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陽能自行車瘋狂大冒險
中國駐法國大使和法國團結與生態轉型部部長展示參賽服。
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保羅很喜歡打桌球。
拉夫·胡爾率先抵達廣州。
形式各樣的太陽能自行車很酷。
侯黎釗在展示自己的太陽能自行車。
在途中度過70歲生日的「開心婆婆」德耐爾,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冒險家保羅·寶德利,還有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的中國小夥子侯黎釗……在「一帶一路 太陽之旅」太陽能自行車拉力賽50名選手的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傳奇。
從6月15日在法國裡昂市政廳出發,到8月3日比利時人拉夫·胡爾率先抵達中國廣州城市原點,這項預計需要2個多月才能完成的比賽,以一種令人驚嘆的速度宣告冠軍的誕生;而此時,最後一名選手還在距離廣州8000公裡的中亞大山中徘徊。作為「裡昂-廣州締結友好城市30周年」的系列慶祝活動之一,2018年中法「一帶一路 太陽之旅」太陽能自行車拉力賽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從環保科技到體育競技再到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侯黎釗看來,其中的融合與衝突是超越體育範疇的更有意義的事情。
誘人的「新絲綢之路」
毫無疑問,2018年中法「一帶一路:太陽之旅」自行車拉力賽找到了這個時代的風口,因此,我們看到了,6月7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安排在法國團結與生態轉型部的辦公地點進行,部長尼古拉·於洛和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出席儀式,並和參賽選手展開互動,讓這項現代科技驅動的體育賽事,蒙上了一層重走古代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比賽也吸引了來自法國、瑞士、加拿大、捷克、西班牙、中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名選手報名參賽。
侯黎釗是所有車手當中唯一的華人面孔,他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是一位自行車愛好者,曾於2008年休學一年完成了巴黎-北京的騎行,時隔10年再次參與到中法跨洲際長距離騎行活動當中,他感覺似曾相識,有一種莫名的興奮。
「知道這個比賽後就感覺很興奮,十年後再來一次中法騎行,而且終點還在我生活過的城市廣州,我想我可以在中間做很多事情。」侯黎釗說。
據了解,所有選手都是自願報名,年齡跨度從23歲到70歲,他們或單人或雙人進行挑戰,以太陽能電池板收集並儲存電能驅動自行車,配合人力騎行,來完成1.2萬公裡的挑戰。「這樣的比賽很刺激,所有車輛由選手自行設計、安裝,所有費用和風險由個人承擔,線路由自己選擇,沒有裁判,沒有補給,以衛星定位運行軌跡作為完賽憑證,」侯黎釗說,這聽起來有點瘋狂,誰也不知道路上會發生什麼,也不清楚如何超越對手,「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安全,挑戰自我。」
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表示,「一帶一路:太陽之旅」活動的舉辦,將把中法和兩國人民聯繫得更加緊密,使新時代絲綢之路精神在亞歐大陸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太陽之旅是中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交流與合作的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是一個為大眾認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項目,得到中法兩國政府和各界廣泛支持。今年是裡昂市和廣州市結成友好城市30周年,兩市政府為此活動提供了大力支持,並分別舉辦精彩熱烈的首發儀式和抵達儀式,希望這種發自民間、植根地方的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越來越多,越辦越好,推動中法地方交流與合作深入發展,中法友誼之樹結出更多碩果。
將科技基因注入體育
太陽能是選手們在拉力賽期間唯一的充電方式,通過太陽能電池板收集並儲存電能,起到輔助騎行的作用。
於是,我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太陽能自行車,有躺著騎行的,有躲在太陽能電池板下的,有拖著或者推著電池板的……五花八門,絕對突破你的想像空間。
據介紹,根據參賽規則,每輛車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功率約200瓦,換言之,僅僅依賴太陽能驅動顯然是不足以完成超遠距離騎行的,更多時候,還是要靠人力驅動自行車,穿越歐亞大陸。
「太陽之旅」執行長弗洛裡安·拜介紹說,以一般人的體力,每天騎行超過150公裡都會感覺很累,而藉助太陽能,車手每天可以挑戰400公裡的超長距離。
果不其然,本次比賽率先抵達終點的比利時人拉夫·胡爾,創造了單日397公裡的騎行記錄,他僅僅用了45天就完成了1.2萬公裡的騎行,堪稱傳奇。
據悉,今年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兩國元首共同決定舉辦中法環境年,並以此為契機,加強環境領域合作。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車手重走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法國歡迎「一帶一路」,主張共同參與、合作共贏,選手們可以通過介紹太陽能,宣傳清潔能源,這完全吻合地球的生存和發展主題。
20歲就完成巴黎-北京騎行的侯黎釗,在30歲的時候面對新絲綢之路,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太陽之旅將科技、環保、體育融為一體,通過自行車比賽的形式加以展示,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侯黎釗說,「近年來,歐洲這樣的比賽還有很多,這些有利於科技企業的推廣,也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清潔能源的概念,進而實現科技轉化為民用產品。」
2008年,侯黎釗跟隨法國自行車旅行聯合會的活動,從巴黎艾菲爾鐵塔騎行到北京。
「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比賽,能夠藉助這個平臺在沿途推廣太陽能清潔能源,也是一種接觸自行車運動的很好方式,希望更多人愛上自行車運動。」
這是一場瘋狂大冒險
本次拉力賽於6月15日在法國裡昂市政廳出發,在沿途城市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推廣活動,19日在勃朗峰之下的霞莫尼正式開啟挑戰之旅。
從此地開始,再無任何援助,線路完全自由安排,直到終點廣州。
唯有車輛上的定位系統將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發出警報。
出於安全考慮,他們被禁止在21時至次日7時之間騎行,也將避開戰亂地區。拉力賽結束後,所有車輛由漢歐班列將人和車運回歐洲。
來自法國的70歲老婆婆弗朗索瓦茲·德耐爾是選手中年齡最大的。她是一名醫生,儘管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神經肌肉萎縮症,但已經完成了穿越南美洲的旅行,她參加太陽之旅拉力賽的唯一目的就是:超越自己。
8月3日,拉夫·胡爾率先抵達廣州,他還同時創造了太陽能自行車單日騎行397公裡、最短時間用自行車橫跨亞歐大陸兩項紀錄。
當拉夫·胡爾率先抵達終點的時候,還有13名選手已經進入中國境內,而距離廣州最遠的選手還有8000公裡的遙遠路程。你不能不感嘆,雖然都是使用太陽能驅動,但個人能力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談起這次超長距離拉力賽,拉夫連續用三個「Hard」(艱難)來形容,龐大的車體容易轉向困難,也會影響判斷路況,他在俄羅斯遇上小小的車禍。
亞洲的高溫天氣一直在挑戰選手們的身體極限,他在哈薩克斯坦遇到了50℃的高溫天氣,就跳到水渠裡遊泳消暑,還和當地居民一起驅趕水蛇。
「每天需要考慮各種細節,不斷補充飲用水,檢查輪胎、幫助引擎散熱,判斷附近的車流量和交通情況,」拉夫說,晚上9時騎行結束後躺下休息,回想一天的經歷成了最開心的時刻,途中有兩次摔倒翻下公路,好在沒有嚴重受傷。
侯黎釗的體驗騎行在法國和瑞士邊境處宣告結束,他綜合考慮很多情況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拖著沉重的太陽能電池板,在車流量和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行進是困難的,加上沒有後援,車輛故障、車輛碰撞時有發生,估計有的車手要10月份才能抵達廣州,這場拉力賽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順利。」侯黎釗說。
騎行初期,車手們互相關照結伴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慢慢的大家的距離開始拉開,這畢竟是一項比賽。
在拉夫抵達儀式上,幾位車手都被冠以「冒險家」的名號,對於這樣一項車手自由度相當高的比賽來說,東西方對於「比賽」和「冒險」的理解顯然迥然不同。因此,也有選手呼籲,既然是一項比賽,希望賽事組織更人性化一些,不要真的變成一場「大冒險」。
(責編:王星、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