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2021-01-10 人民網

雙菁口小學學生在排練新年舞蹈。王 勇攝(人民視覺)

雙菁口小學學生在排練新年舞蹈。王 勇攝(人民視覺)

雙菁口小學學生在上美術課。王 勇攝(人民視覺)

整潔明亮的校舍映著藍天白雲,寬闊的操場上是孩子們奔跑的身影。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

青年教師劉冬坤

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

2006年畢業,劉冬坤第一個選擇就是回到了龍海鄉。「我的父親就是老師,我想繼承他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在劉冬坤記憶中,那時候的雙菁口小學校園裡滿是泥濘,食堂簡陋,宿舍就是搭個板子當床。孩子們每次周末回來都有一個「任務」,就是扛一捆柴火到學校裡。

如今的雙菁口小學完全不見劉冬坤記憶中的蹤影。「這幾年學校的變化很大。」雙菁口小學校長保坤說,2018年,學校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擴建,硬體設施正在逐步完善,「美術室、音樂室、實驗室一應俱全,宿舍、食堂條件也相當不錯,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

「我希望長大了,能當歌手!」「我的願望是做一名醫生!」在學校的關愛室裡,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志向。「我要做老師,而且是做語文老師,教育好祖國未來的花朵。」剛上四年級的欒鑫靜一開口,在場的老師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想要當歌手」的男孩盧俊偉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稚嫩的他,還要照顧爺爺奶奶。「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眼前這個少年,還是最初那張臉,面前再多艱險不退卻……」一說起自己最擅長的才藝,盧俊偉張口就哼起來自己最喜歡的歌。

與盧俊偉不同的是,楊蕊菱的志向卻與父親有關。幾年前,因為父親生病,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但與此同時,醫療、教育、產業等扶貧政策接踵而至,父親看病有了報銷,楊蕊菱讀書的環境也更好了,「成為醫生,就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保坤說,雙菁口小學現在是陸良縣最大的寄宿制小學,「學校700多名在校學生,留守兒童就佔了快一半,還有近100名建檔立卡戶的學生。為了孩子們能夠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學校設立兒童關愛室,定期和孩子們交流談心。」

儀仗隊的小指揮楊蕊菱

我們的才藝都是在學校學的,每位老師帶著一個興趣組

除了唱歌,盧俊偉還喜歡打籃球,楊蕊菱更是學校裡羽毛球、桌球高手,同時還是學校裡儀仗隊的指揮,打腰鼓也很厲害。「我們的才藝都是在學校學的,每位老師帶著一個興趣組。」楊蕊菱眼裡滿是自豪。

看上去有些文靜的語文老師李永,一曲嗩吶吹得激情洋溢。劉冬坤則帶起了硬筆書法班。「學校現在有22個興趣小組,孩子們的課餘活動豐富得很。」保坤說,龍海鄉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鄉鎮,為了發揮地域優勢,傳承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還開展了彝族大三弦、三型叉、刺繡等項目小組。

現在每年「六一」,或是鄉裡舉行活動的時候,雙菁口小學孩子們的表演都是當地群眾最期待的節目。熱情澎湃的現代舞、聲色並茂的歌舞劇、真摯傳神的手語操……孩子們的才藝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幾年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我們雙菁口小學的孩子們越來越棒了。」專職音樂教師的程鳳來了學校十幾年,感慨很深。眼看著就要期末了,孩子們每天都在刻苦學習。「新的一年,希望學習更好,期末能考個好成績!」「家裡已經有籃球了,新年還想要一雙輪滑鞋。」「希望去昆明玩一趟!」孩子們在記錄本上留下了自己的新年願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2日 07 版)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青年教師劉冬坤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2006年畢業,劉冬坤第一個選擇就是回到了龍海鄉。「我的父親就是老師,我想繼承他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 昔日廢墟琅琅書聲
    地震遺址  昔日廢墟  琅琅書聲  再度匯入車流,已是市中心。高樓林立,綠樹成陰,路直天白。一直擔當導遊的王強不再高談,囑咐司機左轉,直行,再右轉。「去河北理工大。」  河北理工大,前身為河北礦業學院。唐山地震時,校園蕩然無存。眼前高樓林立,皆為震後復建。
  • 林州視點:大山教育裡聽李長豔說三國演義隨感
    名師這邊獨優——大山教育裡聽李長豔說三國演義隨感林州是個創造奇蹟的地方。一錘一釺改變了「水貴如油」的舊時光,一個「變」字變來名片張張飛來。趁著美好的光景,我走進位於市直一小西的大山校區,聆聽了語文教師李長豔的《說三國演義》。濃縮了一個「精」字。
  • 琅琅書聲 殷殷梨香 | 「梨園春薈」朗讀者雲端分享會來襲,我們一起...
    琅琅書聲 殷殷梨香 | 「梨園春薈」朗讀者雲端分享會來襲,我們一起遨遊書海! 暖風拂面 春意正濃望向窗外 正是春光爛漫的季節斟滿香茗 體味苦中回甘手捧書卷 體驗別樣人生南開大學LANGDU琅琅書聲
  • 大山裡傳來孩子們的讀報聲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有的人想當畫家、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醫生……我的夢想是當一名人民教師……」昨日上午,在惠東縣高潭鎮中心小學,50多名五年級小學生手捧《惠州日報·小惠同學》,齊聲朗讀習作版的作文《我的夢想》,琅琅書聲在校園裡迴蕩,成為寂靜大山裡悅耳的音符。
  • 琅琅書聲迴蕩在希望的田野
    琅琅書聲是田野裡迴蕩的春風。今年是國家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的關鍵時點。按照黨中央、總行、建行大學的相關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建行大學江蘇省分行分校在全轄範圍內廣泛開展「建行大學·裕農學堂」建設工作。截止6月30日,轄內首批8類、12家學堂全部完成掛牌儀式,將金融智慧灑向江蘇廣袤的鄉間田野,以教育力量為三農事業注入金融活水。
  • 聽!虎跳峽大山深處脫貧路上的足音
    聽!駐村工作隊員格茸培楚眼中的白巖子是這樣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第一次來到這裡,我很難以想像在虎跳峽鎮距離不足30公裡的大山裡,還會有這樣貧困的群眾。」來自州民政局的駐村工作隊員格茸培楚說。
  • 雲裡霧裡都是歌,行走南溪河兩岸聽大山的情懷
    「吆起石頭往前走喲——哎呀哎呀哈喲——要等石王早呀歸呀位呀——哈呀——」這段旋律是不少酉陽浪坪鄉場鄉民從小聽一位叫張宗香的老人唱的南溪號子,而如今,這南溪號子,也成了南溪河的「家歌」。人人會唱,老少動情,抒唱著大山的情懷。
  • 故事丨夢裡我是只猿猴,想要回到大山深處,但是大山在哪裡呢?
    最初的幾個月是被母親背在身上,後來開始自己跌跌撞撞地跟著大部隊走,從大山的邊緣,一路向內輾轉。記得小時候,群居地距離農村很近,經常有貪玩的小猿猴離開族群去找果子,然後這一去就再沒有回來。聽族群裡的長輩說,它們被農村的人類捉走了,怕是回不來了,然後我便看到長輩們偷偷地抹眼淚。
  • 福州夜市:煙火味之上,更有琅琅書聲
    從非遺產品到互動體驗,集市裡琳琅滿目,充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味。 福建雪箇書院的壺翁和王錦閩等人在集市裡有個攤位,或畫或寫,現場創作書畫作品。他們的特色在於,用的是最具中國文人特色的扇面,包括紙扇和絹本團扇。這些作品售價從30元到50元不等。「我們在這裡創作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壺翁說。
  • 要不要帶孩子去聽交響樂?聽聽大山怎麼說
    為了讓孩子輕輕鬆鬆地走入古典音樂世界,音樂會特邀「洋笑星」大山擔任「翻譯官」,以詼諧幽默接地氣的註解,為古典音樂「加料」。談到「要不要帶孩子去看交響音樂會」「怎樣的音樂會才適合孩子」等話題,已有兩個孩子的大山給出經驗之談:「除非是為孩子度身定做、有深入淺出講解的音樂會,否則我不建議帶孩子去現場聽交響音樂會。太過艱深的曲目和長時間端坐,會讓孩子產生壓力。」
  • 大山裡的晨跑者……
    逆流而上的盤山公路往裡盤旋延伸,便進入了連綿起伏的大山當中……大山的腳下,是鎮政府所在地。在這個小鎮上,活躍著一群戶外愛好者。給原本美麗的澤雅小鎮上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單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但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奮然前行,享受戶外的一番獨得之樂!
  • 大山裡的「雲課堂」好溫暖
    大山裡的「雲課堂」好溫暖 通訊員 鍾國海 吳海炎 本報記者 羅瑞斌 通過上虞老年大學的線上教學平臺,金欽想用一次「特殊」的直播課,讓上虞老年大學國畫班的老同志們,以「雲課堂」的形式,與大山裡的孩子們一起牽手,溫暖同行。 直播開始後,30多個學生圍在金欽身邊,靜靜地聽著看著,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陣陣讚嘆聲。「短短的一堂課,講不了太多的內容,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們心裡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希望能在他們身上發芽成長。」金欽說。
  •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山裡的「時光機」
    大山裡的「時光機」 雲南文山「高家展室」折射山鄉巨變  在群峰和雲海掩映下,一處開滿繡球花的小院引人注目,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的標語刷滿圍牆。  懷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68歲的彝族老黨員高曉發把自家老屋改造成了展覽室,用自己幾十年來拍攝和收集的大量照片、資料,在大山深處譜寫出一曲時代變遷的讚歌。
  • 大山裡的希望
    早上七點,國家脫貧攻堅普查員小趙和陪同的馬山縣幹部一同驅車前往裡當鄉,計劃對那裡的一戶離群索居的貧困戶進行脫貧普查。山裡雲霧繚繞,蛇形的公路盤旋在高聳石山上,公路一邊緊靠著山體,另一邊則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車子行到半路,突然停了下來,司機轉過身對他們說「這兩天陰雨天,前面的路太窄太陡又太滑了,車輪容易打滑,我就送你們到這裡吧。」
  • 睡進凜冬大山的溫柔裡,才得以看見我自己
    在一家坐落在山上的溫柔酒店裡,卸下所有的防備和假裝。遠遠地看著大山時,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富士山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去過富士山的經歷,但那樣的印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和風,代表了日本調。 去大山時,是初春時節,山上還殘留大量未消融的積雪,陽光很好,照射到雪地上反射出泛白的光,整個氛圍很乾淨,很凜冽。
  • 大山裡的「最美爺爺」
    從東到西的不解之緣「我第一次知道大山小學,是在2016年。」王魯說,那時他去雲南省紅河州尋找分別40年的兩名同學,經過一番輾轉與同學重逢,在與同學一起乘大巴的路上,正好與黃茅嶺鄉的一名鄉幹部坐在一起。交談中,王魯了解到這裡屬於深度貧困地區,群眾收入低,好多村民不得不到外面去打工,留守兒童佔比達90%。
  • 大山裡的獨行者
    鴨子在淺淺的溪水裡伴著落葉一起遊向遠方,周醫生在雞群中給它們灑下清晨的第一頓飯。在犬吠、雞鳴,一切家禽甦醒的時刻,生機與活力也隨之甦醒,生命應有的冗長蓋過了季節的輪迴。周醫生行走在鋪滿落葉的小路上,用一個藥箱、一件白大褂對這個村莊進行著守護,對全村人的生命進行著縫縫補補。
  • 大山裡的「國旗班」
    周博倫 高參軍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海華每天清晨,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豔的五星紅旗都會準時升起在陝北高原大山環繞的包西鐵路北塬車站。走進陳建超的辦公室,玻璃門的書櫃裡整齊擺放著8面國旗,都是已褪了顏色或被風颳而破損的國旗。陳建超常和大家說,「可別小看這8面國旗,它們『目睹了』鐵路的變化和工區的發展。在我們心中,它們永遠是鮮豔的。」1993年,20歲的陳建超入伍,成為一名升旗手。長時間與國旗的朝夕相處,濃厚的愛國情結融入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