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一個普通的村莊,也總有幾件值得回憶的事。諸暨市大唐街道溪南村就是這樣的一個村莊,這裡躺著傳說中的來自星星的石頭,這裡誕生過力大無窮的拳師,這裡生產的水果最遠賣到東北……鬥轉星移,世事滄桑,可以從溪南村窺見一斑。
溪南村位於瀆溪江南面,前大山支脈延伸區,面積5.56平方公裡。溪南村山清水秀,三環線穿村而過,是一個宜居宜遊的村莊。融媒體記者 駱少華攝
落星石
在溪南村上遊水庫中,臥著一塊幾十立方米的巨石,一部分露出水面。這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在諸暨縣志上有記載,傳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清朝《康熙諸暨縣誌·古蹟志》載:「落星石,在十七都,相傳星墮於此。石傍築淨舍,名星石庵,庵外有石楹,土名石扁擔。」清朝《光緒諸暨縣誌·山水志》亦載:「相傳星附墜於此,化為石,俗稱石扁擔。旁有星石庵。」
這塊巨石原來在燕至堂山上,三足鼎立,懸空高聳,好像隨時都會掉下來,成為當地一大獨特的奇觀。1956年,村裡建造上遊水庫,有人說,這塊石頭太危險,在下面走過怕兮兮的。於是,人們用炸藥炸塌了這塊巨石,使它滾落到了水庫下面。
落星石,即隕石。說起「落星石」,當地老人如數家珍。村民葛金良今年75歲,他回憶道,小時候,聽村中老人說,「落星石」是從星星上掉下來的石頭。溪南村前任支書楊洪富則認為,落星石不可能是隕石,隕石會在地上砸起一個坑,而不是高高懸在石柱上。這塊巨石呈灰黑色,隱約看到裡面有一塊塊小石頭,可能是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後形成的。
諸暨縣誌中記載的星石庵,以旁有落星石而名,後改名為「彌陀庵」,住著一位來自上海的老尼師。上世紀80年代,這座破落的庵堂拆除重建,紅瓦黃牆,在綠山青山間十分顯眼。
落星石所在那座山被稱為石扁擔山,山上有一座佛塔,叫「如來塔」。如來塔建成於1995年,用青石砌築,共7層,六面開窗,每層外圍設挑欄,內設臺階,可拾級而上,旁通挑欄,直達頂層。登頂遠眺,目及方圓數十裡。
落星石和彌陀庵
拳師故居
溪南村裡家塢自然村是蓴塘趙氏的另一衍生地。據說,趙氏祖先原居草塔大房,生有四子,妻死後,後續娶俞氏,又生一子,其孫子已年長俞幼子。後公卒,家居多有不便,俞氏就帶子離家入塢居住,故名「離家塢」,後改為「裡家塢」。
在這個幽靜的小山村,有一座粉牆黛瓦的老宅,是清朝武舉趙大剛的故居。村民趙倫木說,趙大剛曾任福建閩安營守備並屬廈門前營遊擊將軍,力大無窮,傳說一腳踢倒殿前石墩,是乾隆皇帝的拳師,得到皇帝聖旨的嘉獎。
整座故居依山而建,正大門是一對上馬石,是輔助武師上馬用的。門梁渾圓,線條流暢,門額上「竹苞松茂」4個大字,出自《詩經》,意思為松竹繁茂,比喻家門興盛。一樓小巧的魚龍石窗,與二樓的4個窗子相呼應。二樓的4個窗子,中間兩個為圓形,左右兩個為方形,不同於傳統的一襲式。
武師故居為三進三出的宅子,每個院落都有天井,空曠明亮。前面是門臺,中間為廳堂,後面是香火間,錯落分明。院落之間有三級青石臺階,提升整體結構的高懸。中間廳堂是整座宅子的亮點,廳堂分為4個間隔,左右為開磚石牆,用明式壁畫裝飾;中間為兩排各4根木柱,下有石墩,支撐著整座建築,前後都有長長的青石門檻作為檔板,石墩上的各個門臼洞依然存在。屋頂是古宅的華麗之處,前後4個柱子上各有龍腳牛腿,橫梁雕工精細,連接之處都用銅皮包裝固定。前後兩塊橫梁擋板,曾經有聖旨、武進士等匾額。
經不住歲月的侵蝕,趙大剛的故居已經斑駁陸離。如果不是住在老宅裡面的村民說起,又有幾人能知道這裡曾經誕生過一位力大無窮的拳師呢?
趙大剛故居建築
果蔬之村
溪南村包括燕至堂、裡家塢、王村子、堰頭4個自然村。上世紀50年代,燕至堂的柿子,裡家塢的桃子,堰頭、王村子的李子,名聞遐邇。梨頭、石榴、葡萄、棗子、楊梅、桔子、白果、板慄等10多種果樹也有零星種植。這些種于田塍、路旁、地角、山地的果樹,有些自然死亡,有些在「大躍進」運動期間被毀。
到了80年代,村裡重新培育水果,李子以紅心李最佳,王村子、裡家塢一帶種植最多,面積達2000多畝;桃子以裡家塢的最出名,汁多、清口,品質最佳。柿樹的壽命很長,現在,燕至堂農戶的房前屋後常能看見一兩棵柿子樹,大多有二三層樓高。
當時,每逢李子成熟,草塔供銷社就到村裡收購,然後運到外陳火車站,裝上火車,遠銷東北等地。其他水果有兩種銷售方式:一是通過瀆溪江畔的方家排埠運到紹興城裡;二是村民挑著竹籃,走村串戶叫賣。
村民楊月輝今年77歲,他說,燕至堂的柿子特別有名,經過小梅梨催熟的銅盤柿,皮薄如蠶繭,晶瑩透亮,味道甜美。另一種是灰柿,只要把柿子放進石灰缸裡,過不了幾天,柿子就除去了澀味。現在村裡剩下的是長柿,樹高難採,又賣不出好價錢。
溪南幾個自然村也曾是蔬菜種植專業村。上世紀80年代,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菜,多的幾畝,少的幾分,有大蒜、番茄、青菜等蔬菜品種,賣到市區和附近鎮鄉的菜場。
村黨總支書記楊章賢當時有一畝多自留地,家庭經濟收入就靠種菜和賣菜。他說:「傍晚,我和老婆一起去割菜,晚上整理乾淨。第二天凌晨,我將兩筐100多斤菜擱到自行車上,騎到應店街鎮去賣。一年大概能賺1000多元。」
那時,賣水果和賣蔬菜,是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後來,大唐一帶發展襪業產業,溪南村大部分家庭都加工襪子,或者生產襪業原料,很少有人再去護理果樹,種植蔬菜賣了。
果樹漸漸消亡,苗木破土而出。近20年來,村民楊保中通過土地流轉,在本村和鄰村種植了300多畝苗木,有桂花、紅楓、羅漢松等苗木,銷往全國各地。「我們種植的苗木品種多、價格低、成活率高,即使夏季種植,成活率也達到99%。2016中國杭州G20峰會場館綠化,也用了我們提供的苗木。」楊保中說。
溪南村原來交通閉塞,三環線通車後,極大地改善了交通條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採摘遊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有村民建議,村裡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吸引鄉賢投資,種植名優水果,發展農家樂,重振果蔬之村雄風。
紅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