近日,《古意新韻·百年風雅》——詩婢家百年展在詩婢家美術館舉行。100年來,詩婢家立足於詩書畫印,根植傳統藝術文化,把情懷灌注到風雅文事與丹青妙筆之間,保持雅正、傳承文化,氤氳著濃厚的人文氣息,不僅是幾代書畫人的「家」,更是文化人的精神歸宿。在現場,34歲的成都詩婢家文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柏添忙前忙後,招呼著賓客。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成都詩婢家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柏優之子。近年來,如柏添一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創二代」的身份C位出道,在文創領域嶄露頭角。
成都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陳穎認為,「創二代」的湧現並非偶然,他們在作品中融入專業知識與鄉愁情懷,帶動當地的文化傳承,也激發和助推整個城市的文創發展。
案例
「80後」「創二代」
讓百年老字號有了更多新面孔
柏添,1986年生於成都,本科就讀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數學系。2016年回到成都,任百年文化品牌「詩婢家」總經理。近些年,「詩婢家」在秉承傳統、弘揚天府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文創之路——2015年成立了詩婢家藝創文化傳播公司,與四川博物院、成都市博物館和武侯祠博物館及多所藝術院校開展合作,將博物館館藏及其背後的文化故事設計成多種類型的文創產品。學習數學多年的經歷,也反映在柏添的產品設計思路上。在他看來,文創產品設計者的邏輯思維同樣重要,「產品曲線的設計、構圖的結構……這些都可以用數學推導出來。」
如今,在柏添的帶領下,文創系列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讓百年老字號也有了更多新面孔。如何激發傳統文化符號新的活力,是柏添關注的重點。
「以大熊貓為例,成都的大熊貓周邊產品太多了,但我認為大熊貓的品牌化程度還可以再提高。」他說,將傳統的文化元素與熊貓元素相融合,賦予文創產品新的設計。柏添與團隊設計出一款留著鬍子、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形象,很受消費者歡迎。與此同時,他們還以成都市博物館中最大和最小的兩個文物——石犀和經穴漆人為原型,融合現代元素和創意理念,開發出鎮紙和可按摩手心和肩頸的木質人偶。
「4年留學經歷,讓我能夠更充分地感受東西方不同的思維認知習慣。中國文化沉穩內斂、西方文化開放直接,產品設計方面也可以將中國文化與外國元素有機結合。」柏添在受訪時說,「一提到成都,大家就能想到火鍋、蜀繡、大熊貓等代表符號,但對於文化背景方面的認知還不夠。」柏添表示,「成都現在正在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諸葛亮、杜甫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都曾在成都生活過,我們希望能把文創產品與他們的文學作品相結合,打造形成精神層面的文化形象。」
現象
專業與情懷的結合
探索新型的文化傳承推廣之道
成都在建設世界文創名城的道路上快速前行,文創產業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吸引了諸多如柏添一般「創二代」的目光。在本土成長背景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雙重助力下,他們關注到文化交流與碰撞所帶來的創業機會,將地方特色融入文創產品,努力探索新型的文化傳承與推廣之道。
連續七年參加成都創意設計周,今年是楊麗「最輕鬆」的一次。本屆創意周,楊麗把濃園展位從策展、選品、搭建等工作都交給了女兒蔣懿嘉。21歲的蔣懿嘉,現在是倫敦藝術大學大三學生。7年前,蔣懿嘉就跟隨母親楊麗參加了首屆成都創意設計周。今年,受疫情的影響,蔣懿嘉的返校計劃擱淺,於是接下策展的工作。
本屆創意周,策展團隊以「天晴集」為主題,試圖以創意的表達方式傳遞展覽整體構造和細節布局來呈現美感。談及和之前濃園展覽的區別,蔣懿嘉認為「更當代了,裝置的專業度上會比之前高一些」。她說,「這次我們把整個展場當作一個裝置來打造,這算是我的一個創新吧。」
「中國文化有很多值得去深挖的東西,我希望通過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在生活中流傳下去,出於這樣的初衷,加之本身的興趣愛好,我選擇去做與之相關的策劃以及創意推廣工作。」從邊看邊學到此番首次獨立線下策展,身為「創二代」的蔣懿嘉坦言自己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不少。在她看來,結合濃園的整體規劃,自己的發展將不局限於某一方面。如何將商業與藝術更好地結合,是她覺得需要去思考和突破,「我們這一代,應該有更好更新更國際化的想法。」
在成都的「創二代」大軍中,楊隆梅也是其中一位。崇州市道明鎮,以其代代相傳的竹編文化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崇州道明竹編的第三代傳承人、「90後」楊隆梅出生於竹編世家,2013年返鄉創業,2014年,楊隆梅發起成立了竹編專業合作社,負責承接竹編訂單業務、組織村上手工藝人生產。隨著近兩年竹藝村成為鄉村旅遊「網紅爆款」,當地手工竹編製品有了更多銷售渠道,也讓餐飲、民宿等業態火了起來。
思考
越來越多的「創二代」來蓉
這裡有適合他們成長發展的「土壤」
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有2093家規上文創企業,4500家標上文創企業,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國家級10家、省級23家,文創產業園區面積達665.2萬平方米,共有145條文創街區、33個文創鎮(村)、1430個文創空間。我市也正加快發展藝術設計、視覺設計、軟體設計、工業設計、生活設計、動漫遊戲設計等集群,吸引更多全球化流動的創意達人向成都聚集。「來成都創意」,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創意人的選擇。
成都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陳穎認為,如今成都正加快「三城三都」建設,如何將文化衍生發展出來形成產業,文創是非常重要的載體。「這些年成都將文化與旅遊緊密結合,很多旅遊景區都在打造文創商品,打破原有以保護為主的模式,將文化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例如邛窯、明月村、竹藝村等,拉動了整個地區的文創發展。」
談及為何越來越多的「創二代」選擇來成都?陳穎在採訪中多次提及「土壤」二字。在他看來,「創二代」群體的湧現並非偶然,這其中有其生長環境、自身對文創事業的興趣使然,更是基於成都有適合他們成長發展的「土壤」,「隨著成都的政策環境、城市發展面貌以及居住環境等條件的提升,特別是林盤綠道的打造帶動了整個公園城市的發展。城市的吸引力讓新一代的年輕人,包括文創方面的專業人才願意留在成都,擴大了成都文創的人才基礎。」
另一方面,「創二代」的出現也是成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的典型表現。陳穎說,一部分成都本地的「創二代」在外讀書後懷著對家鄉的熱愛歸來,他們把專業知識與家鄉發展融合,帶動了當地的文化傳承及發展。「近些年,成都很多項目以文創為核心,不少地方讓藝術家進駐,為他們提供創意空間及創作條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創二代』來蓉創業生活,助推了整個城市文創的發展。」(圖/文 成都日報)
【來源:成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