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人之道
修立業之本
近日,山西省萬榮縣萬泉鄉東丁村村民在用現代化農業機械收割高粱。新華社發
「目前水稻長勢喜人,已經具備了高產的苗情基礎。」這些天,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種糧大戶朱春華正在稻田裡忙著進行水稻管護作業。
50年前,爺爺輩們種地用牛耕。30年前,父輩們種地用小型手扶拖拉機。如今,自己種地用上了大型拖拉機、植保無人機。「過去一個人每天只能手工插秧0.7畝左右,如今一臺大型插秧機一天能插60多畝。」朱春華算了一筆帳,全部採用機器插秧後每年能節約成本近10萬元。
農業,自古以來被視為國計民生的根本。今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更因糧食安全讓農業成為焦點。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舉措,大力推動農業向現代化發展。無論城市周邊的小巧田園,還是各類農作物主產區的大片土地,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著千百年來最為顯著的變化。這一趨勢也必然促使農民逐步脫離簡單勞動力的角色,更加需要技術技能的支持。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對農民這支主力軍的能力素質要求是什麼樣的?教育如何響應?記者進行了調查。
100多戶的地,六七個人就種了
北京市順義區種糧大戶薛新穎跟土地打了十幾年交道。當年,她在親戚朋友一致的反對聲中,放下了手中的建材加工生意,回村幫父親種田。
「當時土地比較分散,我們開著播種機給各戶播種,20戶人家要換20次不同的種子,一天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在換種子上面了。」薛新穎當時就想,如果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就能大大節省時間成本和人力。十幾年後的今天,薛新穎組織150餘戶社員創辦了合作社,耕種農田面積達4000畝,購置了40多臺大中型農業機械。「現在,六七個人完全可以勝任田間的生產管理,未來還打算試點無人駕駛收割機。」薛新穎說。
2010年前後,正在外鄉務工的朱春華注意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政策,這讓朱春華覺得規模種植大有可為,於是他回鄉承包了200多畝土地專職種地。這200畝土地,不再是「靠天吃飯」。朱春華主動學習農業技術,購買了很多新型農機設備,承包第一年就賺了12萬元。嘗到甜頭的朱春華越幹越有勁,承包的土地也越來越多,目前已經達到了1100多畝。
「農業規模化經營逐步取代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渴望。」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一方面,2018年我國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53歲,比10年前提高6.8歲,老齡化趨勢十分明顯,必須加快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土生土長的青壯年農民,他們擔負著農業轉型升級的新使命,更加需要依賴有效的組織來充分對接市場,急需創新培養形式,把他們培養成市場化複合型人才。
返鄉人員也在充實著農業勞動力隊伍。數據顯示,目前返鄉人員總量達到740萬人,年增量超過100萬人。張桃林認為,對於返鄉人群,迫切需要幫助他們熟悉農業產業特點、補齊農業知識短板,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帶動更多人才回流農村。
懂技術、善經營,還要有生態環保理念
水肥一體化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溫溼度智能檢測……這些年,各種新技術在薛新穎的農田裡輪番上陣,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一種本領恐慌感不時向薛新穎襲來。而隨著合作社的不斷壯大,如何幫助社員擴大銷路,讓農產品走進更多市民的餐桌,也成為困擾薛新穎的難題。
「做新時代的農民不能蠻幹傻幹,要用新知識新技術武裝自己的頭腦。」利用農閒時間,薛新穎主動報名參加各種培訓,她還走進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系統學習農村經營管理知識技能。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經形成一支1600萬人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5億多鄉村人口的龐大基數面前,高素質農民數量佔比顯然偏低。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一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佔比僅為1.2%,初中及以下學歷佔比最高。另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農村居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4.93%,遠低於全國公民8.47%的平均水平。
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要求,「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
「這為高素質農民培訓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在朱啟臻看來,高素質農民不僅要熟悉農業生產規律,掌握先進技術,還要掌握現代市場理念,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努力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
最近一兩年,薛新穎利用學習到的市場營銷知識,實現了小麥、山藥、黑花生等農作物的深加工,打造拳頭產品,並且註冊了「碩豐磊」「箭杆河」等農產品商標。朱春華也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通過培訓,他了解了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以及無公害、綠色食品的市場需求。
「以前都是『大水大肥』『下猛藥』,自從改用有機肥料後,田間泥土變松變軟了,水稻田裡出現了很多小龍蝦和蚯蚓,水稻長勢更好、病害更少、產量更高。」最近一兩年,朱春華的農場成為了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基地,還成功申請了綠色食品認證。
在朱啟臻看來,農業現代化不僅是技術的現代化,還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培養高素質農民對農業的感情和責任,厚植「三農」情懷,走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素質農民需要系統化的職業教育
儘管農事繁忙,朱春華每年還是會抽出20多天時間參加培訓:「近年來明顯感覺培訓機會越來越多,以前只有街道組織的短期培訓,如今能夠走進高校、科研院所,培訓地點也由南京拓展到了揚州、浙江德清等地。」
事實上,這並非朱春華的個人感受。推動農民培訓工作,國家政策正持續發力。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2013年至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都對農民培育工作進行了部署,培訓對象不斷擴大,培訓主體走向多元化,獎勵扶持政策也逐漸完善。
「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培訓支持力度很大,培訓體系日益完善,但在具體操作層面,農民培訓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含金量。」朱啟臻認為,一些地方的農民培訓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培訓方式不夠「接地氣」、培訓資源分散多頭管理等問題。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一項基於江蘇、廣西的調研顯示,目前培訓對象遴選的針對性有待提高,參訓學員的需求性還沒有充分挖掘,與產業脫節的賓館式、理論式培訓仍然存在;課程設置關注傳統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關注較少。
「高素質農民不是簡單靠幾場培訓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對農民開展系統性、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講師趙志磊說。2019年,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擴招200萬人的任務,給農民進入職業院校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楊永傑看來,職業院校是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主要力量,具有師資、課程、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尤其是能對農民開展系統性、專業化的學歷教育,有助於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
在高職擴招背景下,今年一系列鼓勵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農民的地方政策陸續出臺。安徽省明確提出將在職業院校中普遍建立起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長效工作機制,將全面落實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補貼政策,按規定給予職業院校培訓補貼。山東省提出,探索農民培訓與成人職業教育銜接培養機制,鼓勵培訓機構與職業院校對接,組織培訓過程中有學歷需求的參訓人員與職業院校對接,建立培訓課時與學分轉換機制。
現代農民應建立終身學習帳號
去年7月,薛新穎順利拿到了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畢業證書,從此有了新的身份標籤——農民大學生。在她看來,從這段學習經歷收穫的,不僅僅是農產品營銷與策劃、品牌管理等實用知識,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發展理念,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老師的啟發下,薛新穎建設了農業科普基地,為中小學生體驗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平臺。
「當休閒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成為北京新的農業增長點,京郊農村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楊永傑介紹,2016年,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開始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在學院農村經營管理專業基礎上,開設休閒農莊經營管理、家庭農場經營與管理、農民合作社運營與管理等7個專業(方向)。由於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為此,學院創新彈性教學機制,實施3個1/3,即集中面授、線上教學及現場巡迴指導各佔教學學時的1/3。
如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精準性也是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一道新課題。「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突出產業導向,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取上也進行了調整,比如生產技術方面的課程比例有所下降,增加了智慧農業、電子商務等模塊化課程,促進學員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楊永傑說。
針對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程度出現了「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不少職業院校增加了金融信貸政策、農業保險政策等培訓內容,介紹具體的優惠政策和辦理流程,受到農民的歡迎。
「以前光埋頭種地了,不知道國家出臺了很多針對家庭農場主的金融優惠政策。」朱春華告訴記者,通過參加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青年農場主培訓班,自己成功申請了好幾個補貼項目。讓朱春華沒有想到的是,培訓結束後,老師多次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如何控肥減藥、水稻田除草,幫助他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楊俊認為,不能僅止於短期培訓,要加快信息化步伐,構建農民培訓信息化平臺,通過線上學習、遠程診斷等方式,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整合專家資源,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庫,既包括理論功底深厚、熟悉國家政策的知名專家,也要有實踐經驗豐富的鄉土專家。
「高素質農民的培養不是單純某一個部門就能完成的,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廣泛調動社會資源,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長效機制。」趙志磊建議,建立由教育、農業、人社等部門共同支持的大數據共享平臺,實時更新農業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現代農民的培育資源信息,同時為每一位農民建立個人信息資料庫,進行培訓質量監控和效果監控,做好跟蹤服務。探索建立現代農民終身學習帳號制度,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
文字來源丨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農業現代化,高素質農民咋培養 | 職業教育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系列觀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