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達航空近日推出了新的商務艙Qsuite,為乘客創造更為私密的飛行空間。在新的商務艙中,有雙人大床和四人面對面的獨立隔間,能夠充分滿足兩個人蜜月旅行和四個人家庭或朋友出行的需求。卡達航空的這款商務艙可以與不少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媲美了。
在細節上,Qsuite 十分的考究,比如座位採用手工縫製的義大利皮革,可180度旋轉,放平或是斜躺;提供豐富的菜單與新一代飛行娛樂Oryx One 應用。卡達航空旗下波音777和空中巴士A350,很快就將安裝這些舒適的套房,把酒店般的享受帶入了商務艙。這給頭等艙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近兩年,對頭等艙唱衰的聲音不絕於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高端消費人群更願意選擇商務艙了。而航司看到了這一趨勢,開始打造越來越豪華且性價比更高的商務艙。
對於乘客來說,躺椅、睡衣、定製的食物以及乘務員貼心的服務已經不再是頭等艙的專屬了,在商務艙中完全也可以享受。尤其在卡達這個Qsuite商務艙,服務和設施更是豪華,卻比頭等艙的價格便宜很多。以多哈到倫敦這段旅程為例,卡達航空的單程商務艙價格從12090到17025人民幣不等,頭等艙的價格為21355人民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乘客的需求也促進了航司對於商務艙的改造。
對於航空公司來說,在經濟不怎麼景氣的時候,頭等艙能夠帶來的額外收益越來越少了,不少航空公司都不願意把精力放在費力不討好的頭等艙上了。以波音787為例,航空公司預定50架飛機,裡面沒有一架是需要裝頭等艙座位的。轉而去發展受到乘客喜愛的公務艙,想方設法對公務艙的硬體設施進行更新換代,提高服務質量。
幾年前,北美的多數航空公司都放棄了頭等艙,重新規劃整個機艙的安排和布置。中國航空公司更是如此,在中國社會風氣向從簡、從儉轉換過程中,高端消費人群變少了,包括南航東航在內的航空公司,都重新回歸「經濟艙+公務艙」模式。
重新調整飛機座位的結構,去掉頭等艙,對於航空公司來說,將有利於推動高客座率、高飛機利用率和高密度客艙布局。新加坡航空在波音777飛機上把頭等艙從18個減至8個,增加了75%的座椅空間。據悉,頭等艙座椅所佔用的面積大約是經濟艙的3倍,頭等艙內10-12個位置的造價大概是300萬美元。
曾經很多高端旅客的時候,大概飛100次多哈到倫敦以後,就開始純賺錢了,而且單程賺得不少。不過要是一旦高端遊客銳減,上座率不佳,那回本就需要更長時間。打個比方,個人感覺頭等艙像是奢侈品,經濟艙像是快消品薄利多銷。
而改造以後,頭等艙被同樣包含私密空間的公務艙代替,公務艙的座位所需的面積遠比頭等艙小多了,因此在相同的空間內,公務艙的能夠容納的旅客更多。還是以多哈到倫敦為例,高級公務艙價格與頭等艙差了6000塊人民幣,高級公務艙如果坐了3個人,實際的票價收入就比坐了兩個人的頭等艙要多。
有不少國外的航空公司都在調整飛機的內部布局,只有一些飛往土豪城市例如東京、紐約、洛杉磯的國際航班,才會保留頭等艙,而國內航班和其他一些目的則在頭等艙上做減法。利用移除頭等艙省下的空間,這些航空公司將座位的等級分的更加詳細了。經濟艙包括特價、普通、高級經濟艙,公務艙也分Saver(省錢版)、Value(正常版)、FLEXI(高級版),將每個微小的需求都滿足。
對於國內航空公司來說,減少頭等艙還可以更親民,畢竟大多數出行的人還是平民百姓,他們有可能會享受一下公務艙,但對頭等艙還是有點望而卻步。頭等艙價格過高沒人買,造成資源浪費。現在變成公務艙,價格會有所下降,再加上打折,有一定需求的普通消費者也坐得起,航空公司也掙了錢。不過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國內航空公司的商務艙,遠沒有國外航空公司的那麼「豪華」也僅僅是比經濟艙座位舒服、空間大一些的程度。
不過,也有相當一部人和航空公司認為,頭等艙不會消失,仍然是個維持公司形象、挽留忠實旅客的好辦法。比如,對某些經常選擇一家航空公司的旅客來說,積累裡程然後升艙,就像是一次驚喜的小獎勵。沒了頭等艙,航空公司得想一些新的獎勵方法,來留住一些忠實旅客了。
而且頭等艙對發揮航空公司的品牌效應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拿阿聯航空為例,不少人對其印象都來自其高端豪華的頭等艙,配備私人套間、淋浴Spa設施以及酒廊。將阿聯歸為高端服務質量高的航空公司之列。今年1月,阿聯還投資了5億美元,為頭等艙的乘客提供更奢華的酒類體驗。
不過從阿布達比到倫敦的單程雙人票售價達到2萬美元(約為14萬人民幣)這也是一般頭等艙無法企及的高度。阿聯也為航空公司開闢了一個新思路,想要做頭等艙沒問題,要做就做就最豪華的,最貴的,不然真的拼不過花樣百出還便宜的公務艙。
對於我這種普通人來說,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還是老老實實的坐經濟艙吧,畢竟工資都用來交房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