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處西北地區,東鄰陝西,西和北靠內蒙古,南接甘肅,總面積6.64萬平方公裡。地勢南高北低,下轄5個地級市,常住人口約700萬。
歷史上的寧夏
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寧夏屬於雍州。
周代之前,寧夏未進入中原王朝的中心統治區域之內。寧夏屬於犬戎等少數民族統治區域。
西周崛起於西岐(今陝西寶雞),建都於鎬京,統治中心在關中。關中以北的地區,包括河套地區、寧夏和陝西、山西北部被稱為朔方。朔方,北方之意。
朔,北方也—《爾雅》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出兵攻入鎬京,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陽,秦護駕有功,開始正式成為諸侯。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烏氏戎佔據寧夏的固原地區,朐衍戎佔據今銀南地區。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在寧夏設置烏氏縣和朐衍縣。秦昭襄王將烏氏縣和朐衍縣劃歸北郡管轄。
秦始皇統一天下,並派遣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廢除了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設置郡縣,寧夏屬於北地郡。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開始崛起,冒頓單于首次統一北方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趁中原內亂,重新佔領河南地。
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獲勝,建立漢朝。白登之圍後,漢朝開始執行和親政策。經過漢高祖、漢惠帝、呂后、漢文帝和漢景帝幾代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得到恢復。
漢武帝時期,繼承文景之治的基礎,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作戰,收復秦代邊地。漢武帝派車技將軍衛青攻佔河南地。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朔方郡和五原郡。漢武帝多次移民戍邊,河套地區漢民人口迅速增加。
漢武帝將天下分十三刺史部,此時的十三刺史部是監察區域,不是行政區劃。寧夏屬朔方刺史部的北地郡,後析出安定郡。寧夏主要屬於安定郡。
東漢光武帝將朔方刺史部併入并州,漢靈帝將刺史部改為州,自此之後州成為郡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寧夏大部屬於涼州的北地郡。
三國延續東漢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但出現拆分州郡的情況。魏國佔據北方九州,後更改成十二州,蜀國佔益州,吳國佔揚州、荊州和交州,交州後分成交州和廣州。寧夏南部屬於雍州的安定郡。
西晉結束三國鼎立重新一統,對天下州郡重新進行合併劃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國的州制,建立了十九個州。晉惠帝分荊、揚置江州,晉懷帝分荊、江、廣三州置湘州,最終得二十一州。寧夏南部屬於雍州的安定郡。
晉武帝司馬炎實行的宗王出鎮制度引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寧夏成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重新統一北方,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寧夏屬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和高平鎮(今寧夏固原)。鎮為軍鎮,用於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類似明朝明朝的九邊重鎮。
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分別為北齊和北周取代。寧夏屬於西魏和北周。北周時期,寧夏屬會州(今寧夏中寧)、靈州(今寧夏靈武)和原州(今寧夏固原)。
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重新統一天下,廢除州郡縣三級,更改為州縣兩級。隋煬帝更改為郡縣兩級,全國有190多個郡。寧夏屬於靈武郡(今寧夏靈武)和鹽川郡(今寧夏鹽池西北)。
唐朝,唐太宗按照天下山川和交通分為十道,唐玄宗時期分為十五道。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
安史之亂爆發,唐肅宗在寧夏靈武登基。其後,道和藩鎮並行,但道已經名存實亡。
北宋沿襲唐朝制度,但改道為路,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西夏佔據,寧夏北部屬西夏的興慶府、西平府等。
靖康之變後,宋朝失去北方大片領土,寧夏南部屬於金朝的鳳翔路,寧夏北部仍屬西夏的興慶府、西平府等。
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帝國,陸續消滅了所有割據勢力。元消滅西夏後,置西夏中興行省,寧夏屬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之名,後屬甘肅行省。
明朝實行承宣布政使司,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又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
清朝沿襲明朝制度,但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十八個行省,省下設道、府(州)、縣。寧夏屬甘肅省平涼府和寧夏府。
民國時期的寧夏
中華民國初期,寧夏仍屬甘肅省。
1929年,寧夏建省,下轄八縣(即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和平遠縣)和寧夏護軍使轄地(即阿拉善旗、額濟納旗),今寧夏銀川市為寧夏省會,其後省內行政區劃多有改變。
新中國時期的寧夏
新中國成立後,寧夏仍為寧夏省,省內行政區劃多有改變。
1954年9月,寧夏省建制撤銷,併入甘肅省。
1958年10月25日,以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
後區內行政區劃多有改變,形成了今日之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共轄5個地級市,分別是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
註: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