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怎麼沒有軍功封號?你沒聽過《十五的月亮》,這首歌嗎?歌詞裡就有反應啊「軍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看清楚了:軍功章,不就是軍功的封號嗎?現在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不是軍功嗎?獨立自由勳章:授予抗日戰爭時期的軍隊作戰有功人員解放勳章: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戰爭有功而無重大過失的人員八一勳章: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建立卓越功勳的軍隊人員八一勳章是軍隊最高榮譽勳章,每五年頒發一次。最近一次頒發在2017年,不看新聞的嗎?所以,最後一問不成立。軍功封號不僅一直有,而且很重視。
前面的問題「古代軍功各種封號」。這也值得商榷。軍功封號不準確。古代的封號一般是指貴族封地的名號,和有沒有軍功關係不大。所以,既可以將「古代軍功封號」理解成以軍功封賞的爵位、榮譽稱號,也可以將其理解成軍銜稱號。軍功爵位制度如果是前者,那基本上是侯爵。至於爵位名號,歷代變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秦漢、隋唐至明、清朝第一階段爵位分為兩種,一是軍功爵位,一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先秦時期,本來只有貴族有爵位。但秦國商鞅變法,出現了二十級軍功爵位。普通將士只要上陣殺敵,立功就能得到爵位。並且通過功勞的大小,分為二十個軍功的等級。
漢隨秦制,基本延續這樣的軍功等級制度。不過略有改變。西漢開國的功臣將軍們,有十八功侯。漢代的軍功頂級是封侯。到漢武帝時期,衛青的長平侯,霍去病的冠軍侯,都是靠軍功獲得。名言「李廣難封」,所要封的也是指軍功侯爵。到了東漢,最著名的是雲臺二十八將,也都是侯爵。侯爵就是最高的軍功稱號了。大體上是在開國期間出現。國家穩定之後,戰爭少了,也就沒有多少新的軍功侯爵出現了。第二階段隋唐時期的軍功,出現了另一種封號——勳位。這源自西魏時期的柱國將軍。最初是有實權的,但之後逐漸演變成軍功榮譽稱號和相對應的待遇。到了唐代逐漸定型,分為十二階。
每晉升一階稱為一轉。軍功十二轉,便是頂級的上柱國勳位。有品級無實職。唐朝以後,歷代相沿襲,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來。有時名稱不同,有時又有增減。元朝又增設了文官的勳銜。勳官有品級,有待遇,但無實權。與爵位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勳官不能世襲。儘管有些戰功的人,也可以得到爵位,但是畢竟只有勳官才是真正的戰功的體現。所以,自隋唐之下,官員可以同時擁有三種品級或職稱:實職、爵位、勳銜。例如,上柱國(勳位)鄂國公(爵位)兵部尚書(實職)尉遲敬德。第三階段清乾隆十六年,又廢除了勳官制,與爵位再次合併。雖然是以軍功作為評定標準,但這種新的爵位可以世襲。
又類似秦漢時期的軍功侯爵。並且將女真官爵名稱,改變為漢語名稱,形成定製,稱為有別於宗室爵位體系的世爵制度。軍銜稱號如果理解成軍銜稱號,基本上也是從漢代說起。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起初,也是軍銜稱號與實職統一之後,變為軍銜稱號及實職保留,但臨時授予相關人員充任。等到作戰任務完成,再收回這個稱號。包括徵伐將軍(臨時徵戰領兵的將軍)、中朝將軍(禁軍統領、軍事顧問、皇帝的軍事參謀)最後,徹底將軍銜稱號與實際職務脫離,成為純粹的稱號。稱為大將軍、上將軍的,都是全軍的最高統帥。驃騎將軍(騎兵部隊)最早是霍去病的職位。
車騎將軍(戰車部隊)衛將軍(警衛部隊)這是最高階的將軍稱號,其下還有以方位為名稱的將軍、以攻打某個地點而設置的將軍,如攻打貳師城,而設置貳師將軍。防衛遼東,而設置度遼將軍。以及祁連將軍、破羌將軍。有因為作用不同而設置的將軍:遊擊將軍、護軍將軍、步兵將軍、強弩將軍、輕車將軍、伏波將軍、樓船將軍。有駐防各地的將軍: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將軍。最後就是雜號將軍,也沒什麼目的和作用,只是取個好聽的名字,如建威將軍、奮威將軍。不過雜號將軍也不是不好,比如破虜將軍。先後得到過這個名號,就有劉秀、董卓、孫堅、呂光等。
有帝王、有英雄、有軍閥。所以還需要個人的努力。說到努力,不得不提另一位,以看邊效力有功,被封為將軍的,明朝散階正二品龍虎將軍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兒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