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白居易的「白俗」的評價,究竟是「貶」還是「褒」?

2020-12-17 雲溪隨筆

有人認為白居易的作品很俗,很平淡,不含蓄,無餘蘊。宋朝蘇軾說過這樣一句話:「郊寒島瘦,元輕白俗。」他說的郊、島、元、白,指的是孟郊、賈島、元稹和白居易。寒、瘦、輕、俗是對上述四人的評價。這個評價是貶義還是褒義,就有不同的見解。其他三人這裡不談。只談蘇軾評價白居易的「白俗」。

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廣的詩人。元稹說:白居易的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夫之口無不道。」(白氏長慶集序)白居易的詩不僅在國內流傳,而且傳播國外。唐宣宗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西域雞林國宰相和日本的嵯峨天皇都是白居易的讀者。

白居易從少年時期開始寫作,一直到七十五歲(會昌六年)去世,創作綿延了六十年之久,無論是他早年創作的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還是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感傷詩,以及大量的閒適詩作,對於後世文人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及至北宋時期,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一個高峰,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時代的享樂之風提供了前提條件。白居易閒適詩中流露出的恬淡安樂旨趣適得其時,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北宋文人。

白居易閒適、從容的人生態度,讓北宋中後期的文人都能從白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靈的歸依。生活悠閒、俸祿豐厚的文人過著閒適享樂的生活,與白居易詩中所描繪的閒適人生頗有相似之處,故而心有戚戚焉;當他們仕途受挫時,又總是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白居易,效法白居易閒適的人生態度。對白居易的傾慕是宋代士大夫的普遍風尚,如範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梅堯臣、韓琦、蔡襄等名人都寫過效法白居易流連光景、賦性曠達的詩篇,其中受白居易影響最大、最著名的詩人就是蘇軾,如南宋羅大經所言:「本朝士大夫多慕樂天,東坡尤甚。」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罕見的奇才,同時,他又是遭遇磨難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蘇軾置身于波詭雲譎的宦途之中,面臨朋黨的殘酷角逐。他一生跌宕起伏,經歷了數次大的政治變故。蘇軾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對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入思考,探尋內心的自適平和,並將這種思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從而在困境中能夠保持樂觀曠達的胸襟和隨緣自適的信念,以達觀超越的人生態度笑看人生。這種在困境中能夠保持樂觀曠達的胸襟和隨緣自適的信念,與白居易頗有相似之處,因此他更能在白詩中找到自我所需的精神食糧。

白居易在忠州做剌史時,曾在縣城的東坡上種了許多花樹,並且賦詩,詩云:「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步東坡詩》) 事有湊巧,蘇軾也在忠州東坡住過,也種了許多花樹。並且,從那時開始,就自稱為「東坡居士」。

也許,蘇軾的字東坡就有崇拜白居易的成分。他說:「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又說:「淵明形神似我,樂天心相似我。」由此看來,蘇軾最喜愛的兩個人,其中之一就是白居易。他怎麼會去貶低白居易呢?白居易的「白俗」,說的是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據說,白居易每寫一首詩,都要念給不識字的老年婦女聽,修改到她們聽懂為止。這是傳說,未必屬真,但白居易的詩非常通俗化,卻是事實。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的痛,白居易和蘇軾都有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琵琶女彈完她的一生後,他說:「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江州司馬就是他自己,當時他正被貶。他自覺和和歌女的際遇相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但,你知道他被貶為江州司馬的誹謗,論據是什麼嗎?因為花和井。有人舉報說:白居易這個人,品德相當不好。因為他媽媽是因為看花,掉進井裡死的,他居然還能寫出來賞花和新井的詩!(他著有「賞花」及「新井」詩),可見他是多麼涼薄!!就這麼成功了!
  • 九頭鳥到底是褒還是貶?
    其中以陳友諒、徐壽輝、朱元璋三支為主,徐壽輝、陳友諒都是湖北人,因此劉基的這則寓言是有所指,是對當時元末農民起義的一種評價。兩種說法,一褒一貶,這也是後來導致這句諺語褒貶相存的主要原因。褒者:認為九頭鳥九個頭,智慧非常。貶者:認為九頭鳥各自為政,心不齊,喜歡內鬥。
  • 蘇軾欣賞美景,想起白居易古詩,寫了一首宋詞對其進行反駁
    公元1082年,45歲的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去了一個寺院,在這裡就發現一個很好玩的事情。他平時所看到的江河湖海大多數都是從西往東流,最後匯入大海。但是在這裡看到了一條小溪是從東往西流淌。這就詞就是蘇軾的《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前半段寫景,後半段抒情,最後1句則是反駁白居易的古詩之作。在這首宋詞的一開始有一段小序。「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他來到蘄水清泉寺,看到這個寺院挨著一條小溪叫做蘭溪,溪水從東往西流。
  • 這首《廬山瀑布》,白居易說直追李白,蘇軾評為惡詩,您怎麼看?
    廬山三疊泉瀑布蘇軾這首詩的題目是說,徐凝這首詩寫得凡俗淺陋,有人偽造白居易的話稱讚徐凝的詩,白居易的風格雖然很淺俗,但也不至於推崇徐凝更淺俗的詩。蘇軾對元稹白居易的評價是「元輕白俗」,說元稹的詩輕佻,白居易的詩淺俗,所以這裡有「樂天雖涉淺易」的評價。蘇軾對徐凝的這首詩,更不客氣,他的七絕寫道: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白居易被貶江州,寫了首富含哲理的詩,用通俗語言講述了如何識人
    二、「時間」的照妖鏡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創作於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貶江州的路途上。他在詩序中提到:上一年好友元稹在江陵時,曾經寫過五首《放言》長詩。這一次他乘船去江州,路途遙遠,在舟上呆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寫了《放言五首》來唱和元稹。
  • 白居易、蘇軾等令人驚豔的名字,都來自儒家四書五經
    白居易一生宦海浮沉、中年喪子、幾個兄弟都先他去世,對於這一切他都樂觀承受,一直活到75歲高齡,確可稱之為「樂天」之名。白居易親兄弟四人,長兄白幼文,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四弟白幼美,九歲早夭。三弟白行簡,成就雖不如白居易,在當時也小有名聲,唐傳奇小說《李娃傳》出自他筆下。
  • 小詩人寫的一首詩,白居易誇他超過李白,卻被蘇軾罵得一文不值
    然而,徐凝寫完這首詩之後,卻得到了當時詩壇領袖白居易的認可。白居易在當時的詩壇地位,一點也不亞於李白活著的時候。可是,白居易對於李白的評價很低,他曾經高度讚揚杜甫:世稱李、杜………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
  • 白居易被貶江州,元稹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詩,其中7個字戳中淚點
    唐朝時期,有兩位比親兄弟還親密的詩人,絕對配得上彼此的知己,志趣相投、情真意切,他們就是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的關係,究竟好到什麼程度呢?咱們一起看一下。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才華和名氣僅次於李白、杜甫,穩坐唐代詩壇第三把交椅,被譽為「詩魔」和「詩王」。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被貶,原因讓人匪夷所思
    白居易,聽到這位年老色衰的歌女,訴說自己的人生不幸,大詩人也發出如此由衷感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在唐憲宗時期,任左拾遺,深得皇帝賞識,多次進言,有時候當面給皇帝提意見,皇帝都不加怪罪。那他是因為什麼原因被貶江州的呢?說起來令人匪夷所思。話說當年有人舉報白居易,說他犯了「大不孝」的罪。
  • 蘇軾版「舌尖上的宋朝」:一路被貶一路吃,用美食對抗詩意人生
    在這貶官歲月中,蘇軾一直堅守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心態,苦中作樂,每到一處就發掘美食,他竟然用自己的貶官歲月在宋朝的版圖上勾勒出一條美食路線圖。造就了一部蘇軾版「舌尖上的宋朝」。一路被貶一路吃,用美食對抗詩意人生。
  • 人們對蘇軾的評價為何那麼高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田友泉讀書記丨人們對蘇軾的評價為何那麼高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說到蘇軾的貢獻,作為在嶺南鵬城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新老廣來講,首先不免讓人想起清代著名詩人江逢辰的一首詩其中的句子: 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 蘇軾貶嶺南~惠州西湖
    廣東西湖,惠州的第2個5A景區,蘇軾貶嶺南,只有王朝雲陪他西湖的盛名在全國家喻戶曉,之前以為說到西湖只是杭州,原來在廣東的惠州也有西湖,而且也是「正宗」的西湖,也與蘇東坡有著很深的淵源。印象最深的就是蘇東坡被貶嶺南的各種故事,還有王朝雲陪她來這裡,被安葬在西湖。如今是惠州旅遊的必打卡景點。
  •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最悽涼的一首詞,尾句卻流傳千年,被當座右銘
    人遭遇挫折,特別是重大挫折後,會倍感孤獨無助,蘇軾也不例外。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被貶到黃州的蘇軾,官職低微,沒有實權不說,還要受到當地官員的監視。
  • 白居易「輕美」之最,遠勝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
    若說生活中的情趣,還得看白居易的詩,這方面,他說自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包括蘇軾。對比這兩個人的詩詞,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不同點,比如蘇軾不會養生,這方面他比白居易差遠了;還有比如蘇軾沒有那麼多情趣,除了描畫女人以外,日常生活中寫出情趣的詩很少。
  • 辛棄疾評價蘇軾並藉以抒懷,結尾一聲長嘯,令人無限感慨
    一次,辛棄疾經過黃州的赤壁,這曾經是蘇軾被貶和遊覽的地方,正是在這裡,蘇軾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所以當辛棄疾來到這裡時,深有感觸,於是在遊覽之後,寫下了一首《霜天曉角·赤壁》的詞作,藉以懷念蘇軾,並抒發英雄失意的悲涼。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而其中的訣竅就是蘇軾的這七個字:「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用生命詮釋了這七個字對他人生的關照。無論是在偏遠的惠州,還是在更遙遠的儋州,蘇軾都把那裡當成了自己的故鄉,做到了「心安」,所以才能夠如此豁達。但蘇軾的這一句宋詞並非全部出自他的內心,而是來源於一個唐代詩人的詩句靈感。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 他為何23年被貶2次,貶後自得其樂採民歌、失知己,唯物主義者!
    蘇軾是非常崇拜劉禹錫的,蘇軾也有劉禹錫的一些痕跡。比如被貶之後有豁達、積極向上。劉禹錫在初貶到後來23年後,終于于寶曆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這自然又少不得大唐第一好人裴度的功勞,時白居易在朝中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不管皇帝如何,起碼有了一些新的棟梁之才。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
  • 蘇軾被貶時的一首賞花詩直抵王陽明「心學」核心
    海棠作者:蘇軾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在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首充滿惜香憐香之情的七絕就是其中之一。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出了東坡先生天真爛漫的孩童一般的賞花心境。上句現實的殘酷放在另一個人身上也許是天大的事,可在東坡先生眼裡仿佛是過眼煙雲,根本不算「事」。花開正豔,東坡先生愛惜不已,當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東坡先生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
  • 白居易被貶江州,深夜聽聞雪壓竹子的聲音,寫下一首孤獨的詩
    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現實往往卻是非常殘酷的,當官並不意味著青雲直上,相反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被貶。在唐朝時期,文人被貶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當然了,被貶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人是因為胸懷天下,所以口出之言得罪了某些人,而有的人則是為了一己私慾。
  • 蘇軾被貶後創作的一首詞,卻安慰了後人許多年!
    創作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已經43歲,由於受到官場黨派鬥爭的關聯,被卷進了"烏臺詩案",導致自己被貶黃州。王鞏,字定國,是蘇軾的好友。蘇軾在徐州任職時,王定國去拜訪蘇軾,兩人遊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可見交情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