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大地自從有了行政建制之後,先後出現了一些名字。
這些名字中最老的應該就是「揭陽」了。
那是在公元前204年,距今兩千四百多年前的秦末漢初,南越國自立於五嶺之南,都城設在番禺。南越在南海郡增設揭陽縣,這是潮汕區域行政建制的開始。
當年的「揭陽」縣治所在地是不是就在現在的揭陽市境內?長光伯也不得而知。
公元331年揭陽縣分劃成海陽、潮陽、綏安、海寧4縣隸屬東官郡,到413年(東晉義熙九年)置「義安郡」,轄海陽、綏安、海寧、潮陽和義招五縣。
這也是潮汕州郡一級建置的開始。郡治就是海陽縣(後來析出揭陽縣並演變成潮州潮安),這樣演變的過程,有人說當年揭陽縣治也有可能在海陽縣區域內。
這樣的說法也找不到具體根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揭陽就是潮汕大地上首先出現的行政區域名稱。
到了公元591年,隋將原義安郡改置「潮州」,從此就有了「潮州」這個名稱,這也是這片大地叫得最長時間的名字。
這時的潮州除管轄義安郡的五縣外,加上前朝南齊設立程鄉縣,共轄六縣。唐代,潮州轄海陽、潮陽、程鄉三縣。
宋元時期,宋重新在海陽縣析出揭陽縣,揭陽的行政區域名字再次出現了,潮州行政區域增加到4縣。元時改為潮州路總管府。
明初改潮州路為潮州府,下轄4縣(海陽,潮陽,揭陽、程鄉)。
但等在16世紀後期,就增加到了九個縣。分別為: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
到崇禎六年(1633年),程鄉析出平遠、鎮平兩縣,潮州府共轄11縣。
從長光伯收集到的一些明代以後古地圖資料,也能看到接下來這片大地的行政區域的變遷。
明朝地圖
清初的政區調整和增置,雍正十一年(1733年),析出程鄉、平遠、鎮平與興寧、長樂另外設立嘉應州(現梅州市)。潮州府轄8縣。
清代天下輿地圖
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置豐順縣,潮州府確定了九縣格局。此時的潮州府城是廣東省內僅次於省城廣州的區域性大城市。
1887廣東省水陸圖
1905大清帝國全圖廣東省地圖
1914年,粵東設置潮循道,轄區北至平遠,西至長寧博羅一帶。
1926版中華民國新地圖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與澄海縣分治。汕頭也憑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成了後起之秀。
1936年廣東省第五區成立,署治駐潮安縣,後遷往汕頭,第五區轄境今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和豐順縣。
新中國成立之初置廣東省潮汕專區,後又改成粵東行政區,治駐潮安縣城(現為潮州市),後遷汕頭。
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陽區、潮安區、澄海區、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從民國至改革開放初期,海陸豐(今汕尾市)也從惠州及潮汕的管轄區域中跳來跳去。
1988年潮汕三市未拆分前行政地圖
1983年,汕頭地市合併,撤消了汕頭地區,潮汕地區的行政稱謂就是汕頭市。
1989年元旦,潮汕一分為二,潮州市成了省直轄市(縣級市),由廣東省直接管轄,不再由汕頭市代管。
1990年元旦,潮州市升格為副地級市(省直轄市)
1991年12月7日,汕頭經濟特區擴大至整個汕頭市區。潮汕再二分為三,成了汕頭、潮州、揭陽市。
潮汕三市中,還有普寧在1993年撤縣設市,成了揭陽市代管縣級市。
可以看出,歷史長河中,潮汕這片大地的行政區域在不斷變化著。
始終不變的是,潮汕人民的團結。不管如何,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家己人!
參考資料:《潮汕簡史》黃挺著《潮州府志》林杭學纂修 百度百科汕頭潮州揭陽詞條
來源 | 長光裡
揭西縣 · 大溪鎮
Jiexi · Daxi
=====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我們只是信息資訊的搬運工 -
- 如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