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世家第三代:王獻之領銜率王凝之、王珣、王珉名留史冊

2020-12-19 人文使者

王羲之書法世家第三代,以王獻之為領袖,與乃父齊名,世稱「二王」。王羲之有七子,七子都善書,但載入史冊者,唯王凝之、王徽之、王渙之、王操之與王獻之五人。

王凝之工草隸,《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7行60字。王徽之善正、草書,《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草書一帖,7行52字,《萬歲通天進帖》有其行書一帖,名《新月帖》。

王渙之書偏於行書,《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8行66字。王操之書偏於草,《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3行25字。王羲之其餘二子玄之、肅之,皆無遺墨。

王氏書法的第三代,還有王洽的兩個兒子:王珣、王珉。王珣曾官尚書令、散騎常侍。為人正直,講究風韻,是個風流才子。他留下的《伯遠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此帖為紙本,縱25.1釐米,橫17.2釐米。

《伯遠帖》共5行47字:「珣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贏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在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這是王珣寫給遠隔嶺嶠的兄弟伯遠的信札,寥寥數語,情意深長。此帖筆力遒逸,用墨或重或輕,字體或正或斜,表現出瀟灑古淡的「東晉風流」。

清代乾隆皇帝把王珣《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稱為「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並將東暖閣改名為「三希堂」,供藏這三件稀世之寶。

王珉少有才藝,累官散騎郎、黃門侍郎、侍中,後來替代從兄王獻之任中書令,故世稱獻之為「大令」,王珉為「小令」。王珉信佛,工行書,其書如瓊枝玉樹,風神灑脫,欲逼大令。

王珉的書名在當時高於王珣,而與王獻之齊名。《淳化閣帖》有王珉草書、行書二帖留世。王珉除了書法創作外,還有書法理論著作《行書狀》名世,這是獻之兄弟無法比肩的。

相關焦點

  • 王珣《伯遠帖》:比王羲之還可靠的魏晉筆法
    三希堂法帖的三位作者,分別為王羲之、王獻之和王珣。羲獻大名自不必說,這王珣也不簡單,為王羲之的侄子。既然《伯遠帖》是真跡,那麼想要清楚魏晉時期人書法的真實情況,王珣與他的《伯遠帖》自然是個好的窗口。手札中的魏晉風流晉人書法,後代看到的多為手札,只言片紙,風流蘊藉。
  • 一個家族風流了書法史的半壁江山
    當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王羲之不僅自己寫的好,子子孫孫在書法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說王羲之的這一大家子,簡直就是書法界的「半壁江山」,隨便說兩個就能鎮住場子:王羲之、王獻之、王珣、智永。 今天,我們就圍繞王羲之,細數這書法圈的「半壁江山」。
  • 王獻之和父親王羲之並稱「二王」但一開始王獻之的地位更高
    王獻之的「江湖」地位不僅緣於他後天的刻苦勤奮,同時,遺傳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僅是一對生死不渝的「賢伉儷」,而且都是史上罕見天才,在書法的絕頂上一覽眾山、比翼雙飛。母親被稱「女中筆仙」「坦腹東床」讓一般人記住了王羲之,那麼嫁給他的女孩是誰呢?她叫郗璇。
  • 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謝安、謝玄原來是這樣的關係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聖」,代表作《蘭亭集序》。那麼,請問,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謝安、謝玄究竟什麼關係呢?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下東晉的歷史:自從晉朝避禍江南,九品中正制的真正實行,門閥政治開始影響中國的歷史,厲害的世家中,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羲之就來自這個家族。
  • 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時寫一幅書法,只有28個字,被稱為傳世珍寶!
    這幅書法就是《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即興書寫的一封書札,也是王羲之的真實情感流露。描寫了大雪初晴的時候愉快的心情和對親人的問候,僅僅二十八個字,字字筆法精湛,整幅書法造詣不在《蘭亭序》之下。這幅書法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被乾隆稱為稀世珍寶,乾隆皇帝對此帖愛不釋手,從這幅書法的引首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題字,對這幅書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 王獻之《得書帖》書法真跡欣賞,書法真漂亮,傳承王羲之書法精髓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我想大家會想到很多自己喜歡的書法家,要問我國書法界最有名的書法家是誰,我想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吧?
  • 如何把握行書筆畫輕重變化,王羲之、王珣作品都有一條鐵律!
    縱觀古代優秀的行書法帖,如王羲之、王獻之、王珣、蘇軾、米芾等書家,基本上都遵守這樣一條鐵律。《晉 · 王珣 · 伯遠帖》;如上圖《晉 · 王珣 · 伯遠帖》從字(左細右粗),又如王羲之《聖教序》「苦」字,起筆粗重,其他筆畫輕細,變化任意由之。
  • 盡善盡美——王羲之的書法人生
    作為書法史上最有拼爹資格之一的人物,學習居然還需要「竊」。我們豈不是更加應該努力啦!王氏一門皆善書,因為年代久遠,現存唯一一張那時候的書法大家的真跡是一張王羲之遠方侄子王珣的書法《伯遠帖》。王珣 《伯遠帖》 25.1x17.2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大字才是王珣噢,前面後面都是後面的人寫的,題目是乾隆寫的,後面是董其昌寫的。)第二階段:哪怕是書法根正苗紅,但是他的人生不設限,轉益多師,他的世界無限開闊。
  • 王羲之和他的《快雪時晴帖》,右軍先生也是性情中人
    自古至今,說起書法界的大佬,首推絕對是「書聖」——王羲之。歷經1600多年,王羲之的書法至今仍然保利著大批量的粉絲,書聖的地位更是無人超越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此傳為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簡短書札。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字體筆法圓勁古雅,顯示出魏晉文人之間的瀟灑、閒適、曠達的生活情態。王羲之的墨跡今已失傳,此帖為唐或宋人摹本。
  • 王獻之9歲時曾隨王羲之參加蘭亭詩會 未能留下詩作
    永和九年(353年),王玄之參加蘭亭詩會時,王珣(350-401)還是個3歲的小孩子,王珣有筆力寫就《伯遠帖》時,王玄之已去世很多年了。還一種說法是懷念王穆。《晉書·王導傳》載,「導有六子,悅、恬、洽、協、劭、薈。」其中王洽有二子:王珣、王珉。王劭有三子:王穆、王默、王恢。王劭還有一子王謐,因為王協早卒無子,便將王謐過繼給王協一家。
  • 王獻之和誰一起並稱為「二王」?還一起被稱為「書中四賢」
    在中國的書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書聖」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王獻之在書法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要差,他不僅是第一個創造出「一筆書」這種書寫方式的人,而且在草書、行書和隸書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人們把他和王羲之一起並稱為「二王」,以顯示後人對他的推崇。
  •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日本借展,日方尊其為「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2019年2月,我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觀看顏真卿特別展,四次排長隊近距離拜觀顏真卿《祭侄文稿》真跡,也整體通覽了自甲骨金文至晚清的中日書法名作巨製,感受頗深。唐 顏真卿祭侄文稿 麻紙本一、日本學者將展名定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從字面看,意味著顏真卿的書史地位超越了王羲之的書史地位。
  • 王神愛:書聖王羲之的孫女,貌美善書卻嫁給了一位白痴
    書聖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第七子王獻之最為傑出。王獻之風流倜儻而且還很有才,可以說是當時許多女子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第三女司馬道福對王獻之也早就心悅之,只是起初司馬道福被許配給了桓溫的次子桓濟。 其實嫁給桓濟前,司馬道福就已經知道了王獻之,並且有了暗戀之意。
  • 空海《風信帖》:此作有王羲之風範、大唐法度,深刻影響日本書法
    其實空海不僅在文化、佛學上造詣深厚,更是一位難得的大書法家,其書法盡顯魏晉、大唐神韻,頗有王羲之風範。空海在來中原之前就已經是大書法家了,他在中國修行的時候,走遍中華萬裡山河去尋訪名跡,搜集到了很多名家真跡,比如說歐陽詢、李北海、徐浩等人的書法作品,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拓本。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書法問集》300、《快雪時晴帖》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法書」?
    自古文人相輕,書法當然也是如此。只有王羲之的書聖這個名頭爭議少一些,但還是每時每刻有人質疑。天下第一法帖並非唯一,除了《快雪時晴帖》這個稱號還有這兩個帖。其一、也是被稱呼最多的,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米芾答王羲之《破羌帖》。《破羌帖》亦稱《王略帖》,草書,9行,81字。《破羌帖》又稱《王略帖》,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舊都》一語,故名。《宣和書譜》卷第十五著錄《王略帖》帖目,即此帖。《破羌帖》天下第一法書,米芾的話並不足信。
  • 書法名家:不可學
    這位書法名家就是梁詩正,也是乾隆的太子太傅,隨身秘書,上書大臣。清代書法巨著《三希堂法帖》便是出自他之手!梁詩正書法梁詩正書法簡介《三希堂法帖》收藏了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和其他130多位書法名家的碑拓
  • 王羲之的書法是一個寶藏,學習書法的要經常來挖挖
    王羲之的行書《宋拓懷仁集聖教序》,還是當年我在學校讀書時學習行書的入門帖,當時我是用來學習大字行書的,現在看來依然親切,偶爾還會用心臨寫上一段時間。對於我來說,王羲之的書法就是一個寶藏。每過一段時間,我就會來挖掘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