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姆斯帝國議會,皇帝與教皇的矛盾和「勾結」,宗教改革達到高峰

2020-12-19 老大說書

歷史學習者:池長說歷史

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過程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對於小編來說,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他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的內容表達了他的改革態度,除此之外就是沃斯姆帝國會議了,因為這次會議是馬丁路德改革的一個新高度,當然,在這次的會議中他也經歷許多的考驗,現在小編要和大家說說這次會議。

1521年的沃姆斯帝國議會是一次更嚴峻的考驗,在這次考驗中,路德的宗教改革事業達到新的高峰。1521年年初,德國的民族情緒極為高漲。1月3日,羅馬教廷頒布的「譴責並將異端分子馬丁·路德及其一夥開除出教」正式教令,形同一張廢紙。2月8日,以殘酷著稱的(曾因丟一條狗而殺死5個農民)羅馬的精明外交官、教皇特使耶羅梅·阿萊安德(1480—1542年),從德國報告說:「現在整個德國都在造反;十分之九的人的戰鬥口號是『路德』!剩下十分之一對路德持中立的人的口號是『羅馬教廷該死!」

阿萊安德接著說,他親眼看見人們在搶購頭上帶有一圈光環的路德像,路德與胡登在一起一人手拿聖經一人手持寶劍的像,上面清楚地印著「獻給基督教徒自由的戰士馬丁·路德和烏爾利希·馮·胡登」!他最後哀嘆道:「我對這樣的人民失去了信心!」要想制服路德,必須求助於德國的世俗權力。在德國的選侯中,約有一半主張譴責路德,即科隆和美因茨兩個大主教,還有布蘭登堡侯爵。強大的薩克森選侯弗裡德裡克,雖與路德並無私交,兩人甚至沒有見過面,僅通過幾封信,但他對羅馬沒有好感,早已掌握其轄區的宗教權力,是眾所周知的路德庇護僅如此,弗裡德裡克這位「德國的狐狸」「蛇怪」和「長著狗眼斜眼看可疑者的土撥鼠」,還對特裡爾大主教和巴拉丁伯爵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教廷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年輕的皇帝被教皇稱作「乖孩子」的查理五世。原來,1519年1月12日老皇帝馬克西米連去世以後,德國的老對手、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密使便出現在德國各地,他們用花言巧語和巨款賄賂的辦法,妄圖博得選侯們的歡心以問鼎德國。然而,具有德國血統(馬克西米連皇帝之孫)的西班牙王查理,利用德國高漲的民族情緒,在弗格爾巨額貸款的資助下,終於擊敗弗朗西斯一世當選,稱查理五世,並於1520年10月23日在亞琛加冕登基。稍晚(1523年),弗格爾家族的代表曾指著查理的鼻子說:「如同白晝一樣地清楚,沒有我的幫助,陛下不會取得羅馬的皇冠。」

不過,查理的當選是有條件的,正如在亞琛加冕時眾選侯對他說:「請記住,給你這個皇位,不是因為你生來就有這種權力,也不是因為你有繼承權,而是由於德意志各諸侯和選侯的意志。「諸侯和選侯的意志」是什麼呢?歸納起來,有下列各條。帝國官職只能由德國人擔任;在公共事務中只能使用德語和拉丁語;帝國議會不能在德國境外召開;廢除商業同盟;未經正式審判,不得剝奪帝國任何等級的政治權利;皇帝應儘快來德國,並以德國為主要駐地;未經帝國樞密院同意,不得與外國宣戰、結盟,不得徵稅和召開帝國議會就是這位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的皇帝,卻被阿萊安德稱作「智謀遠遠超出他的年齡」和「心裡所藏的城府比臉上露出的要大得多」。

那麼,羅馬教廷為什麼看中了他呢?首先,查理五世是一個正統羅馬天主教信仰的維護者。1521年4月19日,他在一個小型會議上曾這樣亮出底牌說:「我的先人們在康斯坦茨和其他宗教會議上確立的事,我有權堅持。只是個別修士,在個人見解的驅使下走上歧途,才使自己與全體基督教徒堅持達一千多年之久的信仰處於對立的地位,又輕率地下結論說所有基督教徒至今都錯了。因此,我決意以我所有的領地、我的朋友、我的血肉之軀、我的生命和靈魂對這一事業打賭。」羅馬教廷顯然可以藉助於這個有影響的衛道士,進一步迫害路德和宗教改革運動。其次,查理五世在反對法國的鬥爭和西班牙的宗教法庭兩個問題上,顯然有求於羅馬。

從1515年馬裡亞諾之戰起,法軍一直佔領著米蘭等地,法國與教皇的關係很好,雙方曾經締結「博洛尼亞協定」(1516年)。米蘭是聯結西班牙與德國、尼德蘭之間的戰略要地,德國絕不會容忍法國長期佔領,雙方終究不免一戰,而一旦戰爭打起來,主戰場又在義大利,教皇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西班牙的宗教法庭是查理在那裡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但它又受制於羅馬,查理希望羅馬方面有所鬆動。為此,他於1520年春派胡安·曼努埃爾為使節前去羅馬磋商,迄未取得進展。查理五世對於這些也是心領神會的,但這並不是說他與教皇之間就不存在任何矛盾了。

支持羅馬天主教會的信仰不等於同時支持教皇對普世最高權力的奢求,不等於容忍教會的種種弊端而不進行任何改革(羅馬一提到改革就談虎色變!),也不等於雙方在對待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做法上始終一模一樣。查理與教皇的勾結有一個過程。早在1520年5月12日,胡安·曼努埃爾從羅馬奏請查理注意路德說陛下應當去德國,那裡有一個叫馬丁·路德的人受到薩克森宮廷的庇護,他講道的內容引起羅馬教廷的極大憂慮。」1520年10月底,薩克森公爵弗裡德裡克去亞琛參加查理的加冕禮,在科隆遇見來執行教皇令的阿萊安德,後者要求逮捕路德。弗裡德裡克不顧教皇的恭維和可能加諸的威脅,藉口任何一個德國人未經公正審判不得定罪,予以拒絕。

查理的總理大臣大概採取與弗裡德裡克相同的立場,不過表示:如果教皇不支持皇帝的敵人,皇帝願做任何有利於教皇的事,如果教皇妨礙皇帝,人們便會與教皇為難,使他難以自拔開始向教皇試探。大概11月底,皇帝的態度開始改變。11月28日,他寫信給薩克森選侯,要他阻止路德再發表反對教皇的東西。作為回報,12月12日,教皇宣布取消所有關於西班牙宗教法庭的敕令。於是,教皇與皇帝商定於第二年1月28日在沃姆斯召開帝國議會,共同對路德施加壓力,以便殺宗教改革運動。

1521年5月6日,查理在帝國議會上宣讀阿萊安德起草的《沃姆斯敕令》的主要內容,宣布路德為異端分子,限期捉拿。5月8日,教皇與皇帝正式締結同盟,宣布「他們無例外地有相同的敵人和相同的朋友;在贊成與反對上,在進攻與防禦上,目標相同」,共同制訂反對法國的計劃。皇帝在盟約的第16款承擔義務:「由於某些人背離天主教信仰惡毒地誹謗聖座,他將像他們反對他本人那樣,竭盡全力予以懲處,為他們的反對聖座報仇。」不久,與法國的戰爭正式爆發。

在小編看來,這是一樁骯髒的政治交易。查理五世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私利,不惜犧牲德國的民族利益和違背他當選時的莊嚴保證,決定與教皇攜起手來,共同迫害路德和宗教改革運動。查理有德國的血統,卻很少有德國人的民族感情。大家怎麼看待這樁「教義」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皇帝為什麼給教皇下跪?
    二者矛盾激化的開端是羅馬教皇給查理曼加冕,而矛盾發展到高潮的代表事件則是格裡高利七世發動的教皇革命。透過教皇革命,我們可以深入理解西方中世紀政教鬥爭的基本邏輯。 01.因為遠有君士坦丁,近有查理曼,旁邊還有拜佔庭皇帝,這些統治者都聲稱自己從上帝那裡直接獲得了授權,教會就是自己手下的一個分支機構,教皇就是自己手下的一個部長。無論誰做皇帝,教會的地位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 而且,查理曼利用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來充實帝國的高級管理隊伍,高級教士們都成了帝國的官員或者皇帝的諸侯,過上了王侯將相的生活,自然不願意改變。
  • 世界史: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的內部矛盾竟然來自宗教?
    十九世紀末,卻說剛剛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年逾花甲時方才登基為普魯士國王,剛即位便遇「憲法糾紛」。端賴新任宰相俾斯麥以「鐵血」手段息爭解紛,後又克建殊功,統一了德意志,這才令威廉一世在74歲高齡時,做了全德意志的皇帝。
  • 高中歷史教案: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複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的內容,加強學生對德意志分裂狀況的感性認識。
  • 相愛又相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教皇,關係究竟怎麼樣?
    兩者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即使競爭,也是風水輪流轉,故而神羅皇帝與教宗之間能夠形成長期制衡,哪一方都難以肆虐,為南德、北意的市民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各國君主希望加強自己的力量,德國人這種和猶太人共有的家族觀念,在查理大帝死後,很快就導致了帝國的四分五裂。查理大帝甚至在生前就已決定把這個國家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但這三個繼承人能力不足,仿效父親使原來已經一分為三的國家又一次分裂。
  • 10至11世紀初,克呂尼修道院改革的經驗,開始在德意志帝國推廣
    如果說僧侶是克呂尼運動的底層支持者,那麼德國皇帝就是教會改革的上層倡導者。亨利三世(1039~1056)被同時代的人稱為「僧侶國王」。德國皇帝支持教會改革的目的是加強教會體系,延續君權神授的傳統,因此皇帝成為教會改革的捍衛者。正是上述考慮促使亨利三世和他的隨從支持教會改革。亨利三世決定振興羅馬教會。1046年,他廢除了三個不同派別當選的教皇,任命改革的支持者為教皇。
  • 徵服英國和南義大利、俘虜教皇、打敗皇帝的諾曼人,是什麼鬼?
    拜佔庭帝國已經衰落,但控制著義大利南部很多地區,義大利人和倫巴第人經常起義反抗,但彼此也爭鬥不休。神羅皇帝和羅馬教皇大部分時間對立,都想控制義大利,但也偶有合作。信仰伊斯蘭教的撒拉遜人常常偷襲義大利海岸,西西里島更是在撒拉遜人酋長國的統治下。在複雜的政治軍事博弈中,諾曼人合縱連橫,憑藉自身善戰的騎兵、極強的適應能力在義大利南部開疆拓土。
  • 1478年,教皇親自下旨要求建立宗教裁判所
    義大利戰爭期間,義大利海岸地區不斷遭受法國和土耳其艦隊的襲擾,法國國王也正式與奧斯曼蘇丹締結同盟條約,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已經不復存在。雖然宗教對外交事務的影響一直延續了下來,但在宗教改革之後,其影響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幾個世紀以來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中,這一點尤為明顯。
  • 宗教改革運動——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資產階級革命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歐洲的中世紀的時候,教皇不僅代表著宗教至高無上的權利,而且在俗世中也擁有極大的權力,曾經盛極一時的「教皇國」就是教皇在俗世中的強大權力的最好代表。不過,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永遠處在變化中,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三:教會的世俗化1
    十字軍曾被用來鎮壓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宗教派別,又屢次用來攻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主,這使許多良好的基督徒都覺得教皇在利用十字軍為自己謀取利益和世俗權力,他們不願再服從教廷的命令和需要了。人們十分驚奇為什麼教皇要鼓動基督徒殺戳基督徒,並且給他們與以前殺戳異教徒同樣的報酬。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表明十字軍運動走向衰敗。
  • 羅馬帝國是重視法律的帝國,法律經過歷代皇帝修改,逐漸完善
    雖然,自奧古斯都建立帝制總攬立法大權之後,古代羅馬的習慣法和共和時期各種會議的立法及司法權開始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但各時代法學家的著述及對法律的解釋仍作為執法的依據在帝國各地區通行,與皇帝的敕令和對各級政府的救諭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在早期帝國,皇帝的救令一般要在元老院宣讀之後才頒行全國,因此,公元1世紀至3世紀,皇帝的教令往往以「元老院決議」的形式公布於眾。
  • 教皇和他的國
    選舉教皇是秘密選舉,選舉人是紅衣主教們。上一個非紅衣主教當選教皇是600多年前的事,所以,成為紅衣主教不是正式要求,它仍是一條「非正式的正式要求」。 教皇選舉的地點是羅馬市的西斯廷教堂,這一會議的場所是封閉的和嚴格與外界隔絕的,任何媒體都被拒絕在外。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所以,在4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一位皇帝,就把首都遷到了東邊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後來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拜佔庭帝國。拜佔庭能支撐1000多年,和東正教會的強大密不可分。你可能聽說過「東正教」這個詞,知道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其實,這個叫法是在拜佔庭教會和西方教會決裂之後才出現的。當時兩邊都強調自己是基督教的正統。
  • 馬丁 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導致新教產生的影響人物之一
    當他為解除自己「心靈之痛苦」尋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贖」之路時,認識到傳統教會要求人們履行的禮儀和神功,並無助於人們解除這種深沉的內心苦悶,經院神學亦只能引領人的心靈走入死胡同。他對中世紀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如維廉·奧康、J.胡斯等雖有所嚮往,並受到人文主義者如D.伊拉斯謨等的影響,但尚無意反對傳統教會和教皇體制。後人多認為,在這段時期內,他已形成因信稱義命題的基本內涵。
  • 德國路德和市民的宗教改軍
    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反映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和下層群眾要求擺脫羅馬教皇控制、建立一個獨立的德意志帝國的願望,深受群眾歡迎,一月之內,傳遍德國及整個西歐。 「路德放出的閃電引起了燎原之火,整個德意志民族都投入運動了。」九十五條論綱成了反對封建教會的政治綱領,路德成了當時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
  • 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吃癟 神權在西方為何不可動搖?
    那麼為什麼宗教在西方有極強的生命力?其實原因往往和一個文明的歷史進程有直接關係,這裡我們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與羅馬教皇的鬥爭舉例。1062年在兩名諸侯的支持下,德意志科隆大主教安諾二世將亨利四世綁架到一艘船上,即便12歲的亨利四世拼命抵抗甚至投入河中差點被河水淹死,但這仍然無法阻止他被掠到科隆當個傀儡皇帝,大主教和謀逆的諸侯們挾天子令諸侯成為了帝國的實際控制者。
  • 身為皇帝,為何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
    若是教皇和所有的天主教貴族聯合,或者天主教憑藉重獲新生的歸屬感作為依靠與帝國在公共利益上相爭,那皇帝是否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來抵擋這些呢?發自內心支持奧格斯堡信仰告白的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一方面要保護宗教改革,另一方面他不想破壞與天主教世界的關係,因此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中。
  • 捷克的「聖西裡爾與聖美多德」節和「楊·胡斯」節
    1880年,天主教教皇利奧十三世將他們的慶日加到天主教的禮儀歷中。1980年,天主教教宗保羅二世宣布他們與諾爾恰的聖本篤同為歐洲的主保聖人。 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包括捷克,一般將7月5日定為「聖西裡爾和聖美多德日」。 楊·胡斯曾任捷克查理大學校長。胡斯以獻身教會改革和捷克民族主義的大義而殉道留名於世,他的追隨者被稱為胡斯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