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育種實驗基地裡,生長著一畦高約5釐米左右的秧苗。在它的旁邊,還有一畦水稻秧苗剛剛開始發芽。這兩畦秧苗看上去貌不驚人,卻是「血統高貴」的太空稻!增城市農科所的水稻遺傳育種專家、高級農藝師張紹春告訴記者,這兩畦水稻秧苗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培育、放在他們這裡進行區試的兩款太空稻「粵航1號」和「粵航8號」。這是該所近年來第二次為太空稻提供試種業務。而1999年在該所試種成功的「華航1號」已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級農作物審定的太空稻品種。
稻種上天20粒稻穀付三千元「交通費」
增城市農科所朱副所長告訴記者,這兩畦「粵航1號」和「粵航8號」稻種是上周五下種的,重量有26公斤。目前「粵航1號」的秧苗已經長有5釐米高,下周將拋秧移栽到大田裡去,預計種植面積將達13畝。
據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新技術育種室主任周漢欽介紹,「粵航1號」是他們利用「長絲佔」經過太空誘變處理後多代選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種,而「粵航8號」則是利用「長絲佔」經過太空誘變的後代材料作為母本,雜交後經過多代選育而成的特質香稻新品種。1996年10月,「粵航1號」和「粵航8號」兩者共同的祖先曾經搭乘返回式人造衛星遨遊過太空。張紹春透露說,要搭乘返回式衛星成為太空稻,光是「交通成本」就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他說,按照國家航天局的有關定價,大致是每20粒稻種花費3000元。
太空育種廣東稻在全國最早獲成功
所謂太空稻,就是利用太空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水稻新品種。張紹春表示,和其他農作物一樣,科研單位培育出一種新的水稻品種,必須經過省級以上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能獲得大面積推廣種植的資格。而在該品種送交審定之前,它必須要經過一個階段的區域試種(區試),以檢驗其對於土壤、水、肥等種植環境的適應性。而他們這次種植「粵航1號」和「粵航8號」,就是要為它們送交審定提供試驗數據。
他告訴記者,這是增城市農科所近年來第二次為太空稻提供試種服務。1999年,由華南農業大學培育的另外一款太空稻「華航1號」曾經在他們這裡試種成功。目前,「華航1號」太空稻早已經獲得廣東省及國家農業部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
「華航1號」太空稻培育者、華南農業大學科研處處長陳志強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華航1號」太空稻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家級農作物審定的太空稻品種。陳教授不無自豪地表示,在太空育種方面,廣東稻可以說是第一個獲得成功的水稻品種。
目前,「華航1號」太空稻已經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以及湖北等省區推廣種植,總面積大約在300萬畝左右。「華航1號」株型好、產量高,目前,它的平均畝產量(一造)超過500公斤。
技術優勢三方面勝過地面育種
截至目前,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已先後10多次對70多種植物、1000多個品種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陳志強告訴記者,與傳統地面育種技術相比,太空育種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太空育種基因變異頻率高。對於農作物育種來說,只有發生基因變異才能為科研人員提供新的選擇機會,才能培育出新的農作物品種。基因變異頻率越高,培育出新品種的概率就越大。
第二,太空育種基因變異周期短。基因變異的周期越短,在一定時間內可能產生新的基因形的數量就越多,從而培育新品種的數目就越多,而農作物育種的時間就會越短。對中國農業而言,正常農業育種一般需要8年時間,而太空育種可以縮短一半時間。
第三,太空育種可以創造許多在地面上無法獲得的新的基因資源,從而為培育出新的作物品種奠定基礎。
(記者 葉平生 通訊員 黃斐、謝漢文)(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