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他,送他去土耳其吧,那裡有一等的烤肉!如果你愛她,送她去土耳其吧,那裡有極致的甜點!去土耳其吧,熟悉了東亞與西歐味道的味蕾們。在安納託利亞高原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邊,聽宣禮塔唱經,看科尼亞轉舞,嘗試酸奶的一百種吃法,體驗紅茶的唯一一種喝法。不斷接受新的概念,提煉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關於美味的獨特記憶。
土耳其人稱自己的美食與中餐、法餐並稱世界三大美食。他們這樣說,是有奧斯曼帝國600年統治歐、亞、非三大洲的深厚文化底蘊作基礎的,算不得自詡。奧斯曼帝國融合了中亞、中東、巴爾幹、北非乃至歐洲地區的飲食習慣,尤以中亞民族吃酸奶的習慣最為特色,西方語言中Yogurt一詞就來自突厥語。
相傳17世紀的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皇宮(Topkap Palace,俗稱老皇宮)中,1300名廚師日夜辛勤工作,學習並發展從帝國各個省區發掘、帶回的菜品,如同科學家一般研究不同香料的組合以及對肉、奶、面的不同加工方式。廚師在奧斯曼帝國的地位很高,據說奧斯曼軍隊精英們也用主廚、洗碗工、做湯師傅、蛋糕師傅等來代表銜級。而做飯的大鍋在奧斯曼政治生活中更有特殊含義,將飯鍋翻置表示軍人對內閣不滿,直到今天也是這樣。
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這片區域。即使這樣,不同地區間還是保持了不同的飲食習慣,簡單地概括為黑海撈小魚,愛琴摘橄欖,西南東南烤肉,內陸高原揉面。西部伊斯坦堡、伊茲密爾等鄰愛琴海省份吃橄欖、蔬菜,喝葡萄酒,做菜較少添加香料,接近歐洲口味。北部黑海省份流行吃炸魚、燉魚,尤其是鳳尾魚(Hamsi)。東南部烏爾法、阿達那等省份是烤肉、前菜和Baklava等面制甜品的故鄉。中部高原地區,物產相對匱乏,因此麵食發達,酸奶優良。
土耳其餐廳一般都是用菜單點菜,湯(orba)、前菜(Meze)、沙拉(Salata)、烤肉(Kebab)、甜品(Tatl)等分門別類寫在菜單上,與西餐廳無異。前菜一般會用大託盤擺上許多小碟子的樣品端給食客進行挑選。有些餐廳會把燉雞腿、燉丸子、肉末茄子(mam Bayld,即著名的「暈倒牧師」)、牛肉燉番茄等帶湯水的燉菜陳列出來賣,食客自取或挑選後再配些米飯、土豆泥、餅等主食就餐。
大多數土耳其的餐廳都會免費提供溼紙巾(Islak Mendil)、冰水(Souk Su)以及鮮檸檬(Limon)。很多餐廳還提供免費熱水(ScakSu),桌上一般會擺檸檬汁(Limon Suyu)、橄欖油(Zeytinya)和石榴醋(Nar Ekisi),至於鹽(Tuz)和糖(eker)可以單獨向服務員索要。小餐館只要點碗湯,就會送大餅、沙拉和黃油奶酪等,大餐廳一般只會送餅或麵包,沙拉要單獨點。一些比較好的土耳其餐廳,侍者會巡迴著往顧客餐盤中添加面丸子、釀茄子一類的前菜,一般不是免費的。建議詢問侍者是「Hediye(贈送)」麼,他說「Evet」就代表這是免費贈送,「Yok」說明這個不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