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個美食大國,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色,但除了這些檯面上的美食,自古以來還是存在著很多「禁菜」的,這些菜之所以被定義為禁菜,無外乎是烹調過程過於殘忍,或是長期食用有害身體健康,今天跟大家說的這道「禁菜」,從製作到入口,這「菜」都是活的,而且只能靠醬油來維持生命。
那麼這道「禁菜」到底是什麼呢?別急,我們先從成語「膾炙人口」說起。
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見過,可很多人以為它是含貶義的,畢竟「膾」和「炙」看起來都有點兒血腥,肯定不是什麼好話,但這是個褒義成語,「膾」是形聲字,意為指「切得很細很薄的肉」,「炙」是會意字,意為「用火烤的肉」,這「膾」和「炙」都是人人愛吃的東西,所以膾炙人口比喻的是「人人讚美的事物或傳誦的詩文」。
雖然「膾」最初的意思是「切得很細很薄的肉」,但有時肉經過烹調後就喪失了本味,同時口感也不夠鮮嫩,所以人們便開始推崇吃生肉,魚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稱為「魚膾」。
中國人吃生魚片的歷史可以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友人,主菜就是燒甲魚和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中曾記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這「膾鯉」就是生鯉魚片。秦漢之後,人們食用的「膾」通常都是魚膾,隨即又創造出了一個「鱠」字,專指生魚片,但「膾」和「鱠」還是會經常混用。
吃生魚片的蘸醬啊,所以《論語》中也有對「膾」類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醬料講究「春用蔥,冬用芥」。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還詳細介紹了一種豪華蘸料「八和齏」(ji一聲)的做法:用姜、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等八種調味料製成,色澤金黃,搭配上潔白如玉的生魚片,就有了隋煬帝下江都吃鱸魚膾的經典名言:「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到了唐朝時期,魚膾不再是宮廷私享,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國民美食TOP 1,人們對它的喜愛甚至誇張到出門看見條小河,都會就地取材搞條鮮魚來片了吃,也正是這個時候,魚膾傳入了日本,直至今日,日本人對生魚片都極為喜愛,當然也取決於自身的地理條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舉兩得~
生魚片雖說吃的是生魚肉,但畢竟是在魚已經死了的狀態下千刀萬剮,它並不痛苦,所以那道被列入「禁菜」的是它的親戚們——生醃河鮮。
從字面上不難理解,「生醃」就是在這些河鮮、海鮮還活著的時候用醬油醃製,本是在河裡遊來遊去歡快吐泡泡,突然水變成了醬油,為了活命只能靠喝醬油為生,等它們喝飽了肉也入味了——是的,可以吃了。
生醃瀨尿蝦
生醃河蝦
生醃蟹
生醃血蚶
生醃膏蟹
「生醃河鮮」吃的就是那份原汁原味的鮮美和營養,但大快朵頤的同時真的是挺殘忍的,還活著呢就被生吞活剝,直到進嘴那一刻有些意志力頑強的還在抽搭,實在不忍直視,所以「生醃」這種做法曾一度被人們列為「禁菜」。
除了中國,日本和韓國也有食用活物的傳統,比如日本人用醬油來浸泡小銀魚,吃的時候筷子上的小魚還在搖擺掙扎,韓國更是有一大特色「生吃活章魚」,看他們吃的時候都害怕章魚足上的吸盤粘在嗓子眼,實在是殘忍。
而且水產品中大多都有寄生蟲,沒有經過高溫烹調很難殺死,長期生吃損傷腸胃不說,肚子裡還會有很多寄生蟲,經典案例就是東漢時期廣陵太守陳登,他是個魚膾發燒友,天天吃頓頓吃,結果腸道裡全是寄生蟲,康復後好了傷疤忘了疼,轉身又吃上了,最後就是因為貪吃魚膾掛掉了,所以建議大家以後還是少吃或不吃生食吧,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