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歷代書法館更新:淳化閣帖、蘇軾答謝民師帖展出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上博歷代書法館更新:淳化閣帖、蘇軾答謝民師帖展出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9-11-19 12:14 來源:澎湃新聞

2019年11月,上海博物館完成了「歷代書法館」本年度第二次常設展覽的策劃與布置。此次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的思路,特新增書畫精品、新品共計九件。其中《淳化閣帖》中東晉王羲之草書《遠宦帖》《蜀都帖》等諸帖頁,這也是2003年入藏《淳化閣帖》在書法館常規展中首次展出。此外蘇軾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行書答謝民師帖卷》也在修養多後年,在書法館常規展中重歸公眾視野。以下為首次進入上海博物館書法館常規展陳列展出的書法列表:王羲之《遠宦帖》(局部)

東晉 王羲之 草書遠宦、蜀都諸帖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東臨沂人,移居浙江紹興。開行、草書新風,有「書聖」之稱。此數帖選自安思遠舊藏《淳化閣帖》卷六,分別是《兒女帖》《遠宦帖》《旦夕帖》《旃罽帖》《蜀都帖》。這些都是可靠的王羲之書跡,也是同時被刻入《十七帖》的作品。2003年入藏的安思遠舊藏《淳化閣帖》是宋拓善本碑帖,這也是這本《閣帖》在書法館常規展中首次展出。

《淳化閣帖》卷六《蜀都帖》(局部)《淳化閣帖》卷六《旃罽帖》(局部)

北宋 蘇軾(1037-1101)行書答謝民師帖卷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此卷是蘇軾寫給友人謝民師的一封信,談他對文學遣詞達意的見解。現存墨跡已闕文章篇首部分三十三行,三百六十字。帖首遺失十數行,因後人用殘字補綴,所以文意略有不通。據此文中稱「自還海北」,以及「今日已至峽山寺」,可考此卷書於元符三年(1100)冬十一月五日,蘇軾從嶺南北歸,途經廣東清遠峽山寺時所書。謝舉廉,字民師,為蘇軾友人。此文載於《東坡集》中,書法則屬蘇軾最晚年作品之一,筆法老勁、蒼茫真率。正如黃庭堅所評:「東坡先生晚年書尤豪壯,挾海上風濤之氣,尤非他人所到也。」作為蘇軾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卷修養多年,這次在書法館常規展中重歸公眾視野。

北宋 蘇軾《行書答謝民師帖卷》

元 楊維楨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擅行草書。此卷為真鏡庵募緣而撰寫,據考真鏡庵又稱「珍敬庵」或「天隱子」,遺址在上海浦東高行鎮。楊維楨晚年與僧道交往頻繁,經常出入寺廟道院,且在松江、上海一帶活動,此卷可作為證。此卷是楊維楨的行草書佳作,得唐宋人行草書真髓。其用筆矯健蒼勁、跳宕古崛,章法騰挪多變、頓挫豐富,用墨濃淡互濟、乾濕對比,展現了楊氏作為文壇名宿的強烈藝術個性,以及他晚年爐火純青的書藝。此卷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元 楊維禎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元 楊維禎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

明 祝允明 行書和陶詩廿首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江蘇吳縣人。擅草書。此作書於1488年,作者時年二十九歲。祝允明的科舉之途一直屢遭挫敗,心情與人生觀也轉為複雜晦澀。因此詩前有序說道自己「謬幹時名,兩年之間,三謁京國,遊輒既倦,風塵黯然」。由年輕人的春風得意,轉為欣賞陶淵明淡泊隱世的生活,又感於蘇軾的和陶詩,所以也創作了這一組詩歌以抒發胸臆。這組詩篇幅較大,體現了祝允明的詩歌文學才華。祝允明早年學習晉唐人帖為主,受祖父祝顥啟蒙,向外祖父徐有貞學習張旭、懷素的草法,又向嶽父李應禎學習歐陽詢、顏真卿的楷則。這一時期,祝允明書法規矩嚴整,但少姿態。此卷書法尚未強勁奔放,但格調雄奇,變化多端。用筆古雅淳厚,結體錯落有致,章法虛實相生,展現了祝允明早年的書法功力。此卷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明 祝允明 《行書和陶飲酒詩廿首卷》(局部)明 祝允明 《行書和陶飲酒詩廿首卷》(局部)

清 惲壽平 行書詩文冊

惲壽平(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為「清初六大家」之一。擅畫花卉、山水,書法亦冠絕一時。此冊為惲壽平詩文集,多有為王翬所書,並有重要畫論。其內容對研究惲壽平有著重要價值,應是他當時自抄的稿本。惲壽平書法清俊秀逸,深得王獻之、褚遂良書法神韻,稱作「南田體」,卻常被他的繪畫與詩文成就所掩,其身後書風隨著沒骨花廣為流行。此冊用筆圓潤秀婉,點畫精美多變,結字起伏跌宕。其高潔脫俗之氣溢於楮墨之間。此冊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惲壽平《詩文冊》(局部)惲壽平《詩文冊》(局部)惲壽平《詩文冊》(局部)

清 金農 隸書錄趙構女史箴軸

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浙江杭州人,久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擅書畫,書法以隸書見長,自創漆書。此軸據金農自題,內容為「宋高宗女史箴」,是他轉變期典型的漆書作品。金農的隸書主要得益於《華山廟碑》,早年臨摹還比較肖似原碑風格。他在多次臨摹中逐漸加入了自己的強烈個性,並發明了獨特的筆法,形成了橫劃特粗,豎劃尖細的肥腴蒼勁的風格。相對於他晚年成熟標準的漆書,此軸正體現了這種轉換。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清 金農 《隸書錄趙構女史箴軸》

清 趙之謙 篆書條屏軸

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號悲庵、無悶等。浙江紹興人。工書畫,精篆刻。此軸為趙之謙《四體書屏》中的篆書條屏,內容為範曄《後漢書·李雲傳》李賢注引《春秋運鬥樞》。趙之謙是清代碑學書法以及理論方面最有力的踐行者。其著重於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碑派書寫技法得以進一步完善,實際上是清代第一位在篆、隸、楷、行各體上全面學碑的典範。趙氏的篆書最初受到鄧石如、吳讓之的影響,其受同事胡澍直接影響了他。之後上溯李陽冰篆書,以小篆為長,出以己意,並成為篆刻的基礎。此軸就是他小篆的力作,風格接近吳讓之,但是更多有流動性與變化感。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清 趙之謙 《篆書條屏》

清 蒲華 行書李商隱文句軸

蒲華(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號胥山野史,浙江嘉興人。能詩,擅書畫,以行草書與水墨花卉見長,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因其人脫俗不羈,其畫水墨氤氳,時人號之「蒲邋遢」。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蒲華中年尤勤書學,寢饋張旭、懷素狂草,同時臨摹元、明名家書帖。蒲華晚年書法淳厚多姿,燥潤兼施,蒼勁嫵媚,能以淡墨生宣作書。此軸書李商隱文句,行、草間雜,錯落有致,氣勢貫暢,是蒲華贈給友人的精意之作。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清 蒲華 《行書軸》

清 吳昌碩 行書七言詩軸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後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晚年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工書畫篆刻,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吳昌碩的楷書從顏真卿入手,隸書學習漢碑,篆書學石鼓文,行書學黃庭堅、王鐸。其書法作品,以篆、行、草為主,用筆雄渾、飽滿,結字欹側。行、草融入篆書筆意,故而筆勢雄厚、氣勢飛動,開創了獨特面貌。此軸書於1907年,作者時年六十四歲。內容為吳氏自作詩,書贈友人。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展陳列。

清 吳昌碩 《行書七言詩軸》

除了以上換新展品,還有東漢《禮器碑冊》、唐代張旭《郎官石記碑冊》、南宋張即之《行書錄王禹偁待漏院記卷》、元代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卷》、明代吳寬《行書徐諒墓表志合卷》等歷代法書名作。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上海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館,淳化閣帖,蘇軾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甘肅館藏精品——明代肅府本《淳化閣帖》!
    肅府本《淳化閣帖》,明代。移交。高27.4—34.5釐米,寬36.5—40.7釐米,厚5—8.9釐米。石質。兩面刻文。淳化閣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趙光義命翰林侍書王著,把宮廷收藏的書法珍品編為十卷,前五卷包括歷代帝王、名臣及百家的各體書作,如張芝、鍾繇、索靖和歐、褚、顏、柳諸家,盡含其中。後五卷收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草書。編成後,用棗木摹刻成帖,版成後藏于禁中淳化閣,故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淳化閣帖。這部法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書藝法帖,公認其為集宋代以前書法藝術之大成者。
  • 常設展: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一覽
    簡介中國書法是運用毛筆為工具的一種藉線條表現漢字的藝術,起始於商代,成熟於東周,兩晉和隋唐時代書家輩出,書法的探究日益精微。宋、元、明書法以晉唐法度為契機,不斷創造新技法和新意境,湧現出豐富多姿的個性風格和書藝流派。清代書家廣泛汲取前代書法養料,崇尚北碑之學,熔凝出新的風格。中國歷代書法館位於博物館三樓,匯集了70餘件歷代名家真跡,系統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軌跡,呈現了「篆隸行草楷」的無限可能性。展框、自動感應的燈光照明和歷代書法精品的巧妙結合,更使展室散發陣陣書香。
  • 評展|上博歷代書畫展的驚喜與荷蘭「舊時巴黎」的遺憾
    評展|上博歷代書畫展的驚喜與荷蘭「舊時巴黎」的遺憾 小樹,喬夢婷 2017-10-30 09:00 來源:澎湃新聞
  • 「滔海寄沫——楊建文書法展」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展出
    10月30日,「滔海寄沫——楊建文書法展」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展出。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楊建文書法展向祖國母親獻禮。楊建文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自幼習格律,青年習西畫,後蒙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李丁隴先生垂青,拜於其門下專攻中國書法。楊建文專注中國書法卌年如一日,窮究經典,臨池學書,朝思夕計,終得雲開見月明,為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他倡導64根橡皮筋懸筆訓練法。
  • 王羲之書法世家第三代:王獻之領銜率王凝之、王珣、王珉名留史冊
    王羲之書法世家第三代,以王獻之為領袖,與乃父齊名,世稱「二王」。王羲之有七子,七子都善書,但載入史冊者,唯王凝之、王徽之、王渙之、王操之與王獻之五人。王凝之工草隸,《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7行60字。
  • 清拓《欽定重刻淳化閣帖》完整本高清賞析
    清拓《欽定重刻淳化閣帖》原本《淳化閣帖》。十卷又稱《淳化秘閣法帖》、(閣貼》。系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岀內府所藏曆代古帖,命翰林侍書王著摹勒而成,共收錄漢魏至唐歷代名人及帝王書一百餘家四百餘種。但帖石置於宮中,除宣賜大臣以外,原刻拓木絕少流布人間。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⑥|上博的「最後展廳」,文物的「永遠展廳」
    包括當年原大影印版《淳化閣帖最善本》(全四冊),採用的是與淳化閣帖厚度相仿的日本藝術紙印刷,在裝訂上採用傳統的冊頁裝訂,成書以後還在切口的毛邊做舊。圖錄出來的整體效果很好,定價6000元依然大受歡迎,如今只能在圖書二級市場高價求購了。
  • 現場|上博疫後首展:聚焦供石畫石裡的文人心跡
    作為國內博物館為數不多的聚焦傳統賞石實物為主題的展覽,上海博物館的「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今天開幕,展出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贈上海博物館的70餘件供石。此外,上博還從原有收藏中挑選出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石及陳洪綬、藍瑛、惲壽平、吳湖帆等歷代名家的畫石真跡共展。
  • 東莞書法名家書歷代詠黃旗山景物詩邀請展」在江門展出
    東莞書法名家書歷代詠黃旗山景物詩邀請展」在江門展出金羊網  作者:彭紀寧  2019-11-26 金羊網訊 記者彭紀寧,通訊員譚耀廣、黃曉芳報導:11月24日,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
  • 稀見文房供石展首次亮相上博 「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
    這是疫情爆發後上博開幕的首個展覽,因受疫情影響,本次展覽較原定計劃略有延遲,但仍趕在「五一」之前得以與觀眾見面。本展覽展出了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70多件文房供石,另遴選出上博舊藏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1件,以及與賞石主題相關的館藏繪畫5件,包括了陳洪綬、藍瑛、惲壽平、吳湖帆等歷代名家的畫石真跡,以饗觀眾。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特展:近兩百件作品展出,帶你走進夢中江南
    《淳化閣帖》南宋拓本在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書法,代表人物是書聖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一說321-379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他出身士族名門,為朝廷貴胄,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人稱其為「王右軍」。
  • 賞文房供石品宋人雅趣,「高齋雋友」月底上博開幕
    陳列於書房雅閣的文房供石為歷代文人所青睞,是博大精深的賞石文化中的經典與精華。上海博物館將於4月29日至6月28日舉辦「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展品大部分來自著名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的收藏,這場文人氣的展覽是向她的捐贈義舉致敬。
  • 王羲之的書法為何受到歷代帝王和書法大家的推崇?
    王羲之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歷代有很多帝王喜歡王羲之的字,康熙經常親筆臨摹王羲之的書法,而唐太宗據說更是帶《蘭亭集序》陪葬的,是以《蘭亭集序》真跡早已不存於世,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其中馮摹本是通過雙鉤填墨製作而成,摹臨結合,自然生動,最具真跡神韻。
  • 經典碑帖:蘇軾《致若虛總管尺牘》,信手所書,意趣盎然
    蘇軾《致若虛總管尺牘》,行書,冊頁(蝴蝶裝),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蘇軾的書法作品中,尺牘書法以短小、富有韻味而受歷代書法愛好者的喜愛,他的尺牘書法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作品所呈現的特點是平淡質樸、天真爛漫、蕭散簡遠而富於個性。
  • 宋代書法:經典的一種尺度
    唐朝,太宗李世民尤其喜愛王羲之的書法,甚至撰寫了《王羲之傳論》,其中提到一句「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意思是除了王羲之值得效法,再無其他人了。帝王對王羲之的推崇,自此確定了二王的書法地位。宋淳化三年(992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在宋太宗趙光義的授意下,翰林侍書王著匯集當時存有的被認為是最好的書法手跡,刻成《淳化閣帖》十卷。
  • 借來的蘇軾墨寶撤了 將展出其複製品 另一國寶蘇軾畫作《北宋蘇軾...
    12 月 22 日,遼寧省博物館 "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中從吉林省博物院商借的文物《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撤展。將展出其複製品。不過在 2021 年 2 月 2 日,該展覽上還將有重磅文物《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