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講述人生道路還有很長,吾將堅持探索,尋求真理,尋找人生的方向,也去找尋心中的那一抹光。求索不盡,生活不止。就像俗語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但這句話對於丹來說實屬諷刺。
路漫遠兮
於丹被眾人所知,是她在《百家講壇》中講述《論語心得》,傳播中國的文化,加之以她的個人論點,高超的演講技能,獲得了大眾的認可。於丹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原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傳媒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但這僅僅是過去。
作為教師,如若沒有專業技能的加身,又怎能稱之為"老師"呢?更甚者被錢迷了雙眼,失去了分辨的能力,成為賺錢的工具,更讓人難以接受。
觀眾對于于丹所講述的論語內容是感興趣的,但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對于于丹所講並沒有結合總體特色加以分析,只覺得甚好。於丹是從《百家講壇》走出來的學者,其中還有易中天,紀連海等被人熟識,但是於丹卻被人詬病,被易中天說是被市場耽誤的知識分子,永遠把錢放在第一位,並不是無道理的。
可以說於丹並不能稱之為國學大師,應該叫做語言大師,通過講解的內容貼切人們的內心,在闡述論語的過程中灌輸心靈的雞湯,辭藻的華麗加上語言的激勵,釋義後便覺得高尚無比,在講述國學過程中披上外殼,作為偽國學是走不遠的。
你說她沒有真才實學嗎?不,她肯定是有的,但在其位謀其身,被說做國學大師,冠以如此的稱謂,她能擔待的起?沒有足夠的資歷,沒有足夠的專業技能,到頭來只是曇花一現。
利用節目帶來的名氣,去開設講座,被北大學生哄下講臺,在想著賺錢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而不是趁機夯實基礎,繼續學習。在闡述論點也是把錢放在首位,易中天教授指出:於丹對於孔子的《論語》上面的學術認知和深度,還是很淺顯的,所以"國學"這二字,於丹多半是配不上了,還達不到很高的程度。
上下求索
"毛利先生開門進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先生那光溜溜的圓腦袋,簡直可喻之為美······"這句話突然蹦出腦海。於丹的經歷與《羅生門》中對《毛利先生》的描寫甚是有許多相近,毛利先生初來任職,穿著的怪異,眼中流露的哀求,以及翻譯課文,詞彙之貧乏,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讓學生拋去了約束,為所欲為,同為老師的丹波先生對其他的輕蔑,讓學生更加肆無忌憚。
在道義上看不上丹波老師,正如學義上瞧不起毛利老師。於丹在學義上不是毛利老師譯文上的磕磕絆絆,但也類似,是職業的不精,造就的必然結果,就仿佛小丑跳梁,讓人無奈一笑。
"人生,少年不知長!"毛利先生看到學生的頹廢,探討了他的人生,訴說了生活之艱苦,學生看到的是訴苦的滑稽一面,哧哧地笑。都認為毛利先生既然作為老師,卻也是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當老師去維持生計。
於丹所謂的錢,正是她以教授的名義講座獲取,論點首要的前提就是錢,這正是心有所想的體現。但當透過鏡子看見晚年毛利先生還是如此的打扮,在咖啡店給侍從免費講解授課,語調依然平平淡淡,不變的卻是他那顆熱愛教書的心······
於丹與毛利先生的相近之處在於他們的專業水平並沒有達到他們所處的職位的水平,毛利深受他人的輕蔑,卻也依然熱愛教書事業。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於丹是真的喜愛事業才去教學的?恐怕並不是可以說於丹作為知識分子,但是探索的方向並沒有對,在錯誤的道理上走不遠的,即使走遠了,也落得個身敗名裂,及時止損才是最好的選擇。
終求而得
於丹的歷經的波折,不就正是作為職業人所沒有的職業操守的結局嗎,身處的高度決定自身實力的大小,高度太高,亦容易掉落。選擇的方向錯誤,怎樣走都是錯,把錢看在第一位,更是在沒有專業知識奠定上的幻象,那麼虛無又那麼渺小。
世上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對於這種結局,恐怕任誰也無法預測,從《百家講壇》的高端一步步踏起,被人們了解,被知曉,被喜愛,又被詬病,跌倒了低端,面對的是萬千的責罵,專家的指責,你說她可憐?
那必是有她可恨的地方。運用她演講的技巧,辭藻的華麗,心靈上的激勵,被觀眾喜歡過,但卻是剎那的一刻,待進一步了解,看來是擔待不起國學大師四字。
市場是提供勞務的地方,從而獲得收入,是交易的場所。易中天說她是被市場耽誤的知識分子,也有部分對她的肯定,但這種肯定並不是絕對的,在沒有夯實基礎,沒有足夠的能力前提下,但又把錢看作第一位,偽裝成國學的模樣當"鳳凰"。
可是"麻雀沒有變成鳳凰,未嘗不是一種解脫,人們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懸在別人頭上的利劍,也許有一天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也不該過多的指責。
要知道起碼也是曾喜歡過的,即使沒有過硬的本領,專業的知識,但也已經過去,做好當下,吸取教訓,路漫遠兮,上下求索,終會有所得。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沒有風飄不到的地方。"一個人總會面臨兩個自己,相互制約,也總會有理想,與之相互對抗。人生會面臨許多的選擇,總是行走在兩面抉擇間,定會有失誤的時刻,然後便是迎來最終的結局。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擁有一些資源,比方說,智力,健康,名利等等,有的人準備把它浪費掉去換取名利,運用名利換取錢財,所以就斤斤計較,必有所失。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