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表姐帶著她的三歲兒子來我家做客,這孩子一進門就叨叨個沒完,頗有些自來熟的感覺。從進門打招呼,到和我家孩子一起玩,然後分享玩具,再到吃飯,這孩子小嘴就一直說個不停。
別說,這孩子雖然只有三歲,可不僅日常用語說得很溜,時不時還能說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四字成語,著實讓我有些佩服!我發現,這孩子不僅吐字清楚,邏輯也很縝密,有時候說出來的話還真有幾分道理。
於是我好奇地問表姐,是不是經常給孩子看書,才讓孩子表達能力變這麼強!可表姐略帶苦笑地說,這孩子生來就是話嘮,和他爸爸一樣,一回家就說個不停,有時候都覺得他們父子好煩!
可最近麻省理工卻做了這樣一項研究部,結果表明愛聊天的孩子要更聰明,超過那些總是安安靜靜看書的孩子,思維更加活躍,掌握的詞彙量也更大。這是怎麼回事呢?
01閱讀多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不,親子溝通讓他們更聰明
近年來,國內的早教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也堅信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重要性,於是大家紛紛不惜花費高價讓孩子上早教,促進早期智力的開發。
其實,人們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之前在美國早教界就有一種關於「3000萬字差距」的說法。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曾花費兩年多的時間跟蹤了42個家庭。
他發現,這些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孩子的語言發育也有差距。在孩子四歲時,出身貧窮的孩子要比那些出身富裕的孩子少聽3000萬個單詞,同時他們的智商也存在一定差距。
等到這些孩子長到10歲時,這位人類學家發現,當年那些多聽3000萬個單詞的孩子的確學習成績要更好,同時智商也更高。於是,人們堅信「3000萬字差距」這個理論,紛紛注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及詞彙量的積累,甚至將其送往早教機構。
可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麻省理工的一項最新研究或許能給出答案。他們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對30多名4到6歲的兒童進行測試,主要是觀察孩子們在接受不同信息時,大腦語言區域的活動性是否有差距。
為此,他們在這些孩子收聽音頻故事和與家長互動時,分別利用大腦掃描儀來搜集孩子大腦產生的核磁共振圖像,並對這些素材進行分析研究。
結果發現,孩子與父母互動溝通越頻繁,大腦的語言相關區域活動性越強,所以他們認為,真正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並不是什麼閱讀、詞彙量的增加,而是與父母的溝通互動。
看來,父母多陪陪孩子,與孩子多溝通、多互動,遠比什麼上早教、多讀書要有用得多。
02分析
對於這項研究結果,不少網友表示:看來又有理由省下早教費了!也有網友說,父母的陪伴才是最昂貴的早教!的確,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大,不少父母平常忙於工作,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還是要儘量抽空多加陪伴、溝通才是。
03親子溝通做到這幾點,讓孩子思維更靈敏
1.儘量和孩子聊他感興趣的話題,且不要隨意打斷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經常能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別有興趣,比如男孩總是樂此不疲地玩汽車,他們喜歡聊一切和汽車有關的話題,那麼父母就可以多和孩子聊這方面的問題。當孩子侃侃而談時,我們也不要隨意打斷,要儘量順接著他的話往下聊。
2.儘量啟發孩子做進一步思考,不要直接給出答案
很多孩子總喜歡追著父母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時父母可以嘗試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反問他「你覺得他像什麼」,這就有助於啟發孩子進行進一步思考,並圍繞一個點儘量展開豐富的闡述,讓孩子獲得更多詞彙量。
3.溝通時語氣要平和,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
親子溝通的內容很重要,但態度和環境也同樣重要。試想如果是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安靜下來去仔細思考父母所說的話。當父母情緒激動、帶有怒氣說話時,孩子也很難聽進去。所以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語氣要儘量平和,多往積極正面的方向引導孩子。
其實,良好的親子溝通不僅可以讓孩子思維更活躍,語言表達能力更完善,還有助於親子情感的建立,讓孩子身心發展更健康。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