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和父親王羲之並稱「二王」但一開始王獻之的地位更高

2020-12-11 龍哥講歷史
王獻之名作 《洛神賦十三行》

王羲之、王獻之後世並稱為「二王」。但從他們死後到南朝的宋、齊間,書法界排名第一的王獻之,力壓老爸,獨領風騷上百年。

王獻之的「江湖」地位不僅緣於他後天的刻苦勤奮,同時,遺傳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僅是一對生死不渝的「賢伉儷」,而且都是史上罕見天才,在書法的絕頂上一覽眾山、比翼雙飛。

母親被稱「女中筆仙」

「坦腹東床」讓一般人記住了王羲之,那麼嫁給他的女孩是誰呢?她叫郗璇。

如果有「古代幸福女人排行榜」,她應當位居前列;如果把她放到民國,就是林徽因一樣的奇女子。

第一、她有美貌,出身豪門。父親郗鑑身為太尉,位極人臣,總共就她一個女兒,視為掌上明珠。所以把王家的子弟都拉出來,為她挑選其中最好的。

第二、她才華橫溢。郗璇是長女,還有兩個弟弟,叫郗愔、郗曇,都是當時著名書法家。但是他們在姐姐面前大氣不敢出,因為她的書法巾幗不讓鬚眉,被稱為「女中筆仙」。

第三、她的愛情和婚姻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完美」。她和王羲之是真正的「天設一對,地造一雙」,算得上絕配。不僅是帥哥美女,而且才氣相當、情投意合,有共同的語言和愛好。王羲之共有7子1女。兒子是: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女兒是:王孟姜。

憑王羲之的風流和身份,娶幾個小妾、養幾個歌妓是很正常的。但王羲之鐘愛她一生,真正是「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了一輩子。8個子女全是由郗璇一個人生的,在當時大族中很難找出第二個。

第四、子女個個有出息。7個兒子全是書法家,只是名氣大小不同而已。她的女兒記載不多,但有個小故事側面說明她的名氣。唐太宗的第12個女兒臨川公主擅長書法,唐太宗希望她能有所成就,就為她取字叫「孟姜」。王孟姜還有個外孫,叫謝靈運。

第五、壽命很長。郗璇究竟死於哪一年是有爭議的。有種說法是,她活到了90歲,當年王羲之的堂侄孫王惠去看望她,問:您的眼睛、耳朵還好嗎?

郗璇思路依然清晰,說:頭髮白了,牙齒掉了,這屬於身體的事;眼睛耳朵,和精神相關,哪能那麼快就和人分開呢?

王獻之從小勤奮刻苦

王獻之是第7個兒子,很小就跟著父親學書法。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寫字,悄悄走到背後,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筆,筆紋絲不動。王羲之在郗璇面前誇讚:這個小孩將來肯定能得大名。

到了10歲左右,王獻之認為自己絕技學成,可以出師了,跑過去問父親:我還要再練幾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沒有說話。他又跑到母親身邊,郗璇搖搖頭說:早呢。

王獻之又問:5年夠嗎?

郗璇還是搖頭。王羲之指著院子裡一排大缸說:等你寫完了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強能站穩腳跟。

王獻之又苦練5年,拿著一些得意作品給王羲之看,王羲之沒有說話,隨手在一個「大」字下面加了一點,還給了他。王獻之又拿給郗璇看,郗璇翻了一遍,說: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

王獻之一看,就是王羲之加的一點。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臨走時在一塊牆壁上寫了幾行字。王獻之偷偷地把字抹掉了,自己另外寫上去,寫完之後相當得意,感覺和老爸的差不多啊。

過了幾天,王羲之回來,看到這幾行字,傷心地嘆氣,說:唉,我走的時候肯定是喝酒醉得不成樣子了,才會寫出這樣的字。

王獻之慚愧不已,深感功力差遠了,從此更是刻苦臨習。多年以後,他終於揚名天下,和王羲之並駕齊驅。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有人稱他為「小聖」。

他為人高傲寫字隨性

王獻之和他父親一樣,為人高傲,家裡又闊綽,不靠賣字賺錢。求他一字很難,純粹看他的心情。

一次他到朋友家玩,朋友正在午睡。王獻之看他身上穿了一件白色袍子,還是新的。頓時來了興趣,蘸墨在衣服上寫字,轉眼上面滿是詩文,然後轉身離去。

這個朋友醒來後,一看就是王獻之的筆墨,欣喜若狂,把衣服珍藏起來,當作傳家寶。

有一次,他到寺院閒逛,看見新刷的白牆,也是心血來潮。跑到牆角拿來一把大掃帚,蘸著泥汁在牆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開心得不得了,趕緊請人刻在牆上。從此,這個寺廟觀者如潮,就為了來看這個字。

他的繪畫也頗有成就。桓溫曾讓他在扇子上寫字,王獻之揮筆而成。一不小心,筆落到扇子上,字都糊了。桓溫正感到可惜,王獻之不急不慢,用筆在墨跡上輕輕塗改。過了一會,就畫成了一匹黑馬和一頭母牛,惟妙惟肖。桓溫驚喜不已。

留下來的作品非常少

王獻之的書法先學王羲之,後來也是兼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麼樣?

王獻之答:當然不同,各有所長。

桓溫的兒子桓玄非常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著兩個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王獻之的名作《洛神賦十三行》,是用小楷書寫的曹植名篇《洛神賦》,到唐宋時,就僅殘存了十三行。

真跡早就不復存在,最接近真跡的石刻本,傳說是宋代賈似道寫的,因石色如碧玉,又稱為「碧玉十三行」。是明代萬曆時挖出來的,此後流落民間,解放後被國家收購,現在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他的草書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從東晉到齊梁,人們普遍認為:書法界有三個絕頂高人,排名是「王獻之——王羲之——鍾繇」。到了梁武帝蕭衍,認為王羲之的作品要優於王獻之。把名次改成了「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到了唐朝,由於唐太宗極度推崇王羲之,是個狂熱粉絲。從此,天下大多數人都學王羲之。所以王獻之留下來的作品非常少,而且沒有真跡,全是臨摹本。

王獻之書法能和父親比肩,但他的愛情,遠不如父親幸福。

相關焦點

  • 王獻之和誰一起並稱為「二王」?還一起被稱為「書中四賢」
    在中國的書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書聖」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王獻之在書法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要差,他不僅是第一個創造出「一筆書」這種書寫方式的人,而且在草書、行書和隸書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人們把他和王羲之一起並稱為「二王」,以顯示後人對他的推崇。
  • 為什麼沒有「二歐」、「二米」,而有「二王」?
    只有對王獻之有所了解,才會明白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為什麼可以並稱「二王」。書法史上,子承父業的現象也不少,比如歐陽通之於歐陽詢,米友仁之於米芾。他們都有一定的聲望,但是卻都沒有掙脫父親的影響,而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王獻之稱得上是最成功的「兒子」了。
  • 寫盡幾缸水才能父子並稱聖?簡說臨沂第一家
    另一位身穿紅色駙馬衫的王獻之,因其書法成就與其父並稱「二聖」,何其高哉!王家書法,從王羲之的曾祖開始,延續了很多代,共有二十多人在書法上有顯著成就。博物館裡,收集了王家書法藝術的集大成者刻石,共有四百多塊。王羲之的家族成員的命名很有意思,很多人名中有一個「之」,他自己的兒子,個個都是「之」。
  • 這位南梁朝的皇上是這樣評述「二王」書法的
    這可能與他們的學識和見識有關,也跟他們的地位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書法這玩意,裡面的講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書法要寫得有氣勢,人家皇上是萬人之上的人,那種「氣勢」一般人是比不上的,所以這也反映在書法裡,這樣的「勢」只有他自己才有。
  •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日本借展,日方尊其為「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唐 顏真卿祭侄文稿 麻紙本一、日本學者將展名定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從字面看,意味著顏真卿的書史地位超越了王羲之的書史地位。所以日本學者的這一提法、這一定位,足見大家對於顏真卿的無以復加的推重。
  • 王獻之《得書帖》書法真跡欣賞,書法真漂亮,傳承王羲之書法精髓
    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在王羲之的影響下教導出很多優秀的書法家,比如他最小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那也是非常的漂亮,因為書法寫得好所以和王羲之齊名,兩人並稱為「二王」!可見王獻之的書法那也是非常的漂亮。
  • 民國「二王熱」,大書法家們學王羲之,誰寫得最好
    馬公愚臨《王羲之帖》 曾師從馬公愚、陸維釗學習書法的韓天衡說:「書法往往精於一體即足可名世,而馬公愚先生的最大優勢則在於真草隸篆四體俱佳
  • 書中四賢——王獻之,書聖王羲之之子
    王獻之是東晉時期非常有名的書法家和畫家,他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也是「書中四賢」之一。聽說有一次他和他的兩個哥哥一起去拜訪謝安,他的兩位哥哥高談闊論,大談一些世俗的事情,只有他簡單的問候了幾句就不說話了。
  • 他一生追隨王羲之書風,提倡書法復古,被稱為楷書四大家之一!
    而趙子昂以二王和晉唐名家的書法為根基,力求書法的法度和氣韻,一掃南宋尚意書法遺留的萎靡現象,讓書法呈現出純正典雅之象,讓書法有了一次轉折。趙子昂的一生都沉浸在書法的古法之中,吸取古人書法的精髓,形成了一種遒勁飄逸的書法風格。他執意追求晉唐書風,追求典雅秀逸的審美思想,這種溫文爾雅,卓爾不群的書風貫穿著整個元代書壇。
  • 古人講究避諱,為何王羲之和王獻之這對父子,名字如此相似?
    避諱之說,有人認為是起源於夏商時期,也有人認為是起源於西周,也有人認為是從春秋之時開始的。避諱,在唐代、宋代之時,達到了極致。避諱的對象主要有四類。比如在《紅樓夢》中,賈雨村曾經和冷子興提到自己的女學生林黛玉:「怪道這女學生讀凡書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時,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就是因為林黛玉的母親,名賈敏。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避長官之諱,一種是避聖賢之諱。
  • 徐靜蕾書法是熟能生巧的結果,沒有必要說有二王風格吧
    徐靜蕾書法是熟能生巧的結果,沒有必要說有二王風格吧。徐靜蕾的書法寫得不錯,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有獨特風格的書法就擁有品質,也是書法練習者的收穫。雖然徐靜蕾練習書法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但是「有風格」已經是書法家的造詣標籤。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謝安、謝玄原來是這樣的關係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聖」,代表作《蘭亭集序》。那麼,請問,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謝安、謝玄究竟什麼關係呢?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下東晉的歷史:自從晉朝避禍江南,九品中正制的真正實行,門閥政治開始影響中國的歷史,厲害的世家中,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羲之就來自這個家族。
  • 王羲之和他的《快雪時晴帖》,右軍先生也是性情中人
    自古至今,說起書法界的大佬,首推絕對是「書聖」——王羲之。歷經1600多年,王羲之的書法至今仍然保利著大批量的粉絲,書聖的地位更是無人超越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此傳為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簡短書札。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字體筆法圓勁古雅,顯示出魏晉文人之間的瀟灑、閒適、曠達的生活情態。王羲之的墨跡今已失傳,此帖為唐或宋人摹本。
  •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孫子王靖之,不怕亂輩嗎?原來如此
    但是,在歷史上,有一個家族卻非常奇怪,那就是書聖王羲之所屬的琅琊王氏,這一家人的名字後面幾乎都帶著一個「之」字,比如王羲之的七個兒子全帶,如王煥之、王徽之、王獻之,王羲之的胞兄叫王籍之,而王獻之的兒子叫王靖之。一家人好幾代都帶著「之」字,難道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不注意避諱嗎?王羲之像當然不是,當時人們非常注意避諱。