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歷史時光機的第四期,我是舍人不二。
今天是12月7日,50年前的今天,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的一跪,讓德國從二戰的罪孽中解脫出來。同樣是12月7日,只不過時間還要再往前推29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等二十國對日宣戰,二戰進入歷史的轉折點。歷史的巧合讓人覺得像是老天故意開的玩笑,但身處其間的人們似乎笑不出來。
華沙之跪
79年前,日本在美國的經濟制裁下,山本五十六堵上國運,成功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日本贏了軍事,卻輸了大勢。時至今日,日本歷屆首相爭先供奉在靖國神社的戰犯,社會共識是選擇遺忘。與日本形成強烈對比,1970年的今天,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下,長跪懺悔,後人評價這時代一跪「那一刻,德國人的感覺,就是終於從戰爭中解脫了!」
戰後德國
不管怎樣,華沙之跪為戰後德國重返文明世界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然而是否彼時的德國民眾都能接收這華沙之跪呢?是什麼促成了勃蘭特的這時代之跪?以下皆是不二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
關於華沙之跪,在事後德國明鏡雜誌的民調顯示,僅41%的民眾認為這一跪很恰當,剩餘48%認過過於誇張,還有11%持中立態度(個人覺得這個中立其實就是持保留意見)。從數據上看,彼時的德國民眾心態還是偏向逃避責任,然而從理性的角度看,大多民眾還是自知理虧,心懷歷史包袱。
勃蘭特的華沙之跪,從我個人角度是對勃蘭特充滿了敬意的。據後續媒體報導,事後勃蘭特說:「我當時突然感到,僅僅獻上一個花圈是絕對不夠的。」相信幾十年過去,許多人也因為勃蘭特的這一跪對整個日耳曼民族產生了許多難言的感覺,或許有原諒、也有尊重。但是從大的歷史環境來看,特別是結合此前事後的民調,我個人覺得這華沙一跪只是歷史的必然。
東西德國
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東德,蘇陣營)和聯邦德國(西德,美陣營),在美國「馬歇爾計劃」幫助下西德取了號稱「萊茵河奇蹟」的經濟成就。然後世界進入兩級分化的冷戰格局,東西德國被當作兩方陣營的棋子擺布。勃蘭特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當選西德總理,不單單想要擺脫棋子的命運,他更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在他的治下重新統一。此時國際社會的認可是至關重要的,而想要得到認可的前提,就是獲取世界的原諒,特別是曾經被德國人深深傷害過的國家——比如波蘭,華沙。
事實證明,勃蘭特的這一跪,讓善良的人們給予德國原諒的同時,還給予了許多尊重。勃蘭特隨後也獲得了次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歷經幾代人的努力,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併,德意志民族實現統一。兩德統一不僅加速了冷戰結束,更讓德國能夠作為一個獨立政體,推動歐洲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