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泉港區檢察院如何化解現代版「三尺巷」鄰裡矛盾!

2020-12-17 澎湃新聞

看泉港區檢察院如何化解現代版「三尺巷」鄰裡矛盾!

2020-08-19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歷史典故膾炙人口,清朝大學士張英揮筆書寫下的「讓牆書」成就了一段睦鄰友好的禮讓佳話。

蓋房作為農村的頭等大事,但因宅基地邊界發生爭執,爭論不休、互生間隙,甚至激化為家族矛盾的也不在少數。

近日,泉港區人民檢察院就塗嶺鎮塗型村兩起因同一場相鄰權糾紛引發打架互毆的故意傷害案件,促成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積極化解鄰裡矛盾,並運用不起訴裁量權,充分體現寬嚴相濟的司法政策,促進宗親關係重歸和睦、修復受損社會關係,彰顯了檢察機關的司法「溫度」。

事件回顧

2019年10月2日,周某錫一方在塗嶺鎮塗型村在建房屋外因土地糾紛與其堂弟周某明一方發生口角,周某錫先拳打周某明頭部左側,周某明便拳打周某錫,周某錫後退摔倒在地期間,周某明拳打被害人周某錫頭部及上身部位,導致周某錫四根肋骨骨折。

周某錫的外甥周某名(在校大學生)等人也參與爭執,周某名用拳頭毆打周某明的姐姐周某霞,導致周某霞四根肋骨骨折。

經鑑定,周某錫與周某霞均構成輕傷二級。公安機關以涉嫌故意傷害罪依法對周某明和周某名立案偵查,並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遠親不如近鄰」,何況還是近親加近鄰的關係,本來雙方當事人就是血濃於水的堂親,卻因為相鄰權糾紛反目成仇,手足相殘,親人還要面臨牢獄之災,令人唏噓不已。

多方聯合

多方調解

正值炎炎夏日,泉港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多次深入案發地了解情況,並分別召集雙方當事人調解,耐心排遣當事人壓抑情緒,並強調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血緣至親、鄰裡關係比添磚加瓦更為重要,寶貴的時間也遠比紛爭重要的多……」在承辦檢察官、人民調解員、辦案民警和村幹部合力勸解下,雙方敵對情緒有所緩和並握手言和,雙方當事人在檢察官和人民調解員的見證下交付了賠償款項並籤訂了調解協議。最終,一個事件引發兩起故意傷害的刑事案件雙方當事人化幹戈為玉帛。

泉港區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周某明、周某名的行為均已涉嫌故意傷害罪。但鑑於其二人犯罪情節輕微,具有認罪認罰、自首、系鄰裡糾紛引發,且周某明、周某名均與被害人一方達到調解協議並取得被害人一方的諒解,經檢察委員會會議研究,決定對周某明、周某名分別作出相對不起訴處理。

TIME:2020.8.18

2020年8月18日,泉港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到塗型村村委會對周某明故意傷害案、周某名故意傷害案公開宣告不起訴決定,並邀請村委會幹部、部分村民代表共同參與。

泉港區人民檢察院把以人民為中心融入司法辦案中,積極促進檢察官敢用、善用不起訴權,從辦好案的「工匠」向司法檢察政策把握運用的「大家」轉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修復受損社會關係,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有效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充分體現檢察擔當和檢察公信力。

走出心中狹窄的「三尺巷」,自會看到寬敞明亮的「六尺巷」!

(供稿:鄭小梅 排版:林清香)

識別二維碼關注

原標題:《看泉港區檢察院如何化解現代版「三尺巷」鄰裡矛盾!》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河南女生巧用「三尺巷」典故化解鄰裡矛盾 網友: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剛通話時,母親楊便榮特別生氣,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後,她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清朝大學士張英勸解家人退讓宅基地的著名典故,「感覺跟自己家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於是就隨口念出「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名句勸解父母,並詳細給父母講解了這個故事,希望父母也能「讓出三尺距離,化解鄰裡糾紛」。
  • 法官談「三尺巷」 炎炎夏日裡化解鄰裡糾紛
    2019年4月,該村村內修建水泥路,李某南邊的出路在修建之列,但李某將其院內的磚頭扔在路上,阻礙修路,雙方矛盾再次激化。周某氣憤之下將李某訴至法院。該案經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後,依法作出判決:被告李某於判決生效後五日內清除其宅基地外南邊寬7尺公共道路上的障礙物。判決生效後,李某沒有主動清除障礙物。2020年4月20日,原告周某向沈丘法院遞交了強制執行申請書。
  • 南縣烏嘴鄉:巧用「三尺巷」典故化解鄰裡糾紛
    近日,南縣烏嘴司法所工作人員致力於矛盾焦點,巧用「三尺巷」典故成功調處了一起因建房宅基地界限不清引發的鄰裡糾紛。 事情還得從今年11月說起,又東村村民王某因為建房圍牆和鄰居張某發生糾紛,張某認為王某所修建的外牆佔用了他的宅基地,原本和諧的鄰裡關係日益惡化。
  • 女研究生巧用「三尺巷」典故解決鄰裡糾紛,新「三尺巷」成網紅
    近段時間,位於河南洛陽市偃師市翟鎮翟東村的「三尺巷」火了,河南日報、騰訊新聞、大河網、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鳳凰網、安徽電視臺、網易新聞等等媒體紛紛爭相報導。目前,很多人前來「三尺巷」拍照留念,據說人氣最旺的時候一天有20多名網友來這裡打卡拍照。
  • 耄耋老人衝動將人打傷 檢察機關不起訴公開宣告化解鄰裡矛盾
    7月3日,在宿城區檢察院舉行的不起訴遠程視頻公開宣告會上,因生病住院無法到場的被不起訴人老王隔著屏幕表達了對自己傷害鄰居周某行為的悔意。2018年12月的一天,83歲的老王認為鄰居周某家新蓋的房屋侵佔了自己家的土地,於是找了兩名村幹部一起去周某家理論。到了現場,老王在自行丈量一番後,自認為周某家房屋多出一角侵佔到了自己的土地,遂用隨身攜帶的斧頭砍砸牆角洩憤。
  • 新化鎮開展家庭鄰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
    新化鎮開展家庭鄰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 www.gxbszx.gov.cn  2019-05-09 09:41  閱讀:158407次  作者:蒙世香  編輯:盧曉麗  來源:右江日報
  • 不要再有三尺巷!三尺巷不過是一個局,裡面有飲泣的靈魂!
    古今異同,正因為數百年前三尺巷的故事,今時今日的三尺故事巷才有轟動效應。今天的三尺巷是一個全新的故事,毋寧說是一個山寨的版本。舊版的故事耳熟能詳,那首古詩簡直膾炙人口,不提也罷。今天的新聞則是說,女研究生的父母要起房造屋,鄰居阻攔,於是作為研究生的女兒重提舊事,規勸父母。父母思慮再三,留出一條巷道做結。
  • 濟南市公安局章丘區分局借「讓牆詩」化解鄰裡十年積怨
    古有詩云:「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小學三年級課本裡的鄰裡矛盾現如今依然在上演。4月13日上午,在土管部門工作人員、村委、當事雙方和民警共同見證下,雙方宅基地範圍界定清楚,十年積怨就此化解。
  • 山丹東樂鎮把好「三關」推進矛盾糾紛化解
    甘肅張掖網山丹訊 近年來,山丹縣東樂鎮堅持以人為本,把好「三關」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常態化,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全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機制把好「源頭關」。堅持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常態化,定期召開矛盾糾紛分析研判會議,將日常排查和重要時期排查相結合、普遍排查和重點排查相結合,立足抓早、抓小,抓苗頭。同時,建立健全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規範穩評工作步驟和程序,增強評估工作的操作性,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風險評估工作體系,切實從源頭上控制了矛盾糾紛的發生。至目前,共排查矛盾糾紛50次,調處矛盾糾紛20起,調解成功率達到100%。
  • 廣州從化:靠前一步調解 矛盾從頭化解
    去年9月,老李偶然看到從化區人民檢察院的宣傳單,萌生了試一試的念頭。「我隨手一拍,通過『從檢隨手拍』小程序上傳,很快就有人聯繫我看現場,一個月後,汙水就變清了。」2017年7月至今年8月,從化區檢察院審查公益訴訟案件線索共286條,行政公益訴訟立案194件,發出檢察建議173件。
  • 女大學生曾勸父蓋房將圍牆退3尺,新房後成網紅地,一日20人打卡
    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就說的是鄰裡之間相互照應,互幫互助。人一旦在一個地方扎了根,那麼首要做的就是與鄰居打好關係。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鄰居都是很友善,容易相處的,鄰居之間也會發生摩擦和矛盾。從古至今,許多例子中,鄰裡之間宅基地的糾紛問題佔據著非常大的比例。不過在這些因為宅基地的糾紛發生的鄰裡矛盾中,也流傳著許多人人傳頌的美談。
  • 矛盾化解在家門口 鹿城首個鎮街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成立
    遇到矛盾糾紛不用愁,去仰義街道辦事處找專業「和事佬」來協調處理。8月18日,鹿城區仰義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下稱矛調中心)正式掛牌運行。據了解,這是鹿城區首個鎮街一級建設的矛調中心。中心秉承「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理念,探索建立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鄉鎮(街道)「基層治理四平臺」、村(社區)全科網格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工作新格局。今後,大到上百萬元勞資糾紛,小到鄰裡間垃圾桶擺放矛盾,都可以到仰義街道矛調中心尋求幫助。
  • 當今又有多少人能走出「6尺巷」?
    說起「6尺仁義巷」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有所耳聞。據《桐城縣誌》等記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後吳氏建房子想越界佔用,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
  • 在源頭化解矛盾糾紛 22人獲評蘇州市最美人民調解員
    80後人民調解員徐莉琴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已經有六年,共調解過300餘件矛盾糾紛。她不僅是吳中區長橋街道長浜社區的人民調解員,同時又是社區法律宣傳員、民情傳遞員。社區裡的章阿姨習慣清早用棒槌洗衣服,但是樓上的年輕人小王不堪其擾,因為噪聲影響了小王的睡眠,兩方爭執起來互不退讓,矛盾愈演愈烈。
  • 長沙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 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陳玉祥家門口的路連汽車也可以通行了。「首先就和他們講了清代『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陳海琴告訴記者,雙方都是多年的老鄰居,以前的路確實讓陳玉祥的出入不便,陳奇被侵佔了的土地,可以協商從其他地方進行調整。 與此同時,屋場的「新鄉賢」彭順清等人也出面,反覆和雙方進行溝通談心,勸他們多為他人著想。「新鄉賢」都是屋場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對雙方的家庭都很了解,說出來的話大家都服。
  • 踐行「楓橋經驗」 化解矛盾糾紛
    2020年7月8日,卓尼縣完冒鎮塔藏村治安戶長積極履職盡責,成功化解了一起鄰裡矛盾糾紛。7月7日,卓尼縣公安局完冒派出所接到治安戶長線索:卓尼縣完冒鎮塔藏村村民L某某與鄰居Z某某,兩家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吵,互不讓步。
  • 女子怒斥鄰居改了密碼是假新聞:因為三尺巷的餘熱還在
    迫於無奈之下,後退三尺建了住房的新聞同樣刷爆網絡。那個時候,那個新聞可比這個要熱多了。不但各個電視臺爭相報導,甚至馬雲大俠的阿里巴巴還獎勵若干doler,評為模範。得出的結論是:人們的素質提升了。真的提升了?這不就打臉了嗎?人們那個時候感到的是無比溫暖,而這個新聞讓你覺得疫情的冬天更寒冷了。
  • 小故事裡說鄰裡
    鳳凰衛視中文臺《社會正能量》欄目組要做一期節目,話題是當下的鄰裡關係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如何構建現代的鄰裡關係,讓我做嘉賓。我有點發怵。我不知道我對這個話題能說點什麼。編輯鼓勵我,並從網上給我找了一些資料,有詩文,有故事,都是古人的。還有幾句民間諺語。我想,她可能想讓我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上說點什麼真知灼見。
  • 鄰裡和睦相處,唱響時代新風(鄰裡好故事)
    阿強雖與樓下鄰居的我沒矛盾,但鄰裡關係也因此挺是淡漠。大家雖然都不願與其為鄰,但也沒辦法呀。之後,阿強居然突然改變了言行態度,主動改善鄰裡關係。這其中原因唯有我才心知肚明。我的雜屋與阿強的雜屋相鄰。那年阿強購回小轎車,想將小車置於雜屋前可少交每年千元停車費。
  • 社區警務|三聯警務室化解民生矛盾,打造和諧社區
    「社區裡一些看似平常的鄰裡、家庭矛盾往往是一些案件的導火索,鄰裡和氣、相互理解是化解矛盾的關鍵,希望大家能互相體諒,為建設和諧社區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面對瑣碎的社區糾紛,東莞市公安局鳳崗分局鳳崗派出所三聯警務室社區民警黃益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