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者:池長說歷史
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過程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對於小編來說,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他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的內容表達了他的改革態度,除此之外就是沃斯姆帝國會議了,因為這次會議是馬丁路德改革的一個新高度,當然,在這次的會議中他也經歷許多的考驗,現在小編要和大家說說這次會議。
1521年的沃姆斯帝國議會是一次更嚴峻的考驗,在這次考驗中,路德的宗教改革事業達到新的高峰。1521年年初,德國的民族情緒極為高漲。1月3日,羅馬教廷頒布的「譴責並將異端分子馬丁·路德及其一夥開除出教」正式教令,形同一張廢紙。2月8日,以殘酷著稱的(曾因丟一條狗而殺死5個農民)羅馬的精明外交官、教皇特使耶羅梅·阿萊安德(1480—1542年),從德國報告說:「現在整個德國都在造反;十分之九的人的戰鬥口號是『路德』!剩下十分之一對路德持中立的人的口號是『羅馬教廷該死!」
阿萊安德接著說,他親眼看見人們在搶購頭上帶有一圈光環的路德像,路德與胡登在一起一人手拿聖經一人手持寶劍的像,上面清楚地印著「獻給基督教徒自由的戰士馬丁·路德和烏爾利希·馮·胡登」!他最後哀嘆道:「我對這樣的人民失去了信心!」要想制服路德,必須求助於德國的世俗權力。在德國的選侯中,約有一半主張譴責路德,即科隆和美因茨兩個大主教,還有布蘭登堡侯爵。強大的薩克森選侯弗裡德裡克,雖與路德並無私交,兩人甚至沒有見過面,僅通過幾封信,但他對羅馬沒有好感,早已掌握其轄區的宗教權力,是眾所周知的路德庇護僅如此,弗裡德裡克這位「德國的狐狸」「蛇怪」和「長著狗眼斜眼看可疑者的土撥鼠」,還對特裡爾大主教和巴拉丁伯爵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教廷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年輕的皇帝被教皇稱作「乖孩子」的查理五世。原來,1519年1月12日老皇帝馬克西米連去世以後,德國的老對手、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密使便出現在德國各地,他們用花言巧語和巨款賄賂的辦法,妄圖博得選侯們的歡心以問鼎德國。然而,具有德國血統(馬克西米連皇帝之孫)的西班牙王查理,利用德國高漲的民族情緒,在弗格爾巨額貸款的資助下,終於擊敗弗朗西斯一世當選,稱查理五世,並於1520年10月23日在亞琛加冕登基。稍晚(1523年),弗格爾家族的代表曾指著查理的鼻子說:「如同白晝一樣地清楚,沒有我的幫助,陛下不會取得羅馬的皇冠。」
不過,查理的當選是有條件的,正如在亞琛加冕時眾選侯對他說:「請記住,給你這個皇位,不是因為你生來就有這種權力,也不是因為你有繼承權,而是由於德意志各諸侯和選侯的意志。「諸侯和選侯的意志」是什麼呢?歸納起來,有下列各條。帝國官職只能由德國人擔任;在公共事務中只能使用德語和拉丁語;帝國議會不能在德國境外召開;廢除商業同盟;未經正式審判,不得剝奪帝國任何等級的政治權利;皇帝應儘快來德國,並以德國為主要駐地;未經帝國樞密院同意,不得與外國宣戰、結盟,不得徵稅和召開帝國議會就是這位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的皇帝,卻被阿萊安德稱作「智謀遠遠超出他的年齡」和「心裡所藏的城府比臉上露出的要大得多」。
那麼,羅馬教廷為什麼看中了他呢?首先,查理五世是一個正統羅馬天主教信仰的維護者。1521年4月19日,他在一個小型會議上曾這樣亮出底牌說:「我的先人們在康斯坦茨和其他宗教會議上確立的事,我有權堅持。只是個別修士,在個人見解的驅使下走上歧途,才使自己與全體基督教徒堅持達一千多年之久的信仰處於對立的地位,又輕率地下結論說所有基督教徒至今都錯了。因此,我決意以我所有的領地、我的朋友、我的血肉之軀、我的生命和靈魂對這一事業打賭。」羅馬教廷顯然可以藉助於這個有影響的衛道士,進一步迫害路德和宗教改革運動。其次,查理五世在反對法國的鬥爭和西班牙的宗教法庭兩個問題上,顯然有求於羅馬。
從1515年馬裡亞諾之戰起,法軍一直佔領著米蘭等地,法國與教皇的關係很好,雙方曾經締結「博洛尼亞協定」(1516年)。米蘭是聯結西班牙與德國、尼德蘭之間的戰略要地,德國絕不會容忍法國長期佔領,雙方終究不免一戰,而一旦戰爭打起來,主戰場又在義大利,教皇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西班牙的宗教法庭是查理在那裡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但它又受制於羅馬,查理希望羅馬方面有所鬆動。為此,他於1520年春派胡安·曼努埃爾為使節前去羅馬磋商,迄未取得進展。查理五世對於這些也是心領神會的,但這並不是說他與教皇之間就不存在任何矛盾了。
支持羅馬天主教會的信仰不等於同時支持教皇對普世最高權力的奢求,不等於容忍教會的種種弊端而不進行任何改革(羅馬一提到改革就談虎色變!),也不等於雙方在對待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做法上始終一模一樣。查理與教皇的勾結有一個過程。早在1520年5月12日,胡安·曼努埃爾從羅馬奏請查理注意路德說陛下應當去德國,那裡有一個叫馬丁·路德的人受到薩克森宮廷的庇護,他講道的內容引起羅馬教廷的極大憂慮。」1520年10月底,薩克森公爵弗裡德裡克去亞琛參加查理的加冕禮,在科隆遇見來執行教皇令的阿萊安德,後者要求逮捕路德。弗裡德裡克不顧教皇的恭維和可能加諸的威脅,藉口任何一個德國人未經公正審判不得定罪,予以拒絕。
查理的總理大臣大概採取與弗裡德裡克相同的立場,不過表示:如果教皇不支持皇帝的敵人,皇帝願做任何有利於教皇的事,如果教皇妨礙皇帝,人們便會與教皇為難,使他難以自拔開始向教皇試探。大概11月底,皇帝的態度開始改變。11月28日,他寫信給薩克森選侯,要他阻止路德再發表反對教皇的東西。作為回報,12月12日,教皇宣布取消所有關於西班牙宗教法庭的敕令。於是,教皇與皇帝商定於第二年1月28日在沃姆斯召開帝國議會,共同對路德施加壓力,以便殺宗教改革運動。
1521年5月6日,查理在帝國議會上宣讀阿萊安德起草的《沃姆斯敕令》的主要內容,宣布路德為異端分子,限期捉拿。5月8日,教皇與皇帝正式締結同盟,宣布「他們無例外地有相同的敵人和相同的朋友;在贊成與反對上,在進攻與防禦上,目標相同」,共同制訂反對法國的計劃。皇帝在盟約的第16款承擔義務:「由於某些人背離天主教信仰惡毒地誹謗聖座,他將像他們反對他本人那樣,竭盡全力予以懲處,為他們的反對聖座報仇。」不久,與法國的戰爭正式爆發。
在小編看來,這是一樁骯髒的政治交易。查理五世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私利,不惜犧牲德國的民族利益和違背他當選時的莊嚴保證,決定與教皇攜起手來,共同迫害路德和宗教改革運動。查理有德國的血統,卻很少有德國人的民族感情。大家怎麼看待這樁「教義」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