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寒!新華書店禁止看書 店員:書店不是看書的地方

2020-12-21 中國網

新華書店禁止看書店員:書店不是看書的地方

新華書店作為人們購書首選實體店本來應該是讀書的樂園,人們在其中挑書看書和諧舒適,然而卻有新華書店禁止看書還將孩子趕走實在是讓人心寒。

  新華書店禁止看書 店員:書店不是看書的地方

「新華書店是賣書的地方,圖書館是看孩子的地方,新華書店不是看孩子的地方」…網友爆料:呼倫貝爾一新華書店,10歲孩子因看書未買被攆出!店員說:這是新華書店,不是你看書的地方,不買書就出去!

相關新聞

傳統書店的「倒閉」與狂歡

近十年來,中國傳統書店倒閉潮愈演愈烈,傳統書店的生存陷入僵局。我們的生活是否不再需要街角書店的燈光,傳統書店何去何從,引起中國社會廣泛熱議。

當傳統書店遇到現代網絡

「30天就倒閉」是一家書店的名字,位於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南區,是第一家開業就是為了關門的書店。

望著掛在門口「歡迎光臨,促進倒閉」標語牌,書店創辦人堅果說,開這一家書店,其實是一次為期30天的行為藝術。30天裡,每日招募一位新店長,嘗試一種新的經營模式,設置一個聊天主題,最終探尋30種書店趣味。

相關焦點

  • 心寒!新華書店禁止看書 店員:書店,不買書就出去
    新華書店禁止看書店員:書店不是看書的地方新華書店作為人們購書首選實體店本來應該是讀書的樂園,人們在其中挑書看書和諧舒適,然而卻有新華書店禁止看書還將孩子趕走實在是讓人心寒。「新華書店是賣書的地方,圖書館是看孩子的地方,新華書店不是看孩子的地方」…網友爆料:呼倫貝爾一新華書店,10歲孩子因看書未買被攆出!店員說:這是新華書店,不是你看書的地方,不買書就出去!
  • 重慶網紅書店鍾書閣,不是看書的地方,那又如何呢?
    本末倒置,買櫝還珠的書店?當然,圍繞著鍾書閣的批評與質疑也來沒有停止過。設計的心裁吸引了大量興奮的遊人駐足,書店內總是吵吵嚷嚷,不得安寧,充滿了議論聲、拍照聲——而店員似乎無意、也無力去制止這種行為。有人針對這樣的混亂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書店到底是拍照地方,還是看書的地方?這樣的質疑似乎有其道理,但從另一方面說來,它們也暴露了讀者對實體書店的所面臨的困境缺乏了解。
  • 新華書店店員回應趕孩子:情緒波動沒組織好語言
    「這不是看書的地方,要是不買的話你出去……」近日,一段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某新華書店店員「趕孩子」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該視頻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使「該不該在書店看書」成為熱門話題。此事究竟由何而起?為何會受到如此關注?當事雙方3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獨家專訪。
  • 從看書到看書,從書店到書店
    我還聽說「曉島」很火,作為一家書店它竟然推出了預約機制,一躍而成文藝青年們「打卡」「拔草」熱門目的地。於是我專門去了解了一下這家網紅書店。    非典型的「曉島」    我發現,「曉島」似乎並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書店,甚至同我們以往對「獨立書店」的經典形象想像之間也有不同。
  • 實體書店到底是不是拍照看書的地方?
    甲市民說:「因為這裡的書籍比較齊全,所以常會和朋友在這裡看書,激發寫作靈感,對誠品生活的離開還是很捨不得。」 乙市民說:「深圳是一個節奏非常快的城市,需要有這麼一個讓人慢下來的地方看看書靜靜心,或者約上三五好友看看展、聽聽講座。」
  • 新華書店看書的人不買書,怎麼不趕出去?背後商業邏輯分享給你
    說起看書,除了圖書館和自己買書看外,書店應該是大多數人經常去的地方。近些年,全國範圍內也興起了各種各樣的網紅書店,比如鍾書閣、西西弗,很多大老闆都親自下場,做起了「文化生意」。那在眾多書店中,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那就是每天讀者進進出出絡繹不絕的新華書店,大多數人都是只看不買。
  • 瀋陽最美書店分布圖2019最新!看書拍照兩不誤,走起……
    看書拍照兩不誤,走起…… 來源 | 瀋陽新社區 孩子們放暑假了 每天宅在家也不是辦法 不如帶他們去圖書館和書店
  • 蠟筆小新:小新到書店看書,結果一個鍾後,被該店長列入黑名單
    今天小新到書店看書,不過今天書店看書的人分外多,有些人群湧湧的錯覺。不過雖然人群多,但是老闆卻不是很高興,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光看書不買的人。這位女員工照做了,借著要整理書的藉口,一直故意讓看書的人走開。或許這些顧客也意識到了什麼,他們很快就放下書走光了。但是唯獨小新一人還在原地看書,這位女員工依然用同樣的方法讓小新走,但是小新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 在書店工作的人到底看不看書?
    ▼@柯大煒  知乎網友在書店工作,其實和在服裝店賣衣服什麼的,本質上沒多少區別,大家都是零售服務行業,只是賣的東西不一樣罷了。同樣會有刁鑽的顧客,同樣會有委屈和無奈。如果要說哪裡有些不同,大概就是去書店工作,多少都會喜歡看書吧。
  • 卓爾書店重啟24小時營業,讀者又可在書店通宵看書了
    今晚開始,讀者又可以在卓爾書店通宵看書了。17日開始,卓爾書店重啟24小時營業,這是武漢市首家恢復24小時營業的書店,也是目前武漢唯一一家實行24小時營業的書店。卓爾書店內,小朋友在看書。記者萬建輝 攝書店4月18日正式恢復營業,今天起恢復24小時營業。卓爾書店經理汪素娟說,24小時營業首先滿足了讀者「深夜讀書」的需求,許多讀者白天生活節奏緊張,「夜讀」成了他們放慢腳步、提升自我,追求生活品質的一種新生活方式。同時,24小時書店也為各種深夜的失意者或不歸人提供一個「心靈棲息地」。讀者在卓爾書店選書。
  • 新華書店「光的空間」亮相,安藤忠雄的新作被稱為「安藤蛋」
    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副總裁黃文福也對「相遇」之說深以為然:「低頭看書時你與書相遇,抬頭你又可能和任何未知的人、未知的書相遇。在網際網路時代,你可以輕而易舉地買到任何一本你知道的書,但到了書店裡,你才會遇到一本你看到了才知道原來存在於世的這麼一本書。
  • 當書店變成網紅打卡地,看書VS拍照誰才是主場?
    不過,也正是因為書店造型的關注度蓋過了書店本身的功能性,因此在評論區,質疑的聲音也屢屢不斷。「書店到底是幹什麼的?」「想看書的人會被拍照的人打擾吧?」「被網紅救活的書店是顏值大於一切嗎?」……看書VS拍照,誰才是書店主場?
  • 日本蔦屋書店到中國,你真去看書,就輸了
    店員看到帶有專業設備的顧客,都會上前提示,說不能拍照。上海蔦屋書店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反而很歡迎顧客拍攝。路過的一對母女悠悠地說:「這不是日本特地開過來的書店嗎,怎麼和國內網紅書店沒什麼兩樣哇。」蔦屋書店的酒吧對於地產來說,蔦屋不失為一張拉動人氣的大牌。
  • 盤點武漢最美書店,時見鹿書店排名第一,王俊凱叫你來看書啦
    我想,書店不只是打卡發朋友圈的,還有很多很多幫助。在這個喧囂的城市找到寂靜的片刻。時見鹿書店周邊環境十分好,有森林公園、有東湖,是遊玩學習的不二之選。書店內各種設施也十分齊全,常有讀者一待就是一天。文藝、樸實的裝修風格,古典中帶有現代風格,高大上又不是煙火氣,實在是愛了!白日夢書店書店老闆很善談,每次都能講好多有趣的故事。聽他說南來北往的讀者,各自心裡埋藏的故事。十分有趣的老闆。裝修風格上很敞亮,空間顯得就很大。燈光是最有意思的了,很柔和,非常適合休息看書。
  • 不愛看書的年輕人,都在網紅書店打卡
    就連紙媒做不下去,出版業頹靡導致紛紛倒閉、為新的創收形式想破頭腦的書店。添上這個頭銜,也能從門可羅雀變成門庭若市。這當然不是啥誇張話,上著名的網紅聚集 app 小紅書上走一圈,你會發現從魔都、杭州到新疆烏魯木齊,全國網紅書店一網打盡。
  • 新華書店:沒了冷言冷語 多了溫言暖語
    東北網鶴崗9月6日訊 (記者畢馨元)新華書店經過升級改造後,優雅的環境、舒適的閱讀氛圍、貼心的人性服務,吸引了眾多讀者到書店參觀選購,書店變新,讓許多讀者賞心悅目。記者再次走進新華書店採訪發現,這裡除了外在的新,還有許多內在的新變化。新華書店門市經理劉濤介紹,改造前的書店,員工的服務意識淡薄,購書環境有限,個別讀者有折書、撕書、亂塗亂畫的不文明讀書行為,導致書籍破損形成積壓庫存,營業員有時對長時間看書的顧客也發生過冷言冷語的現象。
  • 新華書店書友只看不買,空調全天供應,靠什麼盈利!
    新華書店可以說是我們幾代人的印象了,對於學生來說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了,每當老師布置作業,或者當我們邁入新學期的時候,新華書店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的小孩子,他們無一不是奔著看書結伴而去新華書店。但是有一個現象我們一直會發現,那就是新華書店之中的很多人都是為了看書而去的,真正買書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新華書店的空調卻是全天供應的,那麼新華書店究竟是靠什麼盈利的呢?其實,新華書店是國有企業,在全國有5000多家連鎖店,不但如此,新華書店在全國還有500多家出版社!
  • 綿陽園藝山第一個大型書店,就在樂薈城,看書、購物極其便利
    幾乎每一個較大的商城都會有一個書店,它可大,可小。而每一個書店的裝修風格都是不同的,除了書籍的位置擺放,店內的桌椅擺放都是有講究的。這個書店的書牆給人的視覺感很舒服,頂上是鏡子,感覺整個空間都被放大了呢。
  • 滬首家24小時書店苦苦支撐 蹭睡流浪漢曾毆打店員
    副店長聞聲,火速趕到現場,頭髮花白的徐女士正與店員大聲吵嚷。歷經半小時的苦苦勸說調解,副店長也未能平息事態。為了儘快恢復書店的寧靜,副店長袁鋒自掏腰包,退了徐女士4年前辦卡的38元錢。爭執的關鍵在於,有些人認為,書店讓他們失去了蹭睡的機會。  這家24小時書店剛開出來時,並未設置嚴格的夜間準入制度。「一些流浪漢,甚至是呼朋引伴地前來。
  • 觀察:80歲的新華書店,幾代中國人的閱讀記憶
    在八十年裡,它穿過戰爭的硝煙,經歷了改革的浪潮……在新華書店的歷史中,有著中國幾代人共同的閱讀記憶。  劉一達就是一位常常光顧新華書店的「老北京」,也是一位作家。他出生於1954年,新華書店是常常光顧的地方。他說,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北京人買書主要就去新華書店,當時其他書店也幾乎沒有,只有外文書店和一些專營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