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人,常說這句老俗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
從字面意思也不難理解,畢竟「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嘛,驢肉的地位不用過多解釋。
而「馬肉」和「騾子肉」卻被歸為低端貨,甚至還「打死都不吃」,這就有些誇張了。
畢竟中華美食博大精深,無論什麼食物,搭配著傳承千年的烹飪手藝,總能做成美味佳餚,能夠被難住的還是極少數。
今天花開兩朵,咱們單表一枝,「騾子肉」先往旁邊放一放,著重說說這「馬肉」。
如今吃馬肉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邊疆一帶,如新疆的燻馬肉、風乾馬腸,廣西的馬雜、馬肉炒米粉,還有惠水的乾鍋馬肉等,都是地域性的特色美食。
包括在歐洲、南美、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馬肉在他們的餐桌上並不罕見。
反觀內陸地區,馬肉與牛、羊、驢同為食草有蹄類動物,但卻沒有像其他肉一樣,成為「主流肉類」,甚至還落了一個「臭」的名聲。
味道不入流
從客觀的角度上說,馬肉之所以有如此地位,很大程度與「味道」有關。
馬肉味甘酸,性寒,很多吃過馬肉的朋友,對其第一個評價就是「發柴」,因為馬的運動量大,所以整體脂肪含量較少,肌肉纖維粗糙,很多人對其味道和口感難以接受。
所以在內陸地區,無論是銷售還是食用馬肉,都是非常少見的。
性價比低
俗話說「鐵打的騾子紙糊的馬」,馬兒的生長環境太過嬌貴,再加上體型較大,養殖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所以只有在廣袤的邊疆草原中,才會看到大量養殖的馬匹。
並且母馬懷孕一次要300天左右,基本是一年才生一胎小馬駒,如果強制進行規模化養殖,它的各項成本支出都要比豬、牛、羊要高出不少。
如今都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養馬賣肉」的性價比之低可見一斑。
地位高端
古人有言: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
自古以來,只聽說過「殺豬宰雞,殺牛宰羊」的,還沒聽過客人一來就「宰馬」的。
一匹馬兒培養不易,無論是駝資載物,還是徵戰交通,幾乎都離不開馬匹,作為戰略資源,馬的地位自然也是首居上層。
即便打仗之時,也是在逼不得已,即將餓斃的情況下,才會宰馬充飢。
與老祖宗告誡的「燕子肉發酸」一樣,久而久之,大家便對其敬而遠之了。
——輕肥說——
作為一個山東人,2018年在新疆伊犁,有幸吃了一回馬肉,當時是剛出鍋的,味道確實獨特,同行的朋友對此也是褒貶不一。
所謂眾口難調,不難看出,從根源上馬肉就很難讓大部分人接受。
雖然「馬肉」的受眾群體少,但價格卻並不便宜,也聽說過有人「拿馬肉醬了,當驢肉賣」的,雖不排除確有其事,但到今天為止,我也只是止步於「道聽途說」而已。
至於是真是假,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讓您吃個明白,吃個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