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二氧化碳增加會導致大米營養減少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東京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日前得出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造成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照此持續下去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本世紀後半葉大米中含有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將大幅減少。

雖然日本人飲食結構中大米所佔比例不到20%(按卡路裡計算),不用擔心健康受到影響,但對於半數以上依靠大米的東南亞等地發展中國家而言,大米營養成分減少加之全球變暖引起的收穫量下降所造成的營養不足恐將導致兒童發育推遲。

資料圖:米飯。 中新社記者 於琨 攝

二氧化碳是由工廠、發電站、汽車等排放的代表性溫室氣體。團隊成員、前東大教授小林和彥(現為茨城大學研究員)表示:「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日本應該致力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營養等。」

該團隊採用可改變稻子周圍二氧化碳濃度的裝置進行了實驗。他們以預計數十年後將會達到的濃度種植了「越光」等在亞洲普及的18種大米,對糙米中含有的營養成分進行了調查。

結果發現,與目前相比,蛋白質、鐵及B族維生素平均分別減少了10%、8%和13~30%。這可能是稻子過量吸收了碳,導致其對維生素原料和礦物質的吸收變得困難。

據設想,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多吃肉類和蔬菜實現營養來源多元化或者通過向農地施肥補充礦物質。不過研究認為,經濟並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人們難以實行,有必要向其提供支援。

該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相關焦點

  • 海洋的二氧化碳製造者!研究發現:這種「透明魚」或導致全球變暖
    樽海鞘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海洋中的各類浮遊生物,看起來它們在海洋中並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通過研究,卻有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可能一部分原因和樽海鞘有關。這種「透明魚」或導致全球變暖?樽海鞘的生活,就是不斷在海洋中浮遊、吃掉浮遊生物,然後產生排洩物,這個過程中,它們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最終,由於它們大量聚集在一起,導致產出的二氧化碳也很快聚集在一起成為大的碳塊,從海洋表面下沉到海底,之後再返回到大氣之中。
  • 研究人員稱:放火「燒林」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評論】
    中國園林網4月1日消息:護林熊(森林防火標誌,是一頭穿著護林人員制服的漫畫熊)肯定不答應這樣幹,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森林裡放幾把小火居然能夠防止大量二氧化碳以溫室氣體的形式重新進入大氣。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導,只要樹木維持溼潤和健康的狀態,它們便能夠在自身的木材裡保存碳很多年。然而乾旱卻是導致災難的一個處方。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研究人員發現,浮遊植物淨初級生產力(NPP)的上升,或者說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養分的速度,「主要是由浮遊植物生物量的增加驅動的」,這可能是由於新引入的養分的湧入。
  • 研究發現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李雯)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1日發布報告說,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該組織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在疫情結束後預計排放量會回升。
  • 最新研究,多吃這種油,會導致身體發炎……
    只要仔細閱讀論文,就會發現,這三組都屬於高碳水飲食,最低組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也高達48%。 參與者主要從大米、小麥粉中攝入碳水化合物,從大豆油中攝取脂肪。
  • 英國宣布重大發現:吃大米或導致早亡!
    英國宣布重大發現:吃大米或導致早亡!衣食住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離開的東西,無論是哪一樣都對人類來說非常的重要,尤其是食物方面,如果沒有食物的維持,那麼沒有一個人能夠正常地活下去!而在我國呈現出北方吃麵,南方吃米的現象,然而最近英國卻發布了這樣一項新研究,認為食用大米當中,含有無機砷,長期使用大米或將導致早亡!這一研究也是讓世界各國的人民都感到非常的新奇!或許會有小夥伴對無機砷表示有些疑惑,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其實它的俗名就是我們所說的砒霜,這是含有劇毒的東西,攝入過量的話很快就會導致人類死亡。
  • 解開誤會 大米其實很營養
    然而隨著代謝型慢性病範圍的逐漸擴大,人們越來越深入地研究食物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也因此,給大米,尤其是精白米貼上了「沒營養」、「易升糖」甚至「垃圾食品」的標籤。對此,卞華偉表示,首先,大米確實是人體非常重要的能量來源。大米和其他主食類食物一樣,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當中,是提供主要的、並且健康風險最低的能量來源。
  • 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導致冰川湖數量急劇增加
    參考消息網9月1日報導 法新社巴黎8月31日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導致冰川湖數量急劇增加》的報導,基於衛星數據的新研究稱,30年來,全球範圍內由氣候變化導致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數量猛增了50%。相關內容摘編如下: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地貌學家、副教授丹·舒加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知道,並非所有冰川融水都會立即流入海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數據可以估算出究竟有多少融水被儲存在湖泊或地下水中。」他說,當地時間周一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月刊上的這一研究結果將幫助科學家和政府確定這些通常不穩定的湖泊下遊的群體可能面臨的危險。
  •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越好。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延長,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樹木和其他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將比以前多。但是一項新研究顛覆了這一理論,並可能對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
  •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雙語新聞)
    下面是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雙語新聞)的內容。  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因為有絢麗多彩的樹葉和金燦燦的落葉鋪就的「地毯」。新研究指出,今後你看到這一秋日美景的時間要提前了,因為氣候變暖將讓秋天的樹葉提早變色和掉落。
  • 小米神話,小米真的比大米更有營養嗎?
    話食一向是以數據說話,為了更加清晰的比較小米和大米的營養價值,我們先列出小米和大米的營養成分表。結合上述表格,我們從六大營養素為切入點比較一下小米和大米的營養價值。3、脂肪小米的脂肪含量是大米的4倍,有些人就開始談油色變啦,吃小米會不會變胖呢?超哥告訴你,剛好相反。小米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對身體營養是有益的補充,而且不會增肥。大米油脂主要儲藏在米糠中,而米糠的主要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佔38.0%、油酸38.4%、亞麻酸0.9%,另外還含有一定量的棕桐酸、硬脂酸以及具有生理活性的阿魏酸。
  • 日本研究:木魚汁增加飽腹感 常吃可防止肥胖
    人民網東京9月23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近日,日本京都大學副教授近藤高史與助教松永哲郎帶領的研究組發現,木魚汁中所含成分有助於促進胃部運動,可增加飽腹感。同時,如經常食用,即便飲食中熱量較高,也能保證健康飲食。據悉,該研究成果將於23日在兵庫縣召開的日本肥胖學會上公布。
  • 西伯利亞野火頻率增加的原因找到了!研究發現:「水」竟然是助攻
    我們都會到,西伯利亞是處於北極圈,它原本就是非常寒冷的氣候環境,而且到處都是永凍土,按理說即使如今氣溫升高,當春夏季節到來的時候,會導致永凍土融化,可是「水火本不相融」,為何沒有什麼可燃物的西伯利亞,卻頻頻發生火災呢?研究發現:「水」竟然是助攻這個問題的答案,日前被我國科學家找到了。
  • 日本為何是長壽國家,研究發現:關鍵在於他們推崇的1種飲食方式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發現,日本長壽的秘訣之一就藏在他們的飲食方式中。並且一點也不難,你我都能做到。深海魚類是非常有營養的肉類,比淡水魚營養還要高,不僅蛋白質含量多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歐米伽3脂肪酸。蛋白質不用介紹過多,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若是攝入量過少會導致消化不良、肝功能衰退、生長和智力發育遲緩等不良影響。
  • 人類捕集二氧化碳封存於深海 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
    紅網時刻記者 黃河 整理報導近日,澳大利亞和日本公司正在研究一項計劃:捕集亞洲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封存在澳大利亞海岸的海底,從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將大型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再經過液壓後,運輸到選定的地下或海底的儲存庫、廢棄的油氣田或巖層中長期保存,而不是釋放到大氣中。全球主要能源生產商一直支持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將其作為減少碳排放的一種手段,但由於一些關鍵項目受到技術問題和成本超支的影響,這種技術的吸引力一直很低。
  • 碳酸飲料含二氧化碳多嗎?喝多了有什麼副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不過量飲用碳酸飲料的人相比,過量飲用碳酸飲料的人骨折危險會增加大約3倍;而在體力活動劇烈的同時,再過量地飲用碳酸飲料,其骨折的危險也可能增加5倍。專家提醒,兒童期、青春期是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活動量大。
  • 埃及的大米消費和其他用量也將會減少...
    2019-06-20 08:51:53來源:FX168財經網 【USDA:2019/20年度全球大米用量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 日本:研究發現一種抗寄生蟲藥能減少B肝病毒
    新華社東京12月3日電 日本東京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抗寄生蟲藥硝唑尼特具有抑制和減少B肝病毒的效果,研究人員認為它有望成為治療B肝的候選藥物。B肝是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疾病,患者死於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很高。據推算,日本國內B肝病毒攜帶者超過100萬人,其中B肝患者約7萬人。現有藥物雖能抑制B肝病毒增殖,但難以去除病毒。
  • 中國農業企業需要學習日本大米哪些
    事實上,日本大米一直走的就是品牌路線,從一開始,日本大米在選種、耕種收割等方面就是極其用心,在加上獨特的營銷策略,最後打造出了獨具日本特色的品牌大米。一起來看看,日本大米品牌的打造之路究竟是怎樣的?為了保證大米的安全儲藏,日本十分重視糧食儲藏技術的研究開發,並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大米主要採取常溫和低溫儲藏方法,其中以低溫儲藏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現在日本有關方面還在積極採用二氧化碳、5℃以下低溫以及利用電子、放射線技術進行保鮮、殺菌的研究探索,以尋求更佳的儲糧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損耗,確保糧食質量。
  • 全球降水量增加,但中國全境減少
    近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發現地球一些特定區域的降水量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整個北半球冬季降水量受到嚴重幹擾。NCAR資深科學家Clara Deser遺憾的表示: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過度影響了地球降水,過去100年裡北半球的氣候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