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的老溈水入湘江口附近,是觀賞湘江景致和對岸銅官的天然觀景臺,此處看覺華山的線條最為美妙。
△日落後的靖港唯美如齊己詩。
靖港無疑是湘江潭州段古鎮群落裡最耀眼的明珠。從銅官去靖港,如今是可以開車過去的,但我更想坐一隻渡船過去,哪怕是一隻筏子也好。這樣更適合想像從前那「蒹葭蒼蒼」的蘆葦蕩裡絕美風光。在一輪漸圓的秋月下吟誦它的名字,有一種反差萌,明明是歷史上發生過不少驚心動魄的戰役,也曾作為相對的深水碼頭,商賈如雲、帆影不絕,卻取了這麼個靜美的名字。就像那種令人好奇的女子,分明是美貌的外在和勁烈的性子,卻每每要和你聊著歲月靜好。也許,這正是一種絢麗之後的樸素心願。
溈水入湘,蘆葦蕩裡盡風光
我曾問過山哥這樣的儼然以本地人態度生活在這裡的嚮導級人物,您覺得靖港最有標誌性的地方,最值得稱道的是什麼,他認真說了一小時。當然我記得他首先提到的是,蘆葦蕩。
他的回答令人神往起從前靖港的樣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從詩經裡走出來的蘆葦,在唐詩宋詞裡「水繞蘆花月滿船」,曾幾何時也是靖港的自然風光標誌。也是,從前這裡是溈水入湘江口,因為蘆葦蕩的美景實在令人印象深刻,溈水的這一段甚至被稱為「蘆江」。
唐初大將李靖在這個曾經叫「溈水港」的地方紮營,不知道他去江陵戰梁王蕭銑,又駐守湘江的時間有多長,總之大家都說靖港的得名是因他而起,明《一統志》載:「唐李靖討蕭銑駐兵於此。」而清同治年間《長沙縣治》云:「唐李靖駐兵於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後人的說法還需要繼續考證,但是它反映了三個事實,一個是靖港是溈水入湘江口,二是靖港是北方南下的水運交通要塞,三是此地屬兵家必爭與紮營之地,蓋因此地富庶,可依附的物質條件好。另外就是,那極富視覺美感的蘆葦蕩,或許還利於伏兵。
其實小時候我是對靖港有印象的,因為我就有一位姨父是省供銷系統的管理層,他就常年駐在靖港。這是有歷史淵源的。靖港鎮的鎮,是副區級的鄉鎮,不是一般的鄉鎮印象裡的鎮。如果說我曾寫過的潮宗街是長沙米市,那還是供應一座城市的米市,而靖港這裡的米市,作為省內四大米市之一,是湖南出口糧食的碼頭,還是淮鹽的主要經銷口岸。在水運為主的年代,靖港以天然良港的優勢,上寧鄉、去長沙、發湘潭、下嶽陽、通廣西,得以與津市、洪江同為湖南省繁盛三鎮,素有「小漢口」之稱。1933年,建置長沙縣直屬鎮。1938年長沙大火後,更是直接驅使經商者投奔距長沙30公裡的靖港。「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非得虛名。哪怕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設置,也是有著市場經濟和優良歷史基礎在先。1957年溈水河改道由新康(鄉)注入湘江,水運也逐漸被陸運取代,靖港的碼頭逐漸安靜;建了電排站後,淹水和內澇也得到緩解。
書生舉兵,一生奔走平亂世
不是所有能帶兵打仗的將軍都能被稱為軍事家,而傳說令靖港得名的李靖就是。另一位在靖港領兵打仗的人,除了被稱為政治家也被稱為戰略家,那就是近代湖南人傲嬌的曾國藩。
靖港絕對是令曾國藩終身難忘的地方。清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石祥禎率軍挺進湖南,先後攻佔嶽州、湘陰、靖港等地,聲勢浩大。曾國藩和他創立的近2萬人的湘軍終於等來了大顯身手的良機。然而洞庭湖上的波濤洶湧,和太平天國軍隊的伏擊策略,讓他首戰即慘敗,兩度跳水自殺,後被部下章壽麟救起並相勸,才繼續堅持戰鬥,並走出了一條可以照汗青的晚清名臣之路。也許靖港蘆葦蕩裡的戰鬥歷程對曾國藩的洗禮,足以支撐他繼續行走在晚清風雲變幻的官場。無可爭議的是,從靖港這裡開始讓「湘軍」兩個字熠熠生輝,哪怕它的番號隨著歷史的發展被實質取消,仍然被延伸引用到幾乎任意領域裡的湖南人團隊代稱。
靖港雖然發生過很多戰役,然而那些戰役的出發點卻是為了平定亂世。懷著統一天下安邦興國理想的人們,一生在戰場與官場奔走,並非嗜好戰爭與傾軋,只為盡匹夫之責,求得一個讀書人心目中的理想國。靖港這樣的地理位置與名字,配得起在此留名、在歷史上著名的人們的思想與才華。
我走在靖港的街頭,清風吹過,兩岸楊柳依依。隨著溈水的改道、水運被取代,這裡相較歷史煙雲中的繁華已經十足安靜了。我希望以靖港為代表的所有的湘江古鎮群落,都能成為歷史的活字本、地理的立體書、民俗的風情園、詩歌的傳唱室,它們理應有各自獨特的氣質,而又有著天然親密的關係譜,萬不可只有大同小異的商業街,清一色掛著塑料燈管的紅燈籠。這是我身為湖南人,對這片土地寄予美好期待的樸素心願。
文、圖/溪客(專欄作者,插畫師,攝影師)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