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一句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定律。」可以說,無論是對自然還是對科學,人總要有敬畏之心,才不至於太過於浮誇,才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得穩當。相信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但身處浮華、喧囂中,能做到這一點卻很難。
這兩天,有兩個事件很值得關注,也很發人深思。一個是搜狗的王小川在剛剛結束的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大「秀」機器同傳技術,喊出了「人工同傳可能會失業」的口號;另一個則是科大訊飛在發布會上大談多語種實時翻譯技術,言辭間同樣表露出了「人工智慧技術將取代同傳」的意思。但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這兩場新品發布會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只有Demo,卻沒有成型落地時間和大規模用戶體驗。也就是說,科技發燒友們只是看到搜狗和訊飛畫了一張餅,卻並不能親自嘗嘗餅的味道。
這兩家企業的「出位表演」引發了公眾的熱議,也招致了一些專業翻譯、同傳從業者的「吐槽」。一位來自於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網名為PKUCATer的教師在知乎上公開叫板王小川,「您若希望自己的演講被外國人真正理解,請花錢聘請最好的同聲傳譯員」。對於「偽技術」作秀,以及過於誇大機器同傳的做法,該教師言辭間也表達出了極大的不滿,搜狗對外聲稱的90%準確率是讓人懷疑的。
面對紛紛擾擾的事件,不少網友也對這種拿技術來炒作的行為大加批判,一些企業過度追求眼球效應,把技術展示當成了娛樂的「秀場」,透支了技術、品牌及公眾的信任,卻少了一些對技術的敬畏感。
搜狗、訊飛的機器同傳技術真的能實現嗎?
時間切回到11月17日,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移動網際網路論壇上,搜狗的王小川擔任了該論壇的主持人兼壓軸演講人,演示了「機器同傳」的黑科技,「秀」了實時機器語音識別並同步中英文翻譯,並顯示在大屏上。王小川現場演講時,身後的大屏幕上一直實時滾動出現中英文雙語。同樣,11月23日下午,科大訊飛也搞了一場主題為「人工智慧+共創新世界」的發布會,全球首發了多語種實時翻譯技術,能夠將中文翻譯成英語、維吾爾語、日語、韓語等,同步到大屏幕上,號稱準確率可以比肩同傳翻譯。
兩家一唱一和,倒也配合得相當默契,既給人們描繪了一副機器同傳、實時翻譯的美好畫面,也讓傻傻分不清真相的公眾跟著無限遐想起來。
只不過,為何能夠在千人圍觀的發布會現場展示卻無法向用戶開放試用?搜狗、科大訊飛的機器同傳、翻譯技術真得能實現嗎?恐怕沒有這麼樂觀。在業內,即使如蘋果這些喜歡發布概念的公司,也從來不會把Demo拿到新品發布會上說。搜狗和訊飛此舉無疑體現了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畫餅文化」,即早早的畫一個餅,宣布一個並不真實存在(或不夠成熟)的技術產品,以便嚇跑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增加自己贏得市場的機會。
實際上,在機器同傳、實時翻譯技術領域,谷歌、百度、微軟進入的時間更早一些,在技術研發、語料及數據量、準確度等方面,可能要比搜狗更勝一籌。即便如此,我們也很少看到谷歌、百度等企業拿同傳翻譯技術作秀,原因就是實現真正的機器同傳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反倒是後來者的搜狗、科大訊飛跳出來大肆宣揚,這是不是有過度炒作、作秀的嫌疑?
過度公關的浮誇風不可取,是對公眾的誤導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但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裡浮誇風盛行,在資本和概念的雙重驅動下,企業「放衛星」的事兒越來越多。特別是隨著公關炒作、口碑營銷的大行其道,這一現象變得尤為嚴重。其中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網際網路企業大玩融資的接力遊戲,為了完成一輪輪的融資,獲得高估值,誇大用戶、訂單數據幾乎是行業潛規則;二是,過度、誇大式的技術或品牌包裝成了家常便飯,停留在概念階段的產品或技術當做成熟產品來推廣,甚至誇大其詞,目的無非是為了博得注意力。
不過,這一現象發生在搜狗、科大訊飛身上,還是很讓人難以接受的。因為在網際網路圈子裡,搜狗一直標榜技術、工程師文化,科大訊飛也向來低調。按照常理來說,技術型的企業不會輕易放嘴炮。但這一次兩家企業大肆「表演」機器同傳、多語種翻譯技術,玩起了浮誇風,只能說明網際網路行業的公關炒作已經無處不在了。
當然,說這話並不是為了抨擊搜狗和科大訊飛,因為確實存在這樣的行為。作秀的玩法往往具有「傳染性」,改變一家企業的文化和基因。科大訊飛在語音技術上深耕多年,對外提供技術服務和接口,但11月23日的發布會上一股腦地推出了這麼多噱頭十足的產品。有理由懷疑,科大訊飛是不是已經不專攻核心技術,開始追趕人工智慧的時尚了;更不禁讓人擔憂,這家原本由技術驅動的企業是不是轉向公關作秀驅動了?
對此,有觀點認為,都是過度公關或品牌包裝惹的禍,不僅讓我們喪失了一些值得堅守的「寶貴」的東西,更是對公眾的誤導。搜狗對機器同傳技術的作秀,科大訊飛一下子捧出來各種「黑科技」產品,並製造出一大堆的吸引眼球的噱頭,引發公眾對「機器人導致更多人失業」的想像,無非是想標榜自家技術多牛、多領先,但代價是巨大的,會讓整個社會、商業產生錯覺,並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對待技術,我們需要心存敬畏
之前有一句名言談到過對待科學的態度以及科學精神,「科學代表的是人類已知的總和,而非是宇宙之間的真理。這個世界很廣大,需要心中、存一分尊敬、一分謙虛,並以此自律。」而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在科學、技術上的探索有所進步。不論是德國人的專業,日本人的嚴謹,還是美國矽谷在全球核心技術領域的地位的牢不可破,都是源於科學、技術的氛圍和態度。
可以說,不能對技術心存敬畏,一味地作秀,結果就會成為體量上的巨人,技術上的「跛子」。搜狗的王小川之前公開場合也談到過這一點,技術上的突破往往發生在高校或研究院裡,國內企業層面實現突破是很困難的。因為國內的網際網路產業雖然發展得很好,但基礎科研能力不足,多數網際網路企業的成功依賴於人口紅利的爆發,僅僅停留在應用創新層面,並不能說明技術比美國矽谷好。這話沒錯,但在「機器同傳」這件事上,王小川相當於打了自己的臉。
當然不僅僅是搜狗、科大訊飛,國內很多行業、企業喜歡包裝技術、吸引眼球,這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到科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抄襲」「造假」的事件,小到企業核心技術含金量的大打折扣,比比皆是。
表面看,這種不夠嚴謹、專業的技術研究的態度無傷大雅,還能掙得眼球和蠅頭小利。但著眼長遠,宏觀上看,中國已經是排名第二的世界經濟體,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微觀上看,網際網路正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移動網際網路的增長紅利已然消失殆盡,應用創新的驅動作用會變弱。未來,核心技術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每一家試圖在國際舞臺上有所表現的國內企業來說,把技術當作作秀的手段,不對技術存有敬畏感,結果只能是距離偉大企業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