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雞湯的走紅與衰落
百家講壇捧紅了無數文學界大牛,比如三國之於易中天,《論語》之于于丹。
於丹從一開始的時候由百家講壇,走向觀眾的視野,她的《論語》講得詼諧幽默,用一種直白有趣的方式向大家揭開了論語神秘的面紗,而她信手拈來的詩詞名句,脫口成章的口才,也讓無數觀眾讚嘆她深厚的文學素養。一時之間,於丹在國內掀起了「論語熱」,她所著的書往往一經出售,就被一搶而空。她也憑藉極高的稿費登上了07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二位。
除此之外,她還被各大高校輪番邀請演講,一時之間,紅極一時,於丹也被廣大的粉絲尊稱為「國學大師」。
如今風光不再 泯然眾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於丹的沒落就像她的走紅一樣,與百家講壇脫不開干係。因為在百家講壇上,她堆砌辭藻卻泛泛而談的雞湯式語錄被世人厭棄,於是迅速地銷聲匿跡。
梁宏達學者解讀得一針見血,於丹的走紅是因為市場的需要。
「於丹喜歡說正確的廢話,把簡單的話複雜化,言辭華麗,玄之又玄。」
市場需要於丹這樣的雞湯,現代人的生活快節奏,堆積了太多精神壓力。偶爾的雞湯,能夠緩解現代人生活的焦慮,重燃生活的信心。
但時效,也像市面上常見的暢銷雞湯書一樣,不用多久,疲於奔波的人們就漸漸醒悟過來,這只是一碗雞湯,而且是沒有給勺子的雞湯,喝完還是得繼續生活的苟且,出現得多了,也就不以為然。
市場不需要於丹時,於丹也就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當然,市場是一種原因,真正讓於丹「走下神壇」的,還是於丹自己。
雞湯之下 水準業餘
大家都知道於丹是北師大的教授,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於丹並不是文學院的老師,而是文化與藝術傳媒學院的老師。原來,經典品讀不是她的專業,主持才是。於丹在臺上引經據典,舌燦蓮花也就有了完美的解釋。
正是因為她不是像蒙曼、康震老師這樣的專業國文老師,所以她經常會把一些專業知識混淆,犯了許多望文生義的常識性錯誤。
比如於丹在點評《千手觀音》時,用美輪美奐來形容其美。眾所周知,美輪美奐一般形容建築之美。可能是於丹老師一時的口頭錯誤,姑且可以原諒。
直到後來,她出現了多次知識型錯誤,尤其是她在某次活動中將王安石和範仲淹的「慶曆新政」張冠李戴,這樣大的紕漏,就不得不讓人對她的文學基礎打一個問號了。
毒雞湯言論 啼笑皆非
心靈雞湯,現在早已司空見慣,如果於丹作為一名鼓舞人心的雞湯講師也未必不行,可紕漏就出在她的毒雞湯上。
最有名的是她的霧霾言論,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她的意思是,因為北京霧霾嚴重,所以大家就不要出門。關上門窗和空氣淨化器都無法阻止霧霾,那就用精神世界和心靈去住抵制霧霾,想一些美好的事,給自己放晴。
等等,這種脫離現實,並且非常可笑的言論,居然會出自國學大師之口?
可見,她真的是把雞湯「知行合一」了,但顯然,這一次,觀眾並不買帳。
她對買房的理解也是如此。有初入社會、迷茫的年輕人向這位鼎鼎大名的國學大師請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力買房,整個人因此陷入了焦慮之中。而於丹回答說,你擁有另外一半、朋友就應該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買不起房並不重要。
乍一聽,似乎安慰得沒有問題。可實際呢?
事實上,於丹憑藉《論語》的走紅,有了1046萬的稿費收入,還有無數高額的出場費。買房對她不重要嗎?她住一個酒店都重要得不行(後面會詳細提到)。這樣虛偽、表裡不一的言論,又如何能夠真正解答平凡人對於生活、生存、住房的問題呢?
小有名氣的她已經做不到了,她的高高在上,她的敷衍逃避,都蒙住了她的眼睛,拉開了她言語與現實的差距。
酒店耍大牌 「兩幅面孔」毀人設
於丹在臺上有著大家風範,舉手投足都帶有孔孟的儒雅,無形之中在人前,塑造出她謙和成熟,知書達理的形象,而在文學修養上,她又是一個有容人雅量,寵辱不驚的大師。
而這一形象在她倫敦住酒店時,轟然倒塌。於丹不滿意助理訂的酒店,連續換了三四家,對高級酒店挑三揀四,破口大罵了她的助理後,又開始罵翻譯人員。這真的是我們認識的那個於丹嗎?
大多數網友表示難以接受,一個在銀幕面前彬彬有禮,侃侃而談的人,在私底下卻是如此的粗魯不堪,挑剔暴躁。於丹有兩副面孔,要人們如何相信她在臺上的從容不是假裝?
可能於丹走紅之後,就有了架子,講究起了排面,別人買房不重要,自己住酒店可就馬虎不得。當她沒有一開始的平心靜氣,變得浮躁,高人一等的心態佔上風,對他人也就不再溫和有禮,而是稍有差池,就破口大罵,毫無形象可言。
這個人設崩塌,只是開始。如果說粗魯野蠻的形象是個人的性格問題,那麼直到後來,她被北大學子哄下臺時,才是真正的幻滅。她站在頂級學府北大的演講會上,踩著高跟鞋,穿著超短裙,對於崑曲一知半解。而臺下,是對於崑曲有著濃厚興趣的專業學子和行業老師。於丹的發言一如既往地空泛雞湯,對於崑曲幾乎沒有提到。明明是大師雲集的崑曲盛宴,卻被於丹魚目混珠後,成為了一個笑話,也難怪她會遭遇現場北大學子的集體炮轟。
分明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學術氛圍,她作為嘉賓,卻穿著超短裙,於情於理,都不適合。這件事在網上發酵後,無數人達成共識,於丹的毒雞湯,最終毒倒了自己。
泛泛而談 往往會跌下神壇
其實前些年的國學熱潮,讓無數像於丹這樣擁有高學歷的學者走到了銀幕前,走進了千家萬戶的視野中。因為於丹見解獨到,對於國學經典如數家珍,這樣一個有魅力的人,觀眾對她難以自拔,再正常不過。
但是在這波熱潮中,唯有實力口才俱佳者才能長盛不衰。 因為泡沫一樣的文化市場誕生的「大師」越來越多,相當一部分水平是不達標的。而當我們國學市場日益成熟,出現了《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科普國學的節目後,觀眾的鑑賞能力提升,一些自身實力不足的雞湯講師便露出了本來的面目。
於丹便是如此,她是文化傳媒的教授,有著豐富的上課經驗,自然能夠在百家講壇上大放異彩。但光有口才是不夠的,她的言論中缺少乾貨,正因如此,她越來越無力掩蓋她貧瘠的專業知識和粗製濫造的蹩腳雞湯。
其實,內容創作盛行的現在,雞湯型的語錄不計其數,我們作為一名能夠獨立思考的讀者,更需要在眼花繚亂的文字遊戲中,找到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而不是被於丹們一次又一次的割韭菜,而不是被一次又一次做作的表演所迷惑了現實。
那些流水線一樣的雞湯,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就是把自己作為別人的靈魂導師,雖然可能他們自己生活都有諸多的不容易,但是他們依然不會告訴你生活的本質。
有些東西聽起來很爽,看起來很過癮,但是仔細的用邏輯去思考一下,往往是前後矛盾,邏輯不同。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