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一個美好的季節,也是個浪漫的季節。很多人在四月裡都會想起民國的大才女林徽因的那首《你是人間四月天》。
你是人間四月天,一句愛的讚頌;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首詩是林徽因最著名的一首詩,仔細讀來就感覺整個身心都沐浴在春天裡。這是詩自誕生以來就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追捧 ,很多人都覺得這首詩雖然是寫的是四月天的美景,但是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種火辣辣的情感。
所以,有人一直認為這首詩誕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送給剛出生的兒子的,另一個寫給她的好友徐志摩的。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看看些給誰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林徽因是寫給兒子的,在字裡行間我們應該能夠感覺到一種母愛的氣息撲面而來,但是我們卻無法看到字裡行間感覺有孩子的影子。如果硬是要往上靠,也只能說是林徽因有了兒子以後,做為初為人母的林徽因對四月天的美好景象的一種抒發。也可以說是說兒子的降生,讓她有了創作四月天的欲望和靈感,激活了她的創作動機。那麼之所以大家認為是寫給徐志摩的 ,也是有很多理由可以站得住腳的。
在林徽因16歲的少女時代,第一個走進她的精神世界的的男人就是徐志摩。那時徐志摩已經成家,甚至第一次見面還把徐志摩叫成了「叔叔」。所以,開始交往的時候,林徽因與他交往並沒有多大戒心。但是隨著交往的加深,徐志摩的內心開始有老變化,他深深地喜歡上了林徽因。但是林徽因的感情是複雜的,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眼前這個有才情又浪漫的已婚男人。
後來徐志摩義無反顧地與妻子張幼儀離了婚,是什麼原因讓他下這麼大的決心呢?在當時,對已經有了名氣的徐志摩來說 ,選擇離婚是很理智的。
他當時覺得離了婚以後就可以得到林徽因,也就是說在他們交往過程中,林徽因身上的一些信號讓徐志摩及時捕捉到了。他認為擁有她很有可能,甚至是走進婚姻的可能。也就是說,在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之前,他們的感情是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沒人能說得清。後來有人問過林徽因,如何面對徐志摩那些詩歌裡的情感人物,他到底是寫給誰的?而林徽因一直否定寫的不是她。但是 ,這麼多年過去了,研究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人數不勝數,徐志摩的歌裡的那個人物卻從來沒有落實到某一個人的頭上。所以,大家還是願意往林徽因的身上想。
徐志摩有一首著名的詩歌叫《再別康橋》,好像每一個年輕人都會吟誦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據說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也很簡單,徐志摩要去英國將劍橋大學看望一個朋友,但是那個朋友沒有按時出現,這個時候劍橋大學的美景又勾起了他一片片回憶。他當時只是簡單的用筆記錄一下,並沒有寫成詩稿。沒有寫成《再別康橋》。
其實,1928年對於徐志摩和林徽因來說都是不尋常的一年。
1928年初,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結婚盛典,而年底,徐志摩就寫出了那首令後人口口相傳的《再別康橋》。
你看,都是在1928年,一個是年初舉行婚禮;一個是年尾完成經典的《再別康橋》,這時間聯繫的這麼緊,很多人都懷疑這首《再別康橋》與林徽因有關係,甚至就是寫給林徽因的。
「輕輕的我走了!」
是誰走了?是愛情走了還是她的心走了?這些年此詩一直都存在爭議。其實,一首好詩如果沒有一個美好的背景,也不可能讓人們傳送這麼多年。這種背景後面的畫面不能沒有林徽因的影子,英國的劍橋屬於他們兩個的精神家園。這麼多年了我們一直都認為這首《再別康橋》裡的主人是徐志摩本人;先是輕輕的來, 輕輕的走;然後是悄悄的來,悄悄的走。
按照詩歌王子桀驁不馴的性格,他能夠為了一個女孩在沒有得到任何承諾的情況下都敢離婚,所以面對已經失去的一切,他能夠做到輕拿輕放嗎?能夠如此瀟灑嗎?
但是仔細一想,如果詩中的主人公是林徽因的話,是以林徽因的口吻來寫這首詩的時候,有些困惑就解開了。
輕輕地來,輕輕地走,這是林徽因的性格;悄悄的來,悄悄的走,還是林徽因的性格。
所以說這首浪漫的詩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倒不如說是徐志摩借自己的手,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寫給他自己的。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分明是一個小女子在長袖曼舞,哪會是一個大男人的彪悍所為?
後來徐志摩又寫了《陌上花開》:
陽春三月,風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楊柳依依。野花絢爛,身心不由得輕爽而浪漫……
這雖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 ,我卻覺得字裡行間更充滿了一種詩情話意。
很多人也許都認為這篇散文對林徽因觸動很大, 你寫了一個三月 ,那麼我就寫一個四月。這是不是成為林徽因來寫人間四月天的一種動力呢。
緩緩歸,緩緩歸;披一襲「三月風情」,再採一束陌上花,緩緩歸。緩緩歸,我心已是陌上花開。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眼鏡的四月天。
你看,一個是民國才女,一個是詩歌王子;一個寫出最浪漫的三月情 ,一個寫出了最美的四月天。他們仿佛不知不覺的完成了一次詩意的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