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又相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教皇,關係究竟怎麼樣?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3656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歐洲中世紀,教宗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非常重要。神羅是教宗用以對抗法國、義大利等地諸侯的後臺之一,而教宗的加冕則是神羅統治法權的來源。兩者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即使競爭,也是風水輪流轉,故而神羅皇帝與教宗之間能夠形成長期制衡,哪一方都難以肆虐,為南德、北意的市民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各國君主希望加強自己的力量,德國人這種和猶太人共有的家族觀念,在查理大帝死後,很快就導致了帝國的四分五裂。查理大帝甚至在生前就已決定把這個國家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但這三個繼承人能力不足,仿效父親使原來已經一分為三的國家又一次分裂。1000年來,條頓人一直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國王,由他們自己決定誰將成為繼承人。從此以後,德國的國王和皇帝都是由擁有選舉權的諸侯選舉產生,因而在開始時,他不過是一個由諸侯組成的共和國終身元首罷了,只有通過外交手腕、機遇或打勝仗才可能在王朝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帝國議會和諸王會議的影響等同於德國個別諸侯對帝國事務的幹擾,缺乏穩定和持久。歷代皇帝在爭取羅馬的地位中精疲力盡。這些發生在義大利的中世紀戰役大都沒有明顯影響全局。羅馬離德國非常遙遠,這一事實首先提醒了三位奧託,後來德國皇帝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即使如此,他們在開拓自己的宏偉前途時,眼睛始終盯著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因為他尋求並需要外國的承認。他們一直擔心被人看不起,這種恐懼和自卑感驅使他們不斷行動。即便是在今天為了取悅某一個國家而發表的表示贊同的長篇講話中,也必然摻雜著威脅和指責。所有這一切並不是為了物質,德國人並不因為追求生活富裕和輕鬆去徵服別的國家,而主要是為了顯示他們比別人優秀,強迫別人接受他們令人討厭的生活方式。無論個人,還是整個德國人群體,生活中如果沒有聽眾,都是無法忍受的。那些對自己沒有信心、看不到自己內在價值的人,總是希望聽到外界肯定自己。正是這種沒完沒了的不安和衝動,使他們的領導人忘乎所以,置地理概念於不顧。或者,真的由於四分五裂的義大利為他們提供了一大片可以定居的土地,就像流浪的條頓部落在民族大遷徙時的情景一樣?的確,要統治這樣一大片土地,就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但是當德國的邊界還經常受到來自法國和斯拉夫的威脅時,這支軍隊怎麼能長期駐紮在那裡呢?當時阿爾卑斯山的通道還很少,北邊的人妄想統治阿爾卑斯山南部,但這個願望怎麼能實現呢?即便是那時的政治家也必須承認,教皇道義上的保護實際上毫無意義,除非有人能控制米蘭和西西里。德國歷代皇帝恐怕也很難推翻這一事實,但是為了實現他們的夢想,他們竟無視這一點。所有這一切關於南方的美夢,結局又是如何呢?經過長期統治及各次戰役,強大的奧託大帝帶回德國的又是什麼呢?當他最後回到德國時,已快60歲了,他佔領了千裡以外的某些土地,但為時很短。
但是他還有第二項成就:南下時,他把兒子入贅給拜佔庭公主。這一行動具有很大的意義。奧託大帝死後,羅馬-德意志的美夢迅速破滅,並逐漸演變成悲劇。奧託大帝的兒子和孫子為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並兩敗俱傷。他們都被統治世界的野心所驅使,兩人都有一個外國的母親,這兩個外國的母親分別利用自己的兒子謀求自己的利益。為了實現這一美夢,兩代人都付出了代價,喪失了自己的榮譽和才華,喪失了國家的利益,甚至還丟了自己的性命。兩人都還在比較年輕時就在羅馬附近衰萎死亡。奧託二世是唯一葬在聖彼得教堂墓地的德國皇帝,他的墓地成了顯示大德意志野心的標誌。成千個德國人的心也隨他而去。德國人夢想統治世界和普遍要求南下的欲望,使得年輕的德國在國內外都面臨危險。象徵權力的皇冠掌握在教皇手裡,他利用德國人浪漫主義的渴望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對整個德國施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要比他對任何別的國家,甚至包括義大利在內所施加的都大得多。德國面臨巨大的壓力,宗教界反對並抗議教會日益世俗化的鬥爭遍及全國,最後達到了高潮。儘管如此,這個鬥爭延續了五個世紀,直到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由信仰和野心交織而產生的兩重性使德國成了一個矛盾重重的獨特國家,任何具有王室爵位的國家的歷史都不能與之比擬。從此以後,德國的國王們一直稱他們的國家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那麼,羅馬教皇又算什麼?很明顯,他也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而且是羅馬人,不是德意志人。他怎麼能忍受異族諸侯先他佔據皇位呢?為什麼法國人或英國人沒有想過建立法蘭西或英吉利羅馬帝國呢?誠然,教皇需要一個世俗庇護人。德國人對他又威脅又奉承的態度使他深信德國人需要他。統治世界的夢想使德國人對皇冠愛不釋手,而教皇則以畢生的投資換取了巨大的利益,其他比較缺乏幻想的民族是不會向他提供這樣的利益的。這種情況在德國下一個王朝,奧託大帝的繼承者法蘭克人的鬥爭中得到充分表現。亨利四世(1050—1106)在位時,這一鬥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是另一個成就難以持續的德國皇帝,但在歷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因為他的出發點和某種思想聯繫在一起,這種思想使他的命運時而潦倒失意,時而飛黃騰達。在德國權力與精神的鬥爭中,他遇到了一位強有力的對手。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是羅馬一個手工匠的兒子,原名叫希爾德布蘭特,是日耳曼人的後裔。他身材瘦小,相貌醜陋,皮膚黝黑,當代人貶稱他為「神聖魔鬼」。

格列高利七世

他比亨利四世大30歲,天生聰明過人。他不重錢財,對女人則又當別論。他雖出身低微,卻野心勃勃,能輕易對付他看不起的人。他曾嚴厲指責他的頂頭上司出賣聖職,道德敗壞。他如果出生在王室,肯定會是一個徵服者。亨利是國王的兒子,但不能成為一個徵服者。他傲慢無能,時而專橫跋扈,時而妄自菲薄,喜怒無常又好色,具有典型的德國人性格。這位高大英俊的年輕人是註定要出人頭地的。新教皇認為他可以輕易對付這樣一位國王,特別是在了解到其他諸侯越來越不服從亨利並準備廢黜他時,教皇更覺得有恃無恐。這個新教皇對王室後裔的本能仇恨使他為所欲為。亨利對此大發雷霆,要求德國教會理事會免除他教皇的職位。但教皇的回答是,宣布把國王革出教門。對教皇來說,國王的禁令毫無作用;可是對國王來說,開除出教會卻有嚴重的影響。這種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形勢使年輕的亨利迅速地成熟起來。如果他向教皇懺悔贖罪,把難題推到教皇那裡,情況又會如何呢?「巴黎值得一去。」另一個叫亨利的國王亨利六世在500年以後說道。在一個寒冬,亨利四世出發到義大利去,希望以懺悔的方式擊敗他的敵人。為安全計,他帶了妻子和孩子同行。但教皇格列高利此時已出發去北方,到他的朋友瑪蒂爾達伯爵夫人的卡諾莎城堡暫時隱居。形勢發展得近乎喜劇。兩人都不知道,到底是誰在追趕誰。26歲的亨利,德國皇帝頭戴王冠的漂亮兒子,來到了地上滿是白雪的城堡院子裡,很明顯,他是單獨來的。一位神甫下來迎接他,亨利懇求教皇接見並原諒一個已經認罪的人。根據慣例,他只穿了一件長絨襯衣。他一定覺得很冷,而此時在樓上,在蓋有拱頂的暖閣裡,坐著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身邊陪著有權有勢的城堡女主人,在餐桌上談笑風生。他已經56歲,醜陋卻有氣派,他權欲薰心,已經當了4年教皇。格列高利肯定馬上意識到自己必須讓步。如果是一個真正高尚的人,他應該儘快結束這一荒唐場面。但格列高利讓對手受盡精神上的侮辱,讓亨利在室外足足等了三天。他不能原諒亨利優雅高貴的出身和年輕的狀態。第三天他來到城堡的院子,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猶大的吻」。1077年1月,這場令人怵目的情景,反映了兩個統治者之間的鬥爭。但是他們爭的不是領土,而是人心,希望得到世界的好感。在這場鬥爭中,當時的屈膝者最終贏得了勝利。他的同時代人也不感到懺悔是恥辱,他們自己良心上的負擔已夠重的了。亨利回來後,發現對他懷有敵意的諸侯正在醞釀一場新的陰謀,但是人民站在他的一邊。教皇在這場鬥爭中輸了。這一事件7年以後,亨利在羅馬加冕為德皇,格列高利在孤獨中死去。亨利晚年的大部分時間消磨在與其兒子的搏鬥中,但是他在格列高利死後很久,才在勝利者的自豪感中突然去世。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兩個最有權勢人物的這場鬥爭,與其說是爭奪權力,不如說是為了爭奪在精神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以德國人典型的方式把統治世界的權力欲與精神使命混合在一起,精神和權力的鬥爭在他們身上絕不是簡單地以一方為代表,而是雙方都含有兩種因素。幾十年來所有力量被毫無目的地揮霍浪費,似乎日耳曼帝國不存在農民和市民,而實際上這個國家本是為這些人而建的。

本文節選自《德國人: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經公眾號「 文史宴」(微信ID:wenshiyan80s)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鼎盛羅馬如此之多的國家共同組成了鼎盛時期的羅馬,我們一般說的羅馬帝國也就是這個羅馬而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羅馬帝國完全沒有關係,神聖羅馬帝國是德國的前身所以他們之間與其說是虛無縹緲的繼承關係,倒不如說是蠻族對文明的崇拜誕生的,就像是蒙古入侵了華夏但是最後建立了漢化的大元一樣。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西羅馬帝國雖然解散,但是羅馬的教皇依然權威至高無上。 然而有人想推翻教皇!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因出兵義大利幫助教皇平息叛亂恢復教皇職位有功,於是被教皇加冕,教皇說: ——你,就是昔日那光榮的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裡亞的領土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了由拜佔庭帝國皇室在帝國崩潰後又建立的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臺。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實際上沒有直接且合法的血緣關係。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評論道:"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以及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像是父與子的關係。在公元285年,戴克里先結束了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並且將元首制改為君主制,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皇帝,但戴克里先因為羅馬帝國巨大的規模和外部敵人威脅的原因,認為一個人是無法完美統治一個國家的,於是他設立"四帝共治"的制度,將皇帝分為四位,分別治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區域。
  • 皇帝為什麼給教皇下跪?
    簡單地說,教會下層認為教會和皇權的合作使教會的純潔性受到了汙染。 給查理曼加冕確實讓教會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查理曼只是被利奧三世算計了,擔了個虛名。查理曼和他的子子孫孫都知道控制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的重要性。於是,後來的教皇長期被義大利的王公貴族們控制,最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把教皇控制在手裡,羅馬教廷幾乎成了皇帝的私家教會。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民族構成、語言文化、政治體制等諸多方面,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都沒有關係。正因如此,學界基本不將神聖羅馬帝國視為羅馬帝國的延續,而是將之作為中世紀領主或者日耳曼歷史的組成部分。既然與羅馬帝國沒有關係,這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呢?
  •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聯?原來第三帝國也與之有關!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佔庭帝國,帝國臣民信仰東正教,說希臘語,與西方的天主教相對應。 教皇為了爭取查理曼永久的軍事保障,為查理加冕,稱「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從此「查理國王」變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從此,這個查理曼帝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濫觴。
  •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聯?原來第三帝國也與之有關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佔庭帝國,帝國臣民信仰東正教,說希臘語,與西方的天主教相對應。 教皇為了爭取查理曼永久的軍事保障,為查理加冕,稱「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從此「查理國王」變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從此,這個查理曼帝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濫觴。
  • 神聖羅馬帝國又稱日耳曼帝國
    我相信肯定會有人以為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人有關係,而事實卻是,這是從古德意志帝國發展而來的,只是第一位古德意志帝國國王奧託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才被稱為「羅馬皇帝」。想和羅馬有聯繫,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文化淵源和宗教。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而被夾雜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形成一個確切的政治實體,並且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不斷被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所侵吞。因此直到1155年腓特烈一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之時,德意志帝國與羅馬教會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一方面,德意志的皇帝們迫切需要羅馬教會的加冕儀式來宣揚自己帝位的神聖地位,而另一方面,德意志皇帝對羅馬教皇的土地和財富賞賜也使得羅馬教皇的權力一度擴大,甚至在義大利中部形成了「教皇國」。
  • 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吃癟 神權在西方為何不可動搖?
    其實原因往往和一個文明的歷史進程有直接關係,這裡我們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與羅馬教皇的鬥爭舉例。前半生生活在教廷陰影中的皇帝出生於105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是其父親亨利三世的掌上明珠,亨利三世不顧一切的阻礙提前將其宣布為帝國的繼承人,還同時加封他為巴伐利亞公爵。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篇你狗子不講武器,而是和大家聊一下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之所以今天寫這個,是因為我之前老說德二帝國,德三帝國,也就是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而有小夥伴老會問到我那麼作為德一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怎麼來的,所以...這篇和大家捋捋它到底算哪根蔥。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縱橫歐洲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何被1個法國矮子終結了
    縱橫歐洲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何被1個法國矮子終結了文|歷史的故紙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城市的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到羅馬帝國。
  • 神聖羅馬帝國通史——一個千年帝國的興衰史
    格利高利七世將亨利四世逐出教會,並廢除了他的皇位,引起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大動蕩。1077年,亨利四世親自到卡薩諾請求教皇格利高利七世的原諒。最後,教皇格利高利七世收回了驅逐令,亨利四世發誓改過自新,回國後開始重建威信 。1080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再度將亨利四世逐出了教會。
  • 布賴斯《神聖羅馬帝國》:800年查理曼加冕「羅馬人的皇帝」
    教皇現在從這把椅子上立起身來,誦讀福音書畢,走到查理跟前一一查理業已脫去了樸素的法蘭克服裝,換上了羅馬貴人的皮帶鞋和短外套,跪在高祭壇旁禱告一一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愷撒的王冠加於蠻族酋長的額上,然後在他面前鞠躬致敬,教堂響起了群眾的呼聲:羅馬又自由了,又成為世界的主人和中心了,「查理·奧古斯都,神所加冕的偉大而賜予和平的皇帝萬歲!永遠勝利!"
  • 105年,意志堅定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Henry IV)退位
    但教皇還是通過在正式協定——《倫敦協定》上的附加條款保留了一些顏面。如果信眾的「祈禱之雨」軟化了亨利的心,他就會自願放棄主教覲見向其效忠的要求。 亨利同意了這項條款。可能相比於帕斯夏二世,他並不對眾人祈禱的效力抱有信心。但這一條款暫時調和了教皇和英格蘭的關係,安瑟倫回到坎特伯雷,繼續擔任兩年多的主教後便去世了。但在英格蘭,政教之間的權力爭奪只是被暫時擱置,並沒有就此結束。
  • 歐洲史(17) - 中世的神聖羅馬帝國(上)
    我們一般從962年的奧託一世戴皇冠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但在德國的歷史學界,從800年的查理大帝戴皇冠開始,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範疇。 3.1 義大利的情況887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皇帝胖查理(查理三世)被廢黜後於第二年死去,帝國再度陷入分裂。
  • 歐洲統治者地域最廣的哈布斯堡家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到底啥關係
    後來哈布斯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1438 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神聖羅馬帝國指的是公元962年---1806年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羅馬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居,對外大肆擴張。
  • 神聖羅馬帝國女皇;嫁給帥而無能的情郎,與傾慕者打了一輩子的仗
    700多年間,哈布斯堡家族在霍夫堡宮內統治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老城中心位置這些皇家居室和大廳讓人驚嘆於這個多瑙河畔帝國裡,最顯赫的家族曾經擁有的奢華。現今眾多的博物館和收藏也展現了皇室對藝術品的鑑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