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願清單》:用相對華麗的布景,展示了個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

2020-12-16 素心文苑

生死一直是中國人很避諱談論的話題,甚至刻意不去提它。但就像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每個人出生後,活著的每一天又何嘗不是在向死亡靠近。中國人總是忌諱談死,覺得很不吉利,但倘若一直避而不談,是不是在死亡來臨時會更加手足無措,甚至不願意去面對。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個人在面對死亡時,應該以何種態度?

在電影《遺願清單》中,兩位身患癌症,時日無多的病人告訴了我們答案。兩個人身份懸殊,原本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人因為住在同一間病房而結識為好友。最後,二人決定在為數不多的日子裡,去完成他們單子上所列出的「遺願清單」。

影片於2007年在美國上映,臺灣譯名《一路玩到掛》、香港譯名《玩轉身前事》,而我更喜歡《遺願清單》這個片名,影片的內容由一張遺願清單串聯起整個影片的框架,兩個身份懸殊的人也因為一張遺願清單而成為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朋友。影片用一個簡單寫實的故事,為觀眾帶來哲理,也非常有啟發意義和思考價值。

億萬富翁VS汽車修理工,不只是貧富差距,更是兩種人生追求

影片開頭是汽車修理工卡特和店內維修員的對話,簡單的對話將卡特的知識淵博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他面對這份辛苦的工作,也常常面露微笑。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三個孩子,還有一個深愛他的妻子。家庭的幸福讓卡特對生活充滿熱情,即便是做著辛苦的修理工,他也毫無怨言。

影片中另一個人物是愛德華,他是一家醫療機構的CEO,而且對於咖啡尤其喜愛。他非常富有,但卻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唯一的女兒也和他鬧僵,斷了聯繫。他擁有數不盡的錢,可以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但他缺乏家人的關愛,而這一點無論他花多少錢都買不到。

卡特和愛德華,從表面上看是典型的貧富差距,但又不僅僅是貧富差距,更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

卡特沒有很多錢,但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家人的關愛填補了他物質上的短板。而愛德華剛好相反,他有很多很多的錢,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家人關愛的缺失放大了他精神上的短板。

從兩個人的差距,我們也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貧富並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因素,修理工卡特享受到的天倫之樂是任何金錢滿足不了的,愛德華享受到的物質層面上的奢侈是卡特不能想像的。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業就像玩蹺蹺板,必須給予兩邊同等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任何一邊過重都會傾斜。

毫無疑問,卡特選擇了家庭,愛德華選擇了事業,但他們都承受著內心空虛的折磨。

卡特在泡浴時和愛德華有一段談話令我隱身深刻。

他說:「自從孩子去上了大學,沒有了家庭作業,也沒有社團活動,演出,校園劇,沒了哭鬧聲,打鬥聲,擦傷的膝蓋,沒有了那些哭笑打鬧,四十年來第一次,我看著妻子,竟無法回憶起當初跟她手拉手走在大街上的那種讓人心動的愛情了。」

妻子還是他愛的那個人,可是分明一切和以前不同了,激情已被平淡的生活消磨殆盡。他眼中的傷感和內心的空虛分明是真的。因此,在妻子給愛德華打電話讓他回去時,他選擇了繼續前行,完成遺願清單上寫的。愛德華很有錢,但他的內心同樣是空虛的。

兩個空虛的病人不只是想要完成那個遺願清單,而是想要找到生活的熱情和激情,為數不多的日子裡也可以活得精彩。在看似冒險的尋夢之旅中,他們的生命隨時可能結束,但他們的那份勇氣令人欽佩,旅途上每完成一個遺願時的快樂、笑聲也感染著每一位觀眾。

就像法國文學家託馬斯·布朗爵士說的:「你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

哪怕生命只有一年,只有幾個月,只有十天,只有一天,我們也要無怨無悔的度過,而不在眼淚中白白浪費掉。

躺在醫院等死VS實現遺願清單,身份懸殊的兩個人達成共識,相互幫助

卡特和愛德華兩個人同住一間病房,且都是癌症,時日無多。愛德華撿到被卡特扔在地上的遺願清單。最初,卡特只寫了:無償幫助一個陌生人,喜極而泣,開野馬跑車,親臨其境。愛德華看到清單後,覺得不刺激,又加了一些,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紋身,高空跳傘等。

卡特也只是寫一寫,覺得不可能實現,是愛德華的鼓勵讓他想要為自己好好活一次,去實現那些遺願清單上寫的。卡特的妻子並不支持他,覺得他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也放棄了家人,卡特大聲質問妻子:「為了家人過上好的生活,我放棄了夢想,做了四十幾年的修理工,如今,只想為自己好好活一回。

卡特和愛德華踏上了實現遺願清單的旅途,他們最先選擇了高空跳傘,卡特害怕極了,而愛德華卻覺得很是刺激。之後他們陸續實現了遺願清單上的紋身,在賽道上飆車,去高級餐廳吃飯,在草原上駕車同那些動物奔跑,愛德華最終決定放棄清單上的第九項,獵殺獅子,只是用獵槍在上空放了一槍,最後他們在金字塔促膝長談。

卡特對愛德華說到,古埃及人關於死有個美麗的說法,當他們的靈魂到達天堂入口時,神靈會問兩個問題,根據答案來決定是否能進入。第一個問題,你一生中感受過喜悅嗎?你為他人帶去過歡笑嗎?」

愛德華對第一個問題回答是,而第二個問題他說不知道。原來,女兒之所以和他斷了聯繫,是因為他找人打了家暴女兒的丈夫,並讓其離開,不準再騷擾女兒。他認為自己做了所有父親都做的事,也不後悔自己的做的,而女兒不理解,對他直呼其名,甚至罵他。

他們逐條完成清單上列出的,最後在愛德華的幫助下,卡特心裡的激情被點燃,他想立馬回到家人身邊。最後一站,卡特和讓助理找到了愛德華女兒的住處,沒想到愛德華和卡特不歡而散。

這場實現遺願清單的旅途,讓卡特和愛德華已經成為了好朋友,他們相互幫助,都想為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短暫的人生因為這場旅途而變得豐富多彩,也讓他們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用相對華麗的布景,展示了個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

卡特回去沒多久就走了,他走之前給愛德華寫了一封信,單子上沒完成的只能靠愛德華一個人去完成了。愛德華決定和女兒和解,他來到女兒住的地方,還見到了外孫女,也親吻了世界上最美的女孩。

影片結尾也是一個亮點,愛德華的助理在愛德華死亡後將他的骨灰裝在了咖啡罐子裡,埋在了山頂,而旁邊就是卡特的骨灰罐,遺願清單上的第一條也完成了。

卡特拯救了愛德華的靈魂,而愛德華也讓卡特為自己活了一回。他們兩個其實相互成全了對方,又救贖了對方,也為對方帶去了歡樂。

死亡本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影片用相對華麗的布景,展示了個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同時也告訴觀眾,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珍惜每一種情感,親情、愛情、友情,別給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就像影片中的卡特,在時日無多時,才明白要為自己好好活一回,愛德華在面對死亡時才發現,還有那麼多值得去嘗試和冒險的事。

關於死亡,我還記得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在書中海德格爾對「向死而生」的解釋是: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海德格爾死亡本體論的關鍵點。

生命只有一次,活著的每一天都可以遇見更多驚喜,也可以創造奇蹟。活好這輩子,活好每一個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常常追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看完影片,我有了答案。人生的意義或許不需要下結論,自己感受過喜悅,也帶給別人喜悅,讓活著的每一天精彩而知足,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對愛人忠誠,對朋友真誠,不負自己,向死而生。

相關焦點

  • 這部音樂劇為何「看哭」觀眾,《我的遺願清單》即將登陸湖南大劇院
    《遺願清單》把「生命」的故事縮影在兩個少年身上——對生活失去希望的叛逆少年楊曉宇,遇上了被確診患上癌症的陽光少年楊寶,「死亡」這個最沉重的話題被擺在了兩個人生尚未開始的少年面前。於是他們列下遺願清單,一同執行,並在這條尋找生活真諦的道路上重獲新生。「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但最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做了最漂亮的道別禮。
  • 《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將給勇敢堅持的人答案
    還是振作自己,積極的面對。或許你會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列一張遺願清單,去做那些自己曾想做而不能做的事。這部電影向觀眾展示了主角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坦然與樂觀,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卡特曾經是個歷史教授,但是因為後來妻子懷孕,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隨便找了一份工作,他對愛德華說;「一轉眼45年過去了,現在我已經是個窮光蛋了。」
  • 我對於遺願清單和生命的感悟
    在19年的12月10日筆者在廣州這邊的一家書店參加了一個和《我的遺願清單》有關的活動,活動講述的是關於疾病與死亡的思考與探尋。主講的嘉賓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的一個博士,她的分享分成了兩個部分:上半部分講的是死亡,疾病,人類學可以做什麼?還有針對這個話題,她還分享了一些她的感受以及案例,在這裡我就不列舉了。
  • 《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將給勇敢堅持的人答案
    還是振作自己,積極的面對。或許你會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列一張遺願清單,去做那些自己曾想做而不能做的事。這部電影向觀眾展示了主角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坦然與樂觀,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卡特曾經是個歷史教授,但是因為後來妻子懷孕,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隨便找了一份工作,他對愛德華說;「一轉眼45年過去了,現在我已經是個窮光蛋了。」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卡特的「遺願清單」,加上愛德華的財力,實現了一場夢境般的環遊世界之旅。 雖然是絕症老人做主角,但影片全程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活力,對白中獨特的美式幽默,衝淡了死亡的黑暗,體現出一種奇異的豁達。兩位主角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病痛中建立深厚友誼,追隨自己本心,完成了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那麼,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復盤這部影視經典,再次領略佳片魅力。
  •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一切都來得及實現
    《遺願清單》在對白與音樂的把控上相對平衡,比很多同類型的劇都更加成熟。劇中歌曲所出現的節點都選擇得很恰當,不僅能與劇情高度融合,而且還能利用音樂的共鳴引導觀眾的情緒,在音樂性與故事性的配合上做得非常到位。
  •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一切都來得及實現
    《遺願清單》在對白與音樂的把控上相對平衡,比很多同類型的劇都更加成熟。劇中歌曲所出現的節點都選擇得很恰當,不僅能與劇情高度融合,而且還能利用音樂的共鳴引導觀眾的情緒,在音樂性與故事性的配合上做得非常到位。
  • 評豆瓣高分電影《遺願清單》:漸入佳境,叩擊心靈
    好的電影,應該展示一場視覺的盛宴。《遺產清單》的導演深堪此道,用毫不吝嗇的大手筆,把世界的奇蹟,以一種另類的表現手法,呈現給了觀眾。鏡頭中,每一幀畫面都行雲流水般的生動而精美,帶給人視覺享受的同時,觀眾仿佛和主人公一起跨越時空的長廊,融入了這次致敬生命的肆意旅行。
  • 影評《遺願清單》:不要讓生命有所遺憾
    「我們出生,然後死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遺願清單》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生命的期限,你會做什麼?電影《遺願清單》給出了兩個罹患癌症、行將就木的老人的回答。主角愛德華和卡特兩人的人生和性格截然不同,愛德華是一個"總統都要看他臉色"的大富豪,性格張揚風趣,而卡特只是一個黑人汽車修理工,性格內斂平和,如果不是由於病症讓他們住到了同一個病房,他們的生命也許永遠不會有所交集,兩人因為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而變得平等。兩人有諸多的不同,卻對列出遺願清單一事出乎意料的情投意合,暗示著兩人都有著生命的遺憾。
  • 《遺願清單》人只一生,給生命賦予更多的意義
    文:夢耘《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兩個癌症老人的影片。「癌症」「老人」這兩個詞聽起來就像生命的盡頭,更何況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那種絕望是帶給任何人都沒法承受的。年老本來是該享福的年齡,可是卻還要跟病魔戰鬥。影片並沒有大肆渲染那種面對癌症時的恐懼或彰顯對抗病魔時的勇氣,看似是一部喪喪的片子,卻激發了太多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嚮往。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你還有一年的生命,你會做什麼?醫院老闆科爾和汽車修理工卡特,因科爾的「一個病房,兩個病床,絕無例外」的管理策略,他們住進了一個病房,從開始的陌生,到逐漸熟悉,也在一日一日的相處中有了不同於常人的友誼。
  • 評豆瓣高分電影《遺願清單》:漸入佳境,叩擊心靈
    好的電影,應該展示一場視覺的盛宴。《遺產清單》的導演深堪此道,用毫不吝嗇的大手筆,把世界的奇蹟,以一種另類的表現手法,呈現給了觀眾。鏡頭中,每一幀畫面都行雲流水般的生動而精美,帶給人視覺享受的同時,觀眾仿佛和主人公一起跨越時空的長廊,融入了這次致敬生命的肆意旅行。
  • 《遺願清單》:生命最後一程,一份充滿溫情的人生答卷
    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自己死亡的確切時間,他會怎樣去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有限時光?電影《遺願清單》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它的故事脈絡簡單清晰:黑人汽車修理工卡特,和富豪愛德華同是癌症病人,他們住在同一家醫院的同一間病房裡。
  • 《遺願清單》當生命進入倒計時 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遺願清單》你是否願意提前知道自己的死亡時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在1000人中間,有96%的人選擇了不願意。兩人還對自己的病帶著一點希望之時,被告知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那一刻,即使經歷人生百態自以為能堅強的兩個男人,一夜無眠,隨後釋然面對事實。無意間,愛德華發現了卡特所寫的遺願清單,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力量,讓紙面上哪些他和卡特的瘋狂構想一一實現,來彌補人生中不曾實現的遺憾。當死亡明天來臨,你此刻是否知道這一生對於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你是無比釋然還是充滿遺憾?
  • 如何度過《遺願清單》的兩個女人,生命的最後一刻你選擇?
    01年當如果你得了絕症,只有幾個月的生命時,你想過你將如何度過剩下的時光?放棄還是享受?電影《遺願清單》是關於講述如何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時光中度過兩個人。2007年,由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主演的電影獲得了巨大的票房。
  • 豆瓣評分8.6的電影《遺願清單》―關於活著你還要知道這些
    評論會回,歡迎交流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在網友的推薦下看了《遺願清單》,故事內容簡單,講不同身價同樣患癌的兩位老人分到一個病房裡,在等待死亡到來之前,感情漸漸熟絡,最後倆人同行結伴去完成彼此生平的遺願。02 死亡面前沒人能灑脫的不像個人在檢查結果出來之前,富翁Edward躺在床上戴著懶人眼鏡正津津有味的吐槽足球賽。當主治醫生拿著檢驗報告說,他還有六個月的時間時,假裝鎮定的神態裡,他慌了。刻意打斷醫生善意謊言,以擋著看球為藉口。
  • 《我的遺願清單》裡,有你的影子嗎?
    當你握不住手心的時候,請看看這部音樂劇吧,2019《我的遺願清單》廈門站,給予每一位失望的人兒一次重燃溫暖的機會。《我的遺願清單》廈門站時間:2019-09-14/15 周六/周日 19:30  《我的遺願清單》廈門站地點:廈門嘉庚劇院  《我的遺願清單》廈門站門票價格:180、280、380、480  國內自殺題材的藝術創作似乎很少,大抵是因為這裡面的負面情緒太過沉重
  • 《我的遺願清單》2020上海站今日收官,但「傻子」和「混蛋」的故事...
    他是楊曉宇眼中的「傻子」,提及死亡,竟能微笑面對,寧願每天花五百錢來和自己交朋友,來實現荒唐的遺願清單。 他是劉寶眼中的「混蛋」,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卻把自己活的這麼糟糕。劉寶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也在懊惱:這個混蛋為什麼總是會搞砸一切?
  • 「話劇體」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為什麼看哭了觀眾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在上海演第一輪時,很多觀眾看哭了。《我的遺願清單》劇照《我的遺願清單》最早改編自美國電影,講的是兩個老頭的故事,改成音樂劇後,主角變成了兩個19歲少年——從少管所出來的叛逆少年楊曉宇、患了重病死期將至的劉寶,他們結伴而行,一起執行「遺願清單」。
  • 《遺願清單》:有的人徵服星辰大海,有的人依然囿於晝夜廚房和愛
    古埃及人對死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靈魂來到天堂的入口,上帝會問他們兩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將決定他們是否能進入天堂。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樂趣?第二個問題:你是否為他人帶去快樂?這個美麗的傳說來自於2007年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
  • 遺願清單:餘留生命裡的盛大狂歡
    《遺願清單》是由《The Bucket List 》翻譯而來,這部電影包含了一個人一生三種最基本的情感關係,親情、愛情、友情。以一張遺願清單為線索連接了主要人物以及各種場景,簡單寫實的故事風格引起觀影者情感上的共鳴還有對於人生意義及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